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23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带来的‘可靠性’消失”说法有误。由材料一第1段可知,“现代诗的‘可靠性’经常处于‘游移’之中”。B项,“唯一标准”说法有误。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时间(历史)长度几乎成了经典取舍的第一个尺度,历史维度只是‘金标准’的一半”。C项,“诗从产生之初便和社会政治紧密联系,诗文由此成了文人兼济天下的重要工具”于文无据。
2.D 解析:D项,“致使其固有的抒情、游戏功能缺失”说法错误。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受到严重忽视”。另外,“新诗沦为政治宣传工具……”扩大范围。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很多诗作甚至在当时也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反而沦落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甚至牺牲品”。
3.B 解析:B项 ,“对比论证”说法有误。②处以穆旦《诗八首》的重见天日和《志摩的诗》再版时诗人对《沙杨那拉十八首》的处理等为例,证明诗歌要以审美为重的观点,属举例论证。
4.①“诗艺”是指内蕴在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感”,特别是“人的情感” (2分);“诗艺”是指在艺术形式上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的一种诗歌特质(2分)。
解析:有关“诗艺”特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诗艺”被提出的前后的文字中,从“更缺乏‘诗人的情感’,特别是‘人的情感’”可以概括出一个特征, 从“一首诗不能给读者以艺术形式上的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不能算是好诗,也不配称为‘经典’”可概括出另一特征。
5.材料二总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思路展开论述的。①首先提出论述的中心问题,即新诗缺乏经典的问题。②接着从时代性、“通俗化”等文体特征及某种诗体的出现背景三个方面分析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③最后提出了解决新诗缺乏经典问题的方法措施。(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从论述层次上来看,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即新诗缺乏经典的问题;第2~4段分析问题,从“新诗缺乏经典与它的时代性太强的特点有关”“新诗在草创期就形成的‘通俗化’‘青年化’‘实用化’等文体特征”“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和成熟休戚相关”等可知,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第5段解决问题,从“进行新诗经典化建设亟须做很多工作,如……”可知,材料最后提出了解决新诗经典化缺失问题的方法措施。
6.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相关内容。A项,“说明他对妻子已经没有感情了”错误,仅凭这一举动无法做出这样的推断,且根据后文库尔班主动照顾妻子可知,他对妻子是有感情的。B项,“这是因为他怕地里的活儿被耽误了”错误,库尔班说不想耽误地里的活儿只是借口,他坐不住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自己昨天晚上的错误,内心感到羞愧,而且别人都在笑他笨手笨脚,他心里不自在。D项,“是为了表现基层工作的琐碎”曲解文意,阅读全文后可知小说歌颂了基层干部认真负责、关心人民的精神。
7.C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C项,“邓建国等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错误,文中没有对邓建国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8.①在情节方面:对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巧妙地穿插了邓建国过去对迪丽拜尔关心照顾的情节,使后文迪丽拜尔听从他的建议,事情得到顺利解决等情节更加合理,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在人物形象方面:迪丽拜尔的心理活动塑造出邓建国贴近群众、关爱人民的干部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根据题干信息在原文中找到迪丽拜尔去村委会路上的心理活动的相关内容,再从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其作用。阅读原文可知,迪丽拜尔决定去村委会找邓书记后的心理活动位于原文第8、9段。从内容上来说,解释了她信任邓建国的原因,使后文的情节更加合理,丰富了文章内容;从人物形象上来说,邓建国对她的帮助使得邓建国这一干部形象更加立体。
9.①邓建国工作踏实,取信于民。他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所以迪丽拜尔遇到问题时会去找他并愿意听从他的建议。②邓建国讲究策略,针对性强。对于迪丽拜尔主要是劝说安抚,对于库尔班则并非是简单地讲道理、说教,而是让他亲身体会迪丽拜尔工作的艰辛不易,真正学会换位思考。③邓建国了解民情,应对及时。他作为村委会干部了解村民库尔班夫妻二人的情况,所以能够及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根据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答。由原文第8段中的“因为邓书记曾经说过,只要有困难……都可以去村委会找他”可知,邓建国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使得大家遇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他。其次,邓建国针对库尔班夫妻的家庭矛盾,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迪丽拜尔主要是劝说安抚;对库尔班则是让他亲身体会迪丽拜尔的辛苦。最后,邓建国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村民家庭纠纷的办法,这离不开他对村民家庭情况的了解。
10.BDF(本题评分要求:答对1个1分,答对3个满分,答案超过3个选项,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故选BDF。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字词的掌握能力。B项,“泰山……就是所说的中岳”说法错误。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中岳是指嵩山。故选B。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说法错误,从(甲)文“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可知,薛福成文也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故选C。
13.(1)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2)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
解析:(1)趋:到; 候:等候;良久:过了很长时间。关键字各占1分,句子大意1分(2)上:名词作动词,升上来;动摇:晃动摇荡;或:有的人。关键字各占1分,“此东海也”判断句,句式1分。
14.不能看到泰山日出无须怨天尤人,心胸应阔达(1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1分);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1分)。(答对1点1分,任意答对2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意思是“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曾国藩没能看到日出,却没有将之归咎为天气,展现出阔达的胸襟;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不能主观猜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是说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参考译文:
(甲)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似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背弯曲鞠躬的样子。
15.D 解析:D项,“诗人通过细致描写海燕的体态和神韵来表达感情”表述错误。首联写海燕体小,乘春归来,领联写海燕愿回玉堂,颈联写海燕在华堂双飞筑巢,尾联发出“鹰隼莫相猜”的议论。由此可见,本诗并没有通过细致描写海燕的体态和神韵来表达感情,而是多用叙述与议论抒发感情。
16.寓意:此处鹰隼暗指李林甫等人(1分)。感情:①忠于朝廷、尽力做事的心志(2分); ②退步忍让的无奈;(2分) ③对李林甫等人不必猜忌的告诫。(1分)
解析:根据注释中的“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和尾联“无心与物竟,鹰隼莫相猜"可知,诗人是借海燕表明自己的心意,说自己无心与鹰隼竞争,请鹰隼不要猜疑。诗人受到李林甫等人的毁谤,所以鹰隼暗喻李林甫等人。“乘春亦暂来”借写海燕春来秋去暗示诗人在圣明的时代暂时在朝廷做官。“只见玉堂开”“华堂日几回”体现了诗人不辞辛劳、忠于朝廷、尽力做事的心志。“无心与物竞”的意思是“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表面上写海燕不与其他动物竞争,实际上写诗人无心与小人竞争,表明了诗人退步忍让的无奈。“鹰隼莫相猜”,诗人表面是写鹰隼等猛禽,实则是在告诫李林甫之流,自己无心与你们争权夺利,不必猜忌和中伤“我”。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8.C 解析: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的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第一空,根据语境应填“耳熟能详”。 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跳梁小丑:形容乱蹦乱跳捣乱而没有多大能耐的坏家伙。第二空,文中所要表达的是“卖惨带货”给发布平台甚至整个营商环境、相关产业造成伤害,根据语境应填“害群之马”。 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一寸远,比喻人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第三空,文中所要表达的是“卖惨带货”是“一锤子买卖”,无法长久,应填“鼠目寸光”。故选C。
19.以石榴销售为例,某地石榴“滞销”信息在网络频传,可能引发一些果农恐慌和抛售。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多次频传”错误,成分赘余,去掉“多次”( 2分);二是“抛售和恐慌”错误,语序不当,应先是“恐慌”再“抛售”,修改为“恐慌和抛售”( 2分)。
20.①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只问不答,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抒发了愤怒的感情(1分)。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以获利为目的的“卖惨”比作“遮羞布”,形象生动地抨击了“卖惨带货”的行为(1分)。
21. C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是泛指作用,泛指一切的人。A项,特指作用,特指“周总理”。 B项,特指作用,特指“红烛” C项,泛指作用,泛指一切的人。与文段中的“你”用法相同。 D项,特指作用,特指“小明”。故选C项。
22. ①保鲜膜还能放心使用吗 ②原因是多方面的 ③细菌自然会更多(每空2分,意思相近即可)
23.写作:本题为“文字+漫画”的组合式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对“焦虑”的释义,介绍了其积极作用;第二句话展示了人们当下生活中的各种焦虑情绪;第三句话紧承上句,分析了“贩卖焦虑”的由来。漫画材料的内容是某些教育培训课程在宣传时过度夸大少儿编程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并不是完全否定焦虑,而在于是否赞同持有、传播焦虑的心态和情绪。写作时,考生可以赞成适当的焦虑,将它看作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一种动力;也可以批判当下“贩卖焦虑”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写作时,应客观分析焦虑现象的成因、焦虑现象造成的影响、如何解决焦虑现象造成的问题等内容。此外,要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
[审题关键] ①材料对“焦虑”给人带来的影响有褒贬不同的评价;②形成“焦虑市场”;③“贩卖焦虑”;④拒绝“贩卖焦虑”,避免“焦虑陷阱”。
作文参考立意:
①警惕“贩卖焦虑”;②适度焦虑,保持清醒;③正确认识焦虑情绪,疏导负面情绪。张家界市2023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23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诗海量产出的特点,连同不断看涨的“自我推销”,使得现代诗的“可靠性”经常处于“游移”之中。故而现代诗接受的正常化与高质量实现,少不了要依赖不可或缺的经典化过程。现代诗的潮水般涨落总是比其他文类更加泥沙俱下,也由于接受过程中良莠难辨,因而众多“误读”成为普遍“行规”,这意味着现代诗接受要不断重临严峻环节——筛选与淘汰,有如安装在自来水管道的过滤装置,经由软化、电解、膜分离等手段,实现水质的净化、提升。
现在,人们一谈起经典,几乎不约而同地要提及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十四条定义。通俗地说,经典就是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具有恒久的价值。时间(历史)长度几乎成了经典取舍的第一个尺度,历史维度只是“金标准”的一半,如果历史维度加上空间维度的横向参数比较与“监控”,经典价值无疑增加了保险。①但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合议庭”,最终授权还得回到读者的“陪审团”,确切地说,经典的确证,取决于历史化的庞大的陪审团的“裁决”。
现代诗的经典化过程一直“山重水复”,十分吃力。这或许可以归结为现代诗这一精灵鬼的刁钻习性:产量巨大,良莠难辨;多头标准,“范式”走样;尤其接受者胃口多变,仁智各见,导致相对主义到处泛滥。还有各种干扰因素:资本的、权利的、程序的、话语的加入,造成种种波动与质变,这也是现代诗经典化反复折腾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诗有不少所谓经典,因意识形态助力而鹊声四起,一时走红,但最终还得落入明日黄花的归途。②历史文化权重大大超乎审美权重产生的不良后果,势必导致后来接二连三的“翻案”;长期被埋没的杰出文本(如穆旦《诗八首》),最后因众望所归,重见天日。最有意思的是诗人的自我淘汰,铁面无私:1925年版《志摩的诗》收入《沙杨那拉十八首》,三年之后重印时,徐志摩竟勇敢毙掉前面十七首,只留最后一首,终成正果。同样,1928年诗集再版时《康桥再会吧》也被果断砍掉,诗人另作《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缩减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试想,要是徐志摩对自己的作品难以割舍,“康桥”的流水还会流传至今吗?
一般而言,经典化主要有三大渠道:教化普及、传播推广、遴选到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其中又涉及诸多具体环节:选本、史料、奖项等。各环节相互促进,形成各种分力的总和。
经典化有各种手段,多数时候采用的是模糊化的方式。近二十年来,武汉大学王兆鹏团队发现定性分析容易产生某些偏袒弊端,遂改为较客观的计量分析。借鉴客观计量,排除“印象”“直觉”带来的人为争讼,提供更令人信服的参数,比如文本进入视频次数、朗诵次数、教科书次数等,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摘编自陈仲义《现代诗:不可或缺的经典化》)
材料二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诗不但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③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由于新诗与时代贴得太近,20世纪又是一个“革命”“运动”和“改革”此起彼伏的动荡时代,这使新诗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如启蒙功能。新诗的抒情功能,特别是游戏功能受到严重忽视。但是由启蒙功能带来的经典意识通常只注重作品对当时的影响,而极端轻视作品的未来价值。很多诗作甚至在当时也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反而沦落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甚至牺牲品。
新诗缺乏经典与它的时代性太强的特点有关。约翰·伯格总结说:“过去的整个艺术今天都成了政治的一部分。”现在流行的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很多“新诗经典”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通常是伪经典。20 世纪诗坛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时代很难产生经典,即使有经典也无法被“确认”。
新诗在草创期就形成的“通俗化”“青年化”“实用化”等文体特征,常常使新诗缺乏诗应该有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和诗体及文体的精致与规范。尽管我们不能总结说经典难产生于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经典难问世于年轻人之手,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经典应该既具有过去的历史传统,也能够流传后世。判定经典除了应该具有“时间标准”及历史价值外,更应该具有“艺术标准”及审美价值。只有将传统与个人才能相结合,才能生产出能够被汉诗长河接纳的经典。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和成熟休戚相关。④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如果单从诗艺上看,可能不配称为“经典”,但是它们是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总结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如胡适的《朋友》在新诗历史和新诗诗体建设史上,都因为位居“第一”具有经典地位,更何况胡适还是新诗创始人。因此,所有的新诗经典选本和新诗史都无法回避它。然而,它却是一首缺乏“诗艺”的诗。它不但缺乏现代诗歌的“诗质”,更缺乏“诗人的情感”,特别是“人的情感”。一首诗不能给读者以艺术形式上的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不能算是好诗,也不配称为“经典”。判断一首诗是否经典,应该强调“诗艺”而非“诗意”。
进行新诗经典化建设亟须做很多工作,如加强和改进新诗教育,特别是新诗的普及教育,把真正的经典推荐给读者。人们不怀疑古诗有经典,关键在于古诗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目前要尽快改变新诗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新诗教育的落后局面。新诗“教学难”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出于学术体制的原因,从事新诗研究的专业人员都供职于大学或者研究所,他们普遍不愿意做新诗教育的普及工作。这些理论家也不愿意像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等小说那样,通过评论者、研究者的力量筛选和推出经典。因此,在加强新诗经典的普及教育时,还要加强对新诗经典的研究,特别是要制定出入选经典的“常规标准”。
(摘编自王珂《新诗应该适度经典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现代诗进行经典化,有利于解决现代诗因大量产出,不断“自我推销”而带来的“可靠性”消失的问题。
B.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定义赢得了世人的赞同,是因为他认为历史检验是判定作品能成为经典的唯一标准。
C.作为最具经典性的艺术,诗从产生之初便和社会政治有紧密联系,诗文由此成了文人兼济天下的重要工具。
D.凭借意识形态的呈现而成为当时新诗中经典的作品,最终也会被历史淘汰,在新诗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的经典化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把握新诗的各种特点,还要有力量排除资本、权利等各种干扰。
B.诗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淘汰,也是促成诗歌经典化的一种途径。如徐志摩对自己诗集的删减,就是很好的表率。
C.“从娃娃抓起”的做法很适合引入新诗教育体系之中,这样有利于新诗普及,可以有效推进我国新诗经典化建设工作。
D.20世纪新诗由于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致使其固有的抒情、游戏功能缺失,新诗沦为政治宣传工具,而缺乏社会影响力。
3.下列有关材料中画线部分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使用比喻论证,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比作“合议庭”,将“读者”比作“陪审团”,意在证明读者对经典的决定作用。
B.②处使用对比论证,将曾被埋没的穆旦的《诗八首》和徐志摩的作品进行对比,表明审美对经典作品的重要意义。
C.③处使用引用论证,引用曹丕的名言,论证诗文在中国传统社会肩负的特定社会责任,点明中国文人将诗文作为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工具的原因。
D.④处使用举例论证,以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冰心的《繁星》《春水》为例,论证某些新诗经典作品与诗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4.请结合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诗艺”的理解。(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农民诗人(节选) 李成林
傍晚,库尔班劳动回来,老婆已经躺在炕上睡着了。他进了院子,羊在圈里嚷着要吃的,鸡绊着他的脚,也要吃的。两个孩子坐在院子里写作业,说肚子饿。他忍饥挨饿,嗓子冒着烟,放下农具,给羊添了草料,给鸡拌了食,伺候了羊和鸡。准备动手做饭,见锅碗瓢盆没有洗,乱七八糟地摞着,心情一下子糟透了,心火一下子蹿上来了。
库尔班在厨房里,狠狠地踹了一脚盛碗筷的盆。哐当一声巨响,迪丽拜尔猛地惊醒,见丈夫抱着脚,龇牙咧嘴地吸着气,于是上前半蹲着,捧住丈夫的脚,问丈夫伤着了没有。
库尔班正在气头上,狠狠地搡了老婆一把,吼道:“不要你管!”迪丽拜尔猝不及防,被搡倒在地。她爬起来,说:“发那么大火干啥?有话好好说嘛。”
库尔班恶狠狠道:“有啥好说的。自从你在工厂上班,拿了点钱回来,孩子不管,家务不做,有啥好说的嘛!”
迪丽拜尔说:“你也看见了,我在工厂上班,不是很累嘛。要是不累,我会做家务的呀。”
库尔班从地上抓起一只盘子,掼在腕上,不想手劲大了点,盘子碎了,还捎带砸碎了地上的一只碗。库尔班愣住了,他心疼啊。
迪丽拜尔也愣了一会儿,盯着地上碎了的盘子和碗,又怔怔地打量着丈夫。她缓缓地站起来,面无表情地出了屋,走出了自家院子。迪丽拜尔头脑一片空白,她想,她跟库尔班结婚以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夫妻恩爱,从没红过脸。她进了工厂,挣了钱,生活改善了,夫妻间却失去了往日的恩爱和理解。她搞不清,是她错了,还是他错了,抑或是挣钱错了。她解不开心中的疙瘩,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她决定去村委会找邓书记诉诉苦,发泄一下积压在心中的苦闷。因为邓书记曾经说过,只要有困难,不管是家里的,还是邻里之间的,都可以去村委会找他。
再说了,她家和邓书记的关系非同一般。邓书记已然把她当成了妹妹,带她去省城治病,帮她出路费、出医药费,让她住在他家、吃在他家。看完病回了家,邓书记还常常惦记着给她捎药。要不是邓书记和他夫人的帮助,她现在还有可能因为唇炎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见人,哪里敢想上班挣钱的事儿呢?
到了村委会,邓建国吃了饭,准备开会。他听完迪丽拜尔的哭诉,说:“阿达西,擦干眼泪回家去。听我的话,回家跟丈夫不要吵不要闹,给他和孩子做饭吃,现在生活好了,不能让丈夫和孩子饿肚子嘛。明天我自有办法。”迪丽拜尔半信半疑,想问问他有什么办法。恰巧,有人来叫邓建国开会了。
第二天一早,迪丽拜尔刚去工厂上班,邓建国就派人把库尔班请到了村委会。
昨天晚上,迪丽拜尔的反常举动就让库尔班很不安。老婆出去了半个钟头,回来就完全变了样,跟他不吵不闹,一声不响地做了饭,照顾了孩子,把饭端到了他的跟前。今天刚要下地,村干部来他家说,邓书记有事要找他。库尔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村委会。邓建国见到他,很客气,请他到办公室等一会儿,处理完事情就过来。库尔班见邓建国态度和蔼,不像要批评他的样子,心里稍稍好受了点。
邓建国处理完事情,到办公室门口,向库尔班招招手,说:“阿达西,跟我走。”库尔班跟在邓建国身后,也不敢问到底有啥事。到了手工纺织品工厂,邓建国附在技术员的耳朵边,说了几句悄悄话。技术员点点头,叫人搬了一台织布机放在迪丽拜尔身边。其他员工不清楚是咋回事,好奇地窃窃私语。
邓建国说:“乡亲们,请大家不要误会。库尔班一直跟我讲,他老婆工作太辛苦了,太累了。他想亲身体会一下,以便在家里更好地为老婆服务。”他拍着织布机,“库尔班,还愣在那儿干什么?过来呀,坐老婆旁边,老婆怎么做,你跟着怎么做。”
库尔班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涨红了脸,摆着双手,说:“邓书记,不了不了,以前跟你开玩笑的,你当真了。”
邓建国说:“不行。既然来了,就得亲自体验一下。不然,人家技术员忙活了半天,又搬织布机,又叫人在你身边指导你,你不试试,怎么对得起人家呢?”他又一次拍着织布机,“来呀,甭客气!”
库尔班被逼无奈,坐在织布机跟前,在熟练员工的指导下,笨手笨脚地织起布来。坚持了半个小时,库尔班说:“邓书记,我地里活儿多,耽误不得呢。”
邓建国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说:“少啰唆,再织十五分钟。”
见库尔班笨手笨脚的模样,员工们埋着头,抿着嘴偷偷地哂笑。
库尔班又坚持了十五分钟,实在坐不住了,说:“邓书记,我明白了。”
邓建国说:“明白啥了?”
库尔班哑巴吃黄连,不敢当着村民们的面说出实情,只好说:“这活儿坐在屋里,虽然看起来不晒太阳不淋雨,其实跟种地差不多辛苦呢。”
就这样,邓建国没费什么口舌,就轻易解决了一桩家庭纠纷。从此,库尔班主动承担起照顾老婆的责任。后来,他上山庄、工地劳动,挣了不少钱,也没跟老婆斤斤计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迪丽拜尔关心丈夫的脚伤,库尔班却只抱怨妻子的不是,说明他对妻子已经没有感情了。
B.库尔班在织布机前没织多久就坐不住了,这是因为他怕地里的活儿被耽误了。
C.库尔班去山庄、工地劳动后挣钱多了,也不跟老婆斤斤计较了,说明他心里彻底想通了。
D.小说讲述村委会干部帮助当地村民解决家庭纠纷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基层工作的琐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采用大量短句写库尔班劳动回家后的场景,表现了家中混乱无序的状况,烘托了库尔班烦躁的心情,为其情绪的爆发做铺垫。
B.邓建国说完“明天我自有办法”后恰巧被人叫走,邓建国让库尔班跟他走却不说原因,这些情节制造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故事,将库尔班夫妻二人出现家庭矛盾的前因后果以及邓建国等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D.小说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如“有啥好说的”“她解不开心中的疙瘩”“还愣在那儿干什么”“甭客气”等,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
8.文章为什么写迪丽拜尔去村委会路上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试作分析。(4分)
9.邓建国能轻易解决一场家庭纠纷,你觉得有哪些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①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②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注】①曾公:指曾国藩。②姬传: 清代散文家姚鼐的字。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在答题卡上涂黑。(3分)
山A之大势B桐城姚姬传先生C尝记之D凡E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F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二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B.泰山,又名岱宗,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C.“折而东行” 的“东”是名词做状语,与荀子《劝学》中的“上食埃土”的“上”用法一样。
D.“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则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B.薛福成游览泰山的季节与姚鼐游览泰山的季节不同,薛文写的是春季的泰山,姚文则写的是冬季的泰山。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14.选文(甲)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虽微眇, 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 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 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 鹰隼②莫相猜。
【注】①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直言敢谏。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②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的“海燕”暗指诗人自己,海燕之“微眇”隐喻自己出身不高。
B.第三句中的“岂知”与第四句中的“只见”形成对照,突出玉堂在海燕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
C.第六句中的“日几回”用数量词写出了海燕在华堂衔泥做巢,整日辛劳。
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细致描写海燕的体态和神韵来表达感情。
16.尾联写到的鹰隼有何寓意?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以借助车马能达千里、借助舟船能渡江河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的道理。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勉励人们要坚持操守,不取身外之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前些年,因供过于求、信息闭塞等原因,确实有一些农产品陷入滞销困境,经媒体报道后,不少人慷慨解囊帮农民解了困。一些无良商家从中发现“捷径”,开始作假“卖惨”,进而形成“套路”,像我们 的“困苦老果农故事”“卖茶女骗局”等。这种“卖惨带货”看似一本万利,却在客观上破坏了社会互信。试想,如果真相大白,扯下“卖惨带货”的遮羞布,消费者还会为这些“悲惨”买单吗?一旦消费者对类似行为有了戒备心,就算碰到真人真事,可能也不会再信。这些主播长年累月积累的信用,也将被击碎。
近几年,短视频给扶农助农带来了新的可能。特别是疫情期间,短视频直播带货拓宽了农产品销路。相比之下,演出来的“卖惨带货”,就是整个行业里的 ,给发布平台甚至整个营商环境、相关产业造成的伤害都不可逆。依靠“卖惨带货”,主播挣了钱,牺牲的却是果农。
以石榴销售为例,某地石榴“滞销”信息在网络多次频传,可能引发一些果农抛售和恐慌。实践证明,带货营销远不止“卖惨”这一条路。“卖惨带货”是 ,是“一锤子买卖”,无法长久。只有对消费者负责,诚信经营,才会让消费者在“买他”过后不会“踩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跳梁小丑 孤陋寡闻
B.耳濡目染 害群之马 孤陋寡闻
C.耳熟能详 害群之马 鼠目寸光
D.耳濡目染 跳梁小丑 鼠目寸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夏天吃不完的西瓜贴上保鲜膜,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做法。连在超市里卖的西瓜,切开后也都会裹上一层保鲜膜。不过,有说法称,给食物裹上保鲜膜后不仅不会起到保鲜抑菌作用,反而会繁殖更多的细菌。 ① ?
保鲜膜,从名称上来看它是为了帮助食物保鲜而设计制作的一种薄膜。它可以将食物包裹住,与外界环境隔绝,能防止苍蝇、蚊子、蟑螂等虫子,还能防止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落在西瓜表面,对于西瓜的保存其实是有好处的。
那为什么网传西瓜贴了膜反而细菌更多了呢? ② 。首先,你用的保鲜膜是否合格?如果保鲜膜不合格,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放久了细菌繁殖自然会更多。其次,还要看食物在使用保鲜膜前的情况。如果西瓜在贴膜前,已经沾染了比较多的微生物、细菌,那贴膜后, ③ 。所以,大家最好使用合格正规的保鲜膜,而需要保存的食物应该尽快贴上保鲜膜并及时冷藏保存。理想的保鲜膜应该符合以下条件:容易被拉出及剪开;容易与玻璃、陶瓷及不锈钢面食具(但非保鲜膜本身)黏合;接近透明且没有折皱、厚度不均等情况出现;能承受一般拉扯的压力。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周总理,你在哪里?
B.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C.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他,不知该说些什么。
D.小明,昨晚你去了哪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焦虑是一种正常情绪,有时会起到警示风险、促进反思的作用。然而今天的人们似乎焦虑过了头,“教育焦虑”“财富焦虑”“学历焦虑”“年龄焦虑”“身材焦虑”……从出生、上学、就业、生育到去世,很多人一生都在焦虑。加上各种耸人听闻、博人眼球的网络文章,如“‘90后’包租婆坐拥400栋楼”“七万硕士送外卖”等,刺激着人们的焦虑神经,形成了“焦虑市场”,“贩卖焦虑”也由此产生。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为“拒绝‘贩卖焦虑’,避免‘焦虑陷阱’”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