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老师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有误,原文“被大量信息淹没的 21 世纪,老师最不
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
2.B [解析]“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推理有误,原表述是“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
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只能说明教师的工作在 21世纪发生了很大变
化,并不能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推理于文无据。
3.B [解析]画线句所表达的观点是:算法会借助数据控制你,让你失去自主权。B项体现的就是平
台借助算法控制了人的选择权和自主权。A 项能证明大数据会监测并分析你的喜好。C 项能证明大
数据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D项能证明大数据会侵入你的财物状况。
4.①作者首先用 1023 年宋朝的例子和今天的人们做对照,指出信息时代的未来一切都会改变,由
此引出人类需要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重塑自己的观点。②作者进一步阐明,未来世界很难保持稳
定不变,从远古开始的一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
学习、重塑自己。(每点 2分,共 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能整合利用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
么目标。②随机应变,不断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不断重塑自己。③
与未知和改变和平相处,保持灵活的心态和极度平衡的情感。④除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否则不依
赖技术和算法。(每点 2分,共 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有其他符合材料观点的答案也可
酌情给分)
6.B [解析]“春儿故作神秘”错误,原文“春儿保守军事秘密”。
7.C [解析]文中写春儿“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是为了表明行军的辛苦和疲乏。
8.①语言美:用抒情诗似的语言,描写人物,如“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尽管在写紧张的行军,但文笔行云流水,明丽天然,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②人情美:春儿她们慰问部队、部队借住在百姓家里,体现了深厚的军民情,铁匠们给农民打制破
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炉火不熄,这些都充满着人性之美和心灵之光。③环境美:
清凉的水沟、芦苇根下的小鱼、黄土小屋、河流浮桥等共同营造了冀中区秀美的风光。(共 4 分,
回答任意 2点即可。若从以“诗化”的笔触写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淡化战火硝烟;散文式结构、
不以情节曲折丰富见长等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9.①开始:只是心里佩服红军英雄,在行军中害怕掉队;②然后:出色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跟着
部队走遍冀中区;③最终:热爱家乡,理解将军的情怀,精神品质升华。(每点 2分,共 6分)
[解析] 由原文“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
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和“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
怕掉队”可知,只是心里佩服红军英雄,在行军中害怕掉队;
由原文“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
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和“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可知,出色完成
部队交给的任务,跟着部队走遍冀中区;
由原文“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
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
庄的边缘,……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
情,决定行程”可知,热爱家乡,理解将军的情怀,精神品质升华。
10.BDF[解析]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3分)
11.A [解析]族陵家,族是“灭族”;聚族而谋之,族是“家族”。
12.D [解析]A原文“捕得生口,言李陵……”;B原文“未得私语……阴谕之”;C李陵一开始未动
摇,原文“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
13.(1)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右校王,封卫律为丁灵王,两人都显贵,掌权执
{#{QQABTQAEogggQAJAAQhCAwUoCAKQkBGACCoOBBAEIAAACBFABAA=}#}
政。(“壮”“妻”“用事”和大意各 1分)
(2)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
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①厚:重;诛:责求,惩罚;②望风:闻风,听到风
声;③驰命:火速前来效命;④句式。各 1分)
14.①忍辱偷生,想有所作为报效汉朝;②家族受诛,对汉朝失望寒心;③拒绝返汉,不愿再受屈
辱。(每点 1分,共 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
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
他母亲、兄弟和妻子儿女都被诛杀。
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率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
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使者说:“皇上听说李少卿在为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
绪,不是我。”李绪本来担任汉军塞外都尉,居住在奚侯城,匈奴攻城,李绪投降,单于对他优礼
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派人刺杀李绪。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右校王,封卫律为丁灵王,两人都显贵,掌权执政。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一向与李陵很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
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他们虽见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讲话,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多
次抚摩佩刀上的环,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此后李陵、卫律备牛酒慰问汉使。任
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天下,中原地区太平安乐,皇上年富力强,由霍子孟、上官少叔(霍
光、上官桀)当权执政。”想用这些话隐约委婉地劝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仔细看向对方又摸
着自己的头发说:“我已成匈奴人了!”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上厕所,任立政说:“少卿,你确
实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李陵小声对任立政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
蒙受耻辱,该怎么办呢!”话未说完,卫律回来了,好像听到了他们最后的话,说:“李少卿贤能
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
于是就告辞离开了。任立政接着对李陵说:“你也有这个意思么?”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
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材料二:
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的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哪里会有背离君主父母、
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呢?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
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
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
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
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诛杀我全家)。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再对我有眷
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
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15.A [解析]首联用典是为了塑造屈大均年轻有才、品行高洁的人物形象。
16.①尾联写出了屈大均从函谷关一路坎坷东来,仅独马破裘伴身的落拓失意形象,暗示他四处奔
波求索却无人理解,寥落孤独的处境;(2 分)②“谁怜”二字既有诗人对屈大均困窘境遇以及壮
志难酬的同情与怜惜,也饱含了作为志同道合者的知音相许之意,共为匡复之志而不懈追求的支持
与慰藉,以及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4分)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B [解析]“神往心醉”的意思是欣喜若狂或神不自主的心理状态,而语境是形容人们对苏东坡
{#{QQABTQAEogggQAJAAQhCAwUoCAKQkBGACCoOBBAEIAAACBFABAA=}#}
文化人格的赞美和向往,要修饰“人格”,可见不符合语境。19.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
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3分)
20.①“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1分)“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
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1分)“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1分)
②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
也使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2分)
21.①虽然能向一个方向发射光束 ②激光就特别亮 (4分)
22.示例: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
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
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
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记录的是关于鲜美食物的故事,
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
饮食文化,视角独到。(答出一点得 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5分,意思对即可)
23.作文(60分)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列举普通人虽然自己普通平凡但仍然有“为他人的不幸悲
伤”“为身处困境的人送去希望”“为他人遭受的不公挺起道义的脊梁”等美好的精神品质。第二
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揭示了“普通人”美好精神品质的来源——传统文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是点明了“普通人”美好精神品质的价值——守护着人间、建设着我们立身的世界。第三句是对
前两句话的总结,即普通人的精神品质对宏伟蓝图的实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整段材料的重点是第三句话,这就要求考生紧紧围绕第三句话,论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
途”这一特殊背景中,“普通人”“美好的精神品质”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界定关键概念
这道文题中的关键概念是“普通人”。普通人意味着身份的普通,但是我们在作文时,要界定
其精神品质的不普通,或热心助人,或坚持道义,或热爱祖国,或学习勤奋,或生活努力,或工作
敬业……总之是一个对他人、社会、国家有利的人,是一个对宏伟蓝图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的人。
考生可以运用比喻诠释概念,如“普通人如细雨,却也润物无声”;可以运用引用诠释概念,如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普通人的最好写照”;可以运用比较诠释概念,如“普通人
不是平庸的代名词,而是世间蓬勃的生命力;普通人不是‘摆烂’的代名词,而是世界欣欣向荣的
原动力”。
(2)列举准确事例
鉴于这道作文题的特殊性,列举事例时所关涉的人物身份越普通、岗位越平凡,越契合“普通
人”的身份,典型性就越强。考生要尽量写“普通”的小人物,写“普通”的小人物身上“不普通”
的品质。可以写一些普通职业,如勤勤恳恳的农民、兢兢业业的工人、默默奉献的教师等;还可以
列举一些没有直接点明职业、点明姓名的“普通人”,注意要契合中心论点,且具有感染力。
(3)深化道理论证
①可以向正面想,条分缕析。比如,写普通人坚守美好精神品质有利自己、有利他人、有利社
会和国家。②可以向反面想,形成对比。比如,写有些人因为身份普通而自卑、躺平、摆烂的例子,
与身份普通但精神不普通的“普通人”形成鲜明对比,论证“普通人”精神之可贵。③可以向前面
想,深挖原因。比如,追溯普通人美好精神品质的来源,论述普通人因为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或有着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坚守自己的美好精神品质,深挖“普通人”精神动力之所在。④可以向后
面想,预见后果。比如,设想每一个普通人都发光发热后的美好前景,或设想每一个普通人都消极
懈怠后的可怕景象,从而彰显“普通人”努力的价值。⑤可以向他处想,借彼喻此。比如,写自然
界的普通生命有重要价值的例子,用来类比、比喻人类社会中“普通人”的重要价值。⑥可以联系
关系想,加强辩证。比如,写“普通人”身份普通与精神不普通之间的关系,即平凡与伟大的辩证
{#{QQABTQAEogggQAJAAQhCAwUoCAKQkBGACCoOBBAEIAAACBFABAA=}#}
关系,给人以启迪。
[写作示范]
萤烛之光,增辉岁月
何为普通?普通是生活的本色,是随处可见,是平平凡凡。普通之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但普通的个体亦可孕育伟大。塞涅卡曾言:“真正的伟大,就在于拥有脆弱的凡人的躯体却具有不
可战胜的神性。”普通如苔花,也可学牡丹开;普通如萤火,也可点亮夜空。
普通如蚁,亦有凝视深渊的勇气。赵英俊在癌症晚期,吃着止疼药创作《送你一朵小红花》治
愈人间;脑瘫企业家陆鸿带领 50 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反哺社会。普通不是平庸的代名词,而是
世界欣欣向荣的原动力,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
普通如萤,亦有照亮他人的力量。且看那大山深处忙碌的身影,“燃灯校长”张桂梅为大山女
孩带来希望;且看那癌症病房旁的爱心厨房,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为身处困境中的患者和家属提供
了战胜病魔的帮助……一点点的星火啊,也能汇成燎原之势;一点点的细流啊,也能聚成大江大河!
他们无一不向我们述说着:普通创造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不是所有价值都以勋章为见证,不是所有英雄都闪耀着夺目光辉,英雄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每一
个人,以普通之躯成就不普通之事。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发光发热、奋力前行,那该是一番怎样的
图景?我们的山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的人会更美,情会更浓;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蒸蒸日
上;我们的民族会更加振兴,其道大光!每一个普通人精神的凝聚,会耸立起巍峨的高山;每一个
普通人力量的汇合,会澎湃成汹涌的汪洋!
而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精神从何而来?我想,这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源于“人之初,性本
善”的仁心,源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源于“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的胸襟……普通人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从何而来?我想,这也离不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憧憬
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这些憧憬使得他们更加坚守自己的美好品质,强化对国
家的认同感,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无怨无悔地付出。
鲁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
炬火。”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理应勇担重任,不因普通而自卑,不因普通而逃避,为
祖国伟大蓝图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岁月。
{#{QQABTQAEogggQAJAAQhCAwUoCAKQkBGACCoOBBAEIAAACBFABAA=}#}景德镇市2023心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格黄丝道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内号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城内,答在其它区城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
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
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
可能没有什么用了。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
也可能不同。
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
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
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
热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
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兴.可达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你在第一阶段累积
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人生的
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
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
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
会造成压力。15岁的时侯,你忙着自我重塑,人生的变化,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
但到50岁,你就不想改变了,大多数50多岁的人,并没有准备好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认
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
然而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稳定的身份、
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度的一声飞过,北你远远抛在后面。有可能你有很长的
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
重塑自己。
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
再放弃来些自已最离患的事物,辛会与改变和千相处,但麻烦的足,教孩子拥地木知、保
特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园要用难许多,而且现在的教师多
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到底你可以依粮什么呢?也许是技水?这个迹项更险,技未可以市来许多都助,但
如采技来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北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日标。几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