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规定区域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进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下图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信息说明( )
A. 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 B. 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缺陷
C. 自然灾害主导民族南进 D. 天人感应宇宙观念实践
2. “当中国陷入连年战乱分裂时期,他力主推行一些主张,认为它们至少能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带去和平、满足、高尚品格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发展……他确信,道德秩序是遍及整个宇宙世界的。”据此判断,“他”的主张还包括(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严刑峻法 D. 兼爱非攻
3. 汉初,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汉武帝时,朝廷以“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和“便远方之贡”为由,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汉武帝此举( )
A. 侵夺了地方富商大贾的利益 B. 旨在消除豪强对朝廷的威胁
C. 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 D. 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
4. 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 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 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 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 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5. 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各藩部。理藩院所管理的“藩”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外藩是不同的。外藩并不属于中国,但是清朝的“藩”属于自己政权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和过去各个王朝用羁縻、封赏、和亲的间接方式控制草原势力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盟旗制度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乌里雅苏台将军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C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D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A. A B. B C. C D. D
6. 1853年,山西等地的票号一再命令江南各据点紧缩业务,撤退资本;1855年,这些票号更是从江南地区纷纷撤庄,导致了各城镇间出现汇兑不通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 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 B. 商业经营形式快速更新
C. 商帮积极抵抗英法联军侵华 D. 货币紊乱影响经济秩序
7. 鲁迅曾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几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家。”对这一转变起到明确推动作用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文学革命论的提倡
C. 民主与科学的普及 D.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8. 1942年,苏中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混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
A. 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B. 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 敌后军民的智勇杀敌人 D. 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原来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地区农业合作的深入,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周边国家及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农业投资明显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萧条 B. 农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C.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恶化 D. 中国对外投资布局趋向合理
10. 到2016年底,河南省兰考县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至1047户、31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村有114个实现退出。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9.4%。这些成就( )
A. 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得以改善 B. 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C. 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D. 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11. 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
A. 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 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 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 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12. 中世纪时,西欧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 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 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 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13.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年)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 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 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 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 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14. 马克思基于对英国大工业发展及无产阶级力量的肯定,认为在英国“实行普选权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但是英国工人提出的对普选权的要求以及使普选权不致成为空想的那些条件,都遭到议会的否决。这充分说明( )
A. 工人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 议会斗争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C. 工业革命推进议会改革 D.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待完善
15. 桑地诺提出了“自由祖国”的概念,指出:“国家的政策不应该出自外国,而应该本着至高无上的民族精神来制定”,总统必须“真诚地代表尼加拉瓜民族的利益”,主张“完全拒绝外国人对尼加拉瓜的财政干涉”,“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开发自己的自然财富”。桑地诺的这些思想( )
A. 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间的联合
C. 严重冲击世界殖民体系 D. 主张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抗争
16. 美国民意测验机构盖洛普曾针对“越南战争是否是个错误”,对美国普通民众进行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据此可知( )
A. 民众反战情绪加深 B. 民众漠视越南战争
C. 美苏冷战形势趋于缓和 D. 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决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梦龙(1574一约1646年),苏州府吴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他从小博览群书,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考中贡生。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从三十多岁起,他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编成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它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进而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言展的高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言》与《十日谈》在时间上虽然相差了二百多年,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各自成为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
——摘编自郭秀媛、詹福瑞《《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梦龙能够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其作品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部文学作品时代背景的共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0年代宣传画作品:拖拉机耕地。这种老式的拖拉机和犁子,需要两位驾驶员配合。)
宣传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观察上面一幅宣传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接触外交事务以后,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国际法知识,逐渐有了一些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在讨论各国驻华公使觐见同治帝礼仪的问题时,李鸿章提出:“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中国无权能变其各国之例”。他在奏折中曾经指出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明确主张“关税乃中国自主之权”。李鸿章敏锐地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但他坚持“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不拘式款如何,有明言而立者,有默许而立者,均当谨守”。
——摘编自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1)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 盛行时期 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 16一17世纪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要发展工商业,取消国内关卡,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出。为了达到重商主义的目的,谋求与王权的结合,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是重商主义者的普遍政策主张。
自由主义 18—19世纪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强调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来消除危机。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90年代 信奉“市场万能论”,力推自由市场经济,解除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削减社会福利;实行“大市场”和“小政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历史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规定区域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进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下图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信息说明( )
A. 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 B. 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缺陷
C. 自然灾害主导民族南进 D. 天人感应宇宙观念的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图表中很明显看出当气温降低的时候正好是少数民族南下的频繁时间段,这是因为游牧的劳动方式受自然尤其是气温的影响较深,温度降低,草木难以存活,北方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南下的进程会加速,B项正确;“全球变暖”明显不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排除A项;“自然灾害主导”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的天人感应理念”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 “当中国陷入连年战乱的分裂时期,他力主推行一些主张,认为它们至少能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带去和平、满足、高尚品格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发展……他确信,道德秩序是遍及整个宇宙世界的。”据此判断,“他”的主张还包括(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严刑峻法 D. 兼爱非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当中国陷入连年战乱的分裂时期”“他确信,道德秩序是遍及整个宇宙世界的”可知,该人是孔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3. 汉初,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汉武帝时,朝廷以“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和“便远方之贡”为由,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汉武帝此举( )
A. 侵夺了地方富商大贾的利益 B. 旨在消除豪强对朝廷的威胁
C. 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 D. 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该政策的实行能够保证朝廷所需的贡物,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地方富商大贾利益的侵犯,排除A项;均输平准政策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筹措军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 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 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 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 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 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材料体现隋朝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掌控,同时需要南粮北运,这是大运河开通的背景,也可以体现大运河开通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乡间义仓是为备水旱赈济而设,排除A项;材料与制度创新无关,排除B项;当时隋朝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5. 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各藩部。理藩院所管理的“藩”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外藩是不同的。外藩并不属于中国,但是清朝的“藩”属于自己政权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和过去各个王朝用羁縻、封赏、和亲的间接方式控制草原势力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盟旗制度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乌里雅苏台将军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C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D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西藏设主藏大臣、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回部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属于明朝机构,排除A项;护乌桓校尉是汉朝设立的、会盟是唐朝时期,排除C项;宣政院和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 1853年,山西等地的票号一再命令江南各据点紧缩业务,撤退资本;1855年,这些票号更是从江南地区纷纷撤庄,导致了各城镇间出现汇兑不通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 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 B. 商业经营形式快速更新
C. 商帮积极抵抗英法联军侵华 D. 货币紊乱影响经济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1853年到1855年(中国)。从1853年到1855年,正是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风起云涌之际,票号考虑到风险,实行撤庄或收缩业务,体现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更新,只能看出传统的票号衰退,排除B项;英法联军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攻击江南,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货币紊乱,票号不是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
7. 鲁迅曾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几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家。”对这一转变起到明确推动作用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文学革命论的提倡
C. 民主与科学的普及 D.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文学革命从要求人性解放到主张阶级革命,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A项正确;“文学革命论的提倡”只是材料的表象,并不是推动材料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转变起到明确推动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是民主与科学的普及,排除C项;文学革命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42年,苏中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混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
A. 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B. 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 敌后军民的智勇杀敌人 D. 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42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42年敌后军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在后方同敌人打游击,智勇杀敌人,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C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A项;局部抗战的时间是1931年至七七事变之前,排除B项;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领导,题干展示的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排除D项。故选C项。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原来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地区农业合作的深入,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周边国家及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农业投资明显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萧条 B. 农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C.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恶化 D. 中国对外投资布局趋向合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外农业投资的重点由发达国家转向亚洲周边国家及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这与中国对外战略布局密切相关,结合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等,这一变化有助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的安全性,体现了我国对外投资布局趋向合理,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我国对外农业投资方向的调整,不能体现出我国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恶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到2016年底,河南省兰考县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至1047户、31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村有114个实现退出。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9.4%。这些成就( )
A. 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得以改善 B. 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C. 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D. 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村有114个实现退出”“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9.4%”等可知,兰考县贫困人口大为减少,生产总值增加,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居民消费结构,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全县生产情况及贫困率,没有城乡数据对比,得不出差距减小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缺少社会保障的数据,无法得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
A. 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 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 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 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巴比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因生产实践需要不同,科技领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说明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D项正确;“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与材料主旨不符,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科技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的结论,排除B项;两大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且材料看不出根本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 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 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 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这些职责是村庄共同体自己履行的,不是由国家或者王权履行的,这说明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王权,无法得知其对王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年)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 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 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 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 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6、17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玉米作为观赏作物种植在花园内,而在16世纪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常见的一种作物,这说明玉米从美洲引入之后,从观赏作物转变为了种植作物,因此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新作物的引进价值的变化,A项正确;玉米是美洲作物,而非亚洲作物,排除B项;“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能够印证当时玉米数量多,并不能证明当时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排除C项;通过两则史料并不能看出玉米传入欧洲的准确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4. 马克思基于对英国大工业发展及无产阶级力量肯定,认为在英国“实行普选权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但是英国工人提出的对普选权的要求以及使普选权不致成为空想的那些条件,都遭到议会的否决。这充分说明( )
A. 工人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 议会斗争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C. 工业革命推进议会改革 D.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材料“英国工人提出的对普选权的要求以及使普选权不致成为空想的那些条件,都遭到议会的否决”体现的是英国工人阶级试图通过议会维护自身权益,但是却遭到议会的否定,说明议会斗争的方式具有局限性,B项正确;工人运动失败的必然性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工人阶级力量不足,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议会改革,强调的是议会斗争的局限性,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虽然有待完善,但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马克思认为英国议会斗争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桑地诺提出了“自由祖国”的概念,指出:“国家的政策不应该出自外国,而应该本着至高无上的民族精神来制定”,总统必须“真诚地代表尼加拉瓜民族的利益”,主张“完全拒绝外国人对尼加拉瓜的财政干涉”,“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开发自己的自然财富”。桑地诺的这些思想( )
A. 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间的联合
C. 严重冲击世界殖民体系 D. 主张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国家的政策不应该出自外国。而应该本着至高无上的民族精神来制定”“真诚地代表尼加拉瓜民族的利益”完全拒绝外国人对尼加拉瓜的财政干涉”“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开发自己的自然财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地诺强调国家政策应该由本国决定、总统代表的是本民族的利益、反对外国干涉内政、主张发展本民族经济,这些主张体现了桑蒂诺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发展中国家间的联合,排除B项;严重冲击世界殖民体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暴力手段”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美国民意测验机构盖洛普曾针对“越南战争是否是个错误”,对美国普通民众进行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据此可知( )
A. 民众反战情绪加深 B. 民众漠视越南战争
C. 美苏冷战形势趋于缓和 D. 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以来,美国民众认为“越南战争是个错误”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认为“越南战争不是个错误”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的是民众反战情绪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众对越南战争的关心,而不是漠视,排除B项;此时美苏冷战互有攻守,缓和的说法错误,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美苏冷战发展趋势,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陷入“滞胀”危机,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梦龙(1574一约1646年),苏州府吴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他从小博览群书,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考中贡生。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从三十多岁起,他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编成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它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进而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言展的高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言》与《十日谈》在时间上虽然相差了二百多年,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各自成为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
——摘编自郭秀媛、詹福瑞《《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梦龙能够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其作品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部文学作品时代背景的共性。
【答案】(1)原因:接受良好的教育;科举仕途不畅;李贽思想的影响;大量的精力投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话本、小说等民间文学的繁荣。
特点:素材来源于生活,涉及面广;宣讲方式较灵活;比较通俗易懂;重视作品社会教化功能。(任3点)
(2)共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壮大;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民众追求自由、世俗幸福的思想出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他从小博览群书”可知,接受良好的教育;根据材料一“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考中贡生”可知,科举仕途不畅;根据材料一“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可知,李贽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他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可知,大量的精力投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根据材料一“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可知,话本、小说等民间文学的繁荣。第二小问 特点:根据材料一“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可知,素材来源于生活,涉及面广;根据材料一“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它更易于被民间接受”可知,宣讲方式较灵活、比较通俗易懂;根据材料一“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可知,重视作品社会教化功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欧洲)。共性:根据材料二“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社会制度及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壮大;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民众追求自由、世俗幸福的思想出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0年代宣传画作品:拖拉机耕地。这种老式的拖拉机和犁子,需要两位驾驶员配合。)
宣传画带有明显时代特色。观察上面一幅宣传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论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
论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改造的方式是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出现使用拖拉机进行耕地的现象,虽然是老式拖拉机,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中;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女性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画面有两只燕子,说明现代化的春风吹进了农村,新农村的春天即将到来,这幅年画突出体现人民的心声和希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的状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如:20世纪50年代,确定事件发生的时空;农民的喜悦,体现了农民对现代化的渴望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将提炼的信息进行归纳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
论述:考生先结合图片阐述当时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改造的方式是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合作社;第二步考生论述使用新工具对人民和农业发展的意义,在农村出现使用拖拉机进行耕地的现象,虽然是老式拖拉机,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考生接下来阐述新中国成立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中,代表人们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女性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考生进行总结,这幅年画突出体现人民的心声和希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的状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接触外交事务以后,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国际法知识,逐渐有了一些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在讨论各国驻华公使觐见同治帝礼仪的问题时,李鸿章提出:“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中国无权能变其各国之例”。他在奏折中曾经指出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明确主张“关税乃中国自主之权”。李鸿章敏锐地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但他坚持“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不拘式款如何,有明言而立者,有默许而立者,均当谨守”。
——摘编自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1)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
【答案】(1)认识: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运用均势外交;应遵守条约。
(2)评价:突破天朝上国观念,具有进步性/先进性;有利于外交的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未能认识到以不平等条约为基本框架的近代中外关系中,国际法所能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有限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在国际法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晴中国。认识:据材料“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得出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据材料“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得出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据材料“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得出运用均势外交;据材料“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均当谨守”得出应遵守条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晴中国。评价: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主张遵守和利用国际法,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有利于外交的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具有进步性。但他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且夸大了国际法的作用,其在国际法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 盛行时期 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 16一17世纪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要发展工商业,取消国内关卡,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出。为了达到重商主义的目的,谋求与王权的结合,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是重商主义者的普遍政策主张。
自由主义 18—19世纪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强调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来消除危机。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90年代 信奉“市场万能论”,力推自由市场经济,解除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削减社会福利;实行“大市场”和“小政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因时而变,不断调整、发展”。
论述:16一17世纪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重商主义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西欧社会急剧变革的产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要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取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18-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失灵,凯恩斯主义出现,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二战后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盛行。70年代西方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20世纪70-90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盛时期。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不同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都是时代发展产物,经济政策的创新、调整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制约,其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首先,围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可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每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因时而变,不断调整、发展。其次,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可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主张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突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