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3-04 10:18:41

文档简介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狮虎兽”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物种,故A不符合题意;
B、共同进化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黑色和灰色桦尺蠖为同种生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世代间的连续性,故D符合题意。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项正确;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使得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项正确;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项正确;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项正确;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其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项正确;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而不是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D项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B.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
D.同一岛屿上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
【答案】A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进化的结果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选择、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同一岛屿上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选择,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一般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更适应环境,D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6.(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B.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其他生物以及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③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⑦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以下关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B.基因频率改变则一定形成新物种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同时要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基因频率改变则一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可以没有地理隔离但一定要有生殖隔离,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2015高二上·金堂开学考)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A、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A正确;
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C正确;
D、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种群,D错误.
故选:D.
【分析】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10.(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D.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项正确;物种1中的某些种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久而久之,这些种群和原来的种群在基因库上差别增大,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形成物种2,即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C项正确;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是都需要地理隔离,如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多倍体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项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以下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形成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
B.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一定能够自由交配
C.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小麦可看作一个新物种
D.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可看作一个新物种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地理隔离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个体间不一定能够自由交配,B错误;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小麦可与普通小麦不存在生殖隔离,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可看作一个新物种,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2.(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与血吸虫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会产生定向变异来适应环境
B.它与北方血吸虫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C.它会因环境改变发生定向进化
D.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使其演化成新物种
【答案】A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变异不定向,A错。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与北方血吸虫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能进行交配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环境会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C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可能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各种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出现新物种,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进化和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地理隔离有利于生殖隔离的形成,但有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c与d虽然没有地理隔离,却可能因为二者之前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b和d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可能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若c和d未形成生殖隔离,则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点评】本题考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4.(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5.(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错误的认识是(  )
A.它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
B.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但实质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突变产生的性状都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A正确。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只有生殖隔离,没有经过地理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对基因型进行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6.(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出现新的性状,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由AB知道C正确。基因频率改变生物进化了,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7.(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
B.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唯一途径
C.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
D.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
【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因此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故A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可以来自染色体变异,不需要地理隔离,故B错误;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增加遗传的多样性,从而丰富生物多样性,故C正确;地理隔离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可能导致生殖隔离,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和延续;A正确。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产生原材料;B错。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导致基因不能进行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如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下面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由图可看出C物种没有继续进化
C.B物种和D物种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因为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发生的作用不同,使这两个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别,逐步形成生殖隔离,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没有进化为新物种,但并不意味着C物种没有继续进化,B项错误;迁入乙岛后的B物种,与D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因与C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B物种与C物种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同步训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
(2)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不同,导致   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   ,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
【答案】(1)种群
(2)物种(或遗传)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
(4)甲;E;45.5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2.(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同步训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下图1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图2表示非洲猴进化基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2)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通过   等变异,经过长期   逐渐形成的。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   ,两者的DNA差异至少经历了约   万年的累积(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
(3)一个非洲猴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图2中的X,Y,Z表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X是指   。
A.突变
B.选择
C.适应辐射
D.隔离
【答案】(1)种群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大猩猩和黑猩猩;11;产生了生殖隔离
(3)遗传;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为进化提供原材的变异主要有突变(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它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不同的物种。结合图1,四个物种的DNA两两之间差异最小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所以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大猩猩和黑猩猩的DNA差异有99.01%-98.90%=0.11%,所以二者之间需要0.11%÷1%百万年=11万年。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二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3)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指的是个体的性状差异,它是由个体内不同基因控制的,说明不同个体间存在遗传(基因)多样性。分析图2中的X、Y、Z依次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必要的环节。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3.(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   的结果。
(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5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种群;定向选择(自然选择)
(3)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以后,原属于同一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之间不能正常授粉是生殖隔离形成的标志。(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的自然选择的结果。(3)依题意,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50%,则Dd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D的基因频率=30%+ ×20%=40%,a的基因频率为6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则Dd的比例为44%,D的基因频率为18%+ ×44%=40%,a的基因频率为60%,由此可见,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分析】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数学表达式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4.(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发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可遗传的变异,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   。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   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连续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   、其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该种群是否进化   。
【答案】(1)种群;原始材料
(2)地理
(3)生殖隔离
(4)8:1;4/9;发生进化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的,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2)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河流的阻碍,属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3)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aa个体被淘汰掉,AA占 ,Aa占 ,随机交配时产生的配子A占 ,a占 ,后代中隐性个体占 × = ,其余为显性个体,故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杂合子Aa占 × ×2= 。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该种群之前A的基因频率是30%+60%÷2=60%,a为40%,在随机交配一代后A占 即66.7%,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
25.(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依据以下两段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5)上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   。
(6)就新物种的形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   、   。
【答案】(1)种群
(2)D
(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共同进化
(4)基因库
(5)33%(或 )
(6)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两材料中的生物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后代或不能交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3)材料一中,蛾能生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部分基因消失,种群的基因库变小。(5)Va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200+50×2+100)÷1200]×100%≈33%。(6)新物种的形成主要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 / 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2.(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3.(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
4.(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B.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
D.同一岛屿上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
5.(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一般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6.(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B.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7.(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8.(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以下关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B.基因频率改变则一定形成新物种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同时要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9.(2015高二上·金堂开学考)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10.(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D.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1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以下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形成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
B.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一定能够自由交配
C.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小麦可看作一个新物种
D.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可看作一个新物种
12.(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与血吸虫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会产生定向变异来适应环境
B.它与北方血吸虫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C.它会因环境改变发生定向进化
D.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使其演化成新物种
13.(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14.(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15.(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错误的认识是(  )
A.它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
B.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但实质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突变产生的性状都能遗传给后代
16.(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17.(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
B.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唯一途径
C.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
D.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
18.(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19.(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0.(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如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下面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由图可看出C物种没有继续进化
C.B物种和D物种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存在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
21.(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同步训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
(2)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不同,导致   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   ,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
22.(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同步训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下图1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图2表示非洲猴进化基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2)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通过   等变异,经过长期   逐渐形成的。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   ,两者的DNA差异至少经历了约   万年的累积(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
(3)一个非洲猴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图2中的X,Y,Z表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X是指   。
A.突变
B.选择
C.适应辐射
D.隔离
23.(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   的结果。
(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5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24.(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发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可遗传的变异,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   。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   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连续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   、其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该种群是否进化   。
25.(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同步训练)依据以下两段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5)上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   。
(6)就新物种的形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狮虎兽”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物种,故A不符合题意;
B、共同进化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黑色和灰色桦尺蠖为同种生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世代间的连续性,故D符合题意。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项正确;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使得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项正确;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项正确;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项正确;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其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项正确;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而不是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D项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进化的结果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选择、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同一岛屿上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选择,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更适应环境,D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6.【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其他生物以及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③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⑦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基因频率改变则一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可以没有地理隔离但一定要有生殖隔离,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A、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A正确;
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C正确;
D、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种群,D错误.
故选:D.
【分析】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10.【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项正确;物种1中的某些种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久而久之,这些种群和原来的种群在基因库上差别增大,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形成物种2,即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C项正确;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是都需要地理隔离,如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多倍体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项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地理隔离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个体间不一定能够自由交配,B错误;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小麦可与普通小麦不存在生殖隔离,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可看作一个新物种,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变异不定向,A错。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与北方血吸虫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能进行交配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环境会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C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可能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各种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出现新物种,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进化和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地理隔离有利于生殖隔离的形成,但有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c与d虽然没有地理隔离,却可能因为二者之前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b和d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可能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若c和d未形成生殖隔离,则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点评】本题考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A正确。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只有生殖隔离,没有经过地理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对基因型进行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出现新的性状,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由AB知道C正确。基因频率改变生物进化了,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因此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故A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可以来自染色体变异,不需要地理隔离,故B错误;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增加遗传的多样性,从而丰富生物多样性,故C正确;地理隔离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可能导致生殖隔离,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和延续;A正确。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产生原材料;B错。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导致基因不能进行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分析】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因为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发生的作用不同,使这两个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别,逐步形成生殖隔离,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没有进化为新物种,但并不意味着C物种没有继续进化,B项错误;迁入乙岛后的B物种,与D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因与C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B物种与C物种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答案】(1)种群
(2)物种(或遗传)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
(4)甲;E;45.5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2.【答案】(1)种群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大猩猩和黑猩猩;11;产生了生殖隔离
(3)遗传;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为进化提供原材的变异主要有突变(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它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不同的物种。结合图1,四个物种的DNA两两之间差异最小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所以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大猩猩和黑猩猩的DNA差异有99.01%-98.90%=0.11%,所以二者之间需要0.11%÷1%百万年=11万年。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二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3)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指的是个体的性状差异,它是由个体内不同基因控制的,说明不同个体间存在遗传(基因)多样性。分析图2中的X、Y、Z依次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必要的环节。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3.【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种群;定向选择(自然选择)
(3)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以后,原属于同一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之间不能正常授粉是生殖隔离形成的标志。(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的自然选择的结果。(3)依题意,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50%,则Dd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D的基因频率=30%+ ×20%=40%,a的基因频率为6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则Dd的比例为44%,D的基因频率为18%+ ×44%=40%,a的基因频率为60%,由此可见,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分析】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数学表达式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4.【答案】(1)种群;原始材料
(2)地理
(3)生殖隔离
(4)8:1;4/9;发生进化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的,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2)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河流的阻碍,属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3)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aa个体被淘汰掉,AA占 ,Aa占 ,随机交配时产生的配子A占 ,a占 ,后代中隐性个体占 × = ,其余为显性个体,故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杂合子Aa占 × ×2= 。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该种群之前A的基因频率是30%+60%÷2=60%,a为40%,在随机交配一代后A占 即66.7%,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
25.【答案】(1)种群
(2)D
(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共同进化
(4)基因库
(5)33%(或 )
(6)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两材料中的生物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后代或不能交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3)材料一中,蛾能生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部分基因消失,种群的基因库变小。(5)Va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200+50×2+100)÷1200]×100%≈33%。(6)新物种的形成主要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