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5 21: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
课 题 水的组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案、课件、实验器材
教材内容 分 析 《水的组成》这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三的内容。本节课从水的生成与水的电解两个实验出发,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从而认识水的组成。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元素的知识,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导出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本课是在学习了原子、 分子、元素、 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引导探究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化。结合信息化教学,本节课具体创新如下: 1. 建立数字化实验平台:教师将化学实验所需器材和试剂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虚拟实验器材和试剂,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实验,既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危险性,也能让实验结果最大化,展示两个玻璃管内氧气与氢气的整体变化。2. 对于实验现象引入多媒体演示: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和结果。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将集气瓶内氧气变化用数字化电脑连接更直观的展示结果,同时能看到最终氧气并未完全消耗的过程。实现实验与信息相结合。
学情分析 日东初中九年级一班的学生对做实验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本节课准备的实验能很好的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其次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逐步能由实验操作及现象分析转换为结论推导。这节课的水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结合本节课的实验,学生能够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加上小组间合作、交流、分析,最终了解《水的组成》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化学史为学习线索,体验水的组成等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多元表征,了解水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协作,分享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拓展实验活动,了解高效清洁能源氢能源的重要性,关注能源与环境,激发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氢气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现象的观察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刷过朋友圈吗?那你知道100年前的朋友圈是怎样的吗?老师的手机有特异功能,能刷好几百年前的朋友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拉瓦锡朋友圈的内容) 普利斯特里——可燃气体的魔术 卡文迪许——可燃气体是氢气,生成水 拉瓦锡——水不是一种元素 ,是一种物质。 他们讨论的主题:水 那么水这种物质的组成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还是比较多,教学导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展现几百年前科学家们的朋友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朋友圈的内容展现化学史中,水的组成在科学家们的推测中逐步演化直至今日,顺利引出今天的主题——水的组成。 课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导入更加生动形象,接近日常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根据科学家们的思路,我们可以分别通过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个方案,去研究水的组成。 方案一:利用氢气的燃烧实验进行探究 请阅读书本P79页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A、氢气有什么性质? B、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限时回答) 书本中找到答案: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排水法收集)。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前一定要先验纯) 理论不如实践,以上性质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操作一、点燃不纯的氢气——发出尖锐的爆鸣声——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 (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注意安全,多少伟大化学家献身科学,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 那么对于可燃性气体如何验纯呢? 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大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砰)表明不纯,若发出轻微的声音(噗),表明纯净 实验操作二、点燃肥皂泡中纯净氢气——具有可燃性 视频播放燃烧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手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烫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水 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气 水 (化合反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可推测水的组成: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利用第一个实验:氢气的燃烧进行探究。整个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希沃展台展示肥皂泡中氢气的燃烧,将微小实验放大化,有利于学生观察到实验的具体操作于现象,对于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教学中还穿插视频讲解氢气燃烧现象及产物的检验,解决了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困难。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不仅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方案二、利用水的分解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讲解:电解器与电源,其中含有正(红)负(黑)两极 注意事项:用水用电注意实验安全,实验结束及时关闭电源,整理仪器 实验接通直流电源,请观察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的现象 纯水不导电所以添加了部分氢氧化钠,思考为什么? 进行分组实验, 完成书本上的表格 电极:两个电极上均有 产生。且 极产生更多。 液面:正负极液面均 。正极、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 如何验证正负两极的气体呢?(演示实验) 那如果用燃着的木条,则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正极),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负极) 图片分析:正极为氧气 负极为氢气 液面都会下降其中 体积比氢气为2氧气为1 结合体积比与正负极气体,简记正氧负氢,氢2氧1 由此得出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 + 氧气 (分解反应)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思考与交流 : 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常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B、实验过程发现正负体积比小于2:1,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分组实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快速完成电解水实验任务。整个过程通过希沃软件,在白板上通过拍照保存、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保存的照片作为生成性的资料可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3.对于两个实验探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知识延伸——氢能源的使用 优点:可循环再生,燃烧后零排放无污染,是最清洁的能源
设计意图 结合两个实验中的文字表达式分析,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问题:两个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再顺势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
板书设计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燃烧、 氢气 + 氧气 水 二、水的电解 氢气 + 氧气 水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课件设计 【希沃白板5】课件分享 : 《课题3 水的组成》 https://13.r302.cc/26vvl9W platform=enpc&channel=copylink 点击链接直接预览课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设计新颖,能够很好辅助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节成功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实践课堂,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该案例的创新之处在于: 1.创新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 优化教学资源:建立了实验教学资源库,整合了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实验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条件限制及实验的难度无法实现数字化实验,将氧气和氢气的变化情况以坐标图的形式展出,下次可以采用虚拟实验来达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