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 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 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 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过程:
一、 明确单元任务,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第六单元的学习,一起畅游童年的百花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在童诗园(诵童诗)、在趣事园(聊趣事)、在游戏园(玩游戏)、在友谊园(识朋友)、还可以在笔墨园(写人物),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到童诗园诵童诗,一起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
二、 检查预学
师: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张继楼),张继楼爷爷可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儿童诗人呢,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添加他的微信他居然同意了。张继楼爷爷听说你们要去童诗园诵童诗,他有话要给你们说呢,想听吗?
生:想
师:是不是很惊喜?就让我们带上这份惊喜开启今天游园之旅吧。要想畅游童诗园,必须先过词语关,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
第一组词语谁来挑战?(出示预学单,检查预学情况)
1、 挑战一:我会读词语
(1)学习第一组词语(当作、染绿、钓竿、扑腾 碎了)生读词
(2)学习第二组词(水葫芦、戏耍、你拨我溅)师:读词语也是要有感觉得,谁来开心地读生读
(3)学习第三组词语(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斗笠)学生开火车读生齐读。
2、 挑战二:我会写
师:这组词语中的“爽”看起来比较复杂,通过大家的预习单,我发现我们要特别关注它的笔顺,先来看正确的笔顺(播放视频),百看不如一练,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写,(老师范写)。生练写师:写完同桌相互评一评。师评价。师:过了词语生字关,瞧,三首小诗走来了
三、 学习三首小诗
(一)整体感知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和我们以前学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汇报
师:这溪边、江山、林中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地点)老师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这三首小诗,大家边听边想,孩子们在这三个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生读,汇报师板书:溪边垂钓、江上戏耍、林中采菇。师:看来你们都很会读书来,通过预学,我们就触摸到了诗的样子,还读出了三幅画,分别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幅幅画,细细欣赏,先来到《溪边》,寻一寻诗中的美景吧!
(二)学习《溪边》学习活动一:
1、寻找诗中的景物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开始吧。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景物呢?生交流
2、 感受静态画面
师:简单的文字蕴藏着有趣的画面,这些景物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交流
师:你展开了你的想象,画面就生动了,绿的山溪,红的蜻蜓,一绿一红,画面就有了色彩美!这就是发挥想象的魔力,也是读好童诗的小秘诀呢,谁来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
生:读
师:谁还想说?你仿佛看到了。。。
生交流
师:多么美好的画面呀,把这种美好读出来吧。
生:读
师:说的美,想得美,读个更美,这样的画面除了美,还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静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交流
师:带着心中的那份静,一起来读
师:这溪边不仅是静的,还有满眼的----?是呀,垂柳是绿的,山溪是绿的,连人影都被染绿了。这个“染”字用得太妙了,可是人影怎么会被染绿呢?生交流
师:我听懂了,他联系了上文,就读懂了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童诗的小秘诀。
师:山溪像绿玉带还会把什么给染绿呢?
生:............
师:这个染字,充满着魔力呢,这么美的溪边,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再读《溪边》。
3、感受动态画面
师:如果说刚才的一切都是静的,此时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师:扑腾/蹦跳,笑声,我们都好理解。人影怎么会碎了呢?生交流师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4、动静结合再读《溪边》师生配合读《溪边》。生背诵,老师作画。
(三)学习《江上》《林中》
1、学习活动二:
师:欣赏了溪边的美景,江上和林中又是怎样的画面呢,用上刚才我们发现的读诗小秘诀,先自己朗读江上和林中两首小诗,圈一圈诗中描写的景物,再想一想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最后小组交流交流你你最喜欢的画面。
2、 交流《江上》
师:交流好了吗?我们先来到江上,(画板书),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汇报
师:能把你喜欢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吗?
生交流分享
师:你看到了孩子在江中戏水的快乐画面。诗中没有直接写孩子,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师出示水葫芦视频,感受孩子们在江上戏水时的自由、开心、快乐。师生加手势读《江上》。
3、 交流《林中》
师:在水中玩累了,让我们去林中走一走吧。(画板书)在林中你又找到哪些景物,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汇报
师:松林里也有一群孩子,他们藏在哪里呢?
生;松林里/斗笠下
师:你怎么知道斗笠下藏着的是孩子?
生汇报。
师:真会学习,用上了小秘诀,联系上下文就明白了这一个个斗笠就是一个个孩子呢。来,戴上斗笠,走进林中,一起读出采蘑菇的快乐。
生:读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还有歌呢,(师唱诗)。
四、学习活动三: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师:欣赏品读了三首小诗,你是否也有了诗一样的语言呢,我们也学着张继楼爷爷的语言为这幅画配诗吧!
师:先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发挥想象写下你心中的小诗。
2.欣赏学生的诗张继楼爷爷眼中的这幅画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人们都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你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小诗人。把你们的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就是你们班的第一本诗歌集。张继楼爷爷的这组诗共有 6首,我们感受了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花前画画的快乐,我们还可以在街头看书,我们还可以去树下畅想。这 6首小诗都收录在《童年的水墨画》这本童诗集中,展示童诗集。
五、总结
同学们,在这座童诗园中,还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儿童诗歌,他们像一束束璀璨的星光,这星光是金波笔下满天的星星、满地的鲜花,这星光是叶圣陶笔下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星光是冰心笔下雨后踩水的欢畅,点点星光点亮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梦,童年是美好的,童诗是美妙的,愿我们在童诗的百花园里,或诵、或画、或写、或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尽享诗歌的魅力,在你的童年时光里,留下诗一样的记忆。
18.童年的水墨画
一、基本练功房
mòshuǐ rǎn sè pū teng
( ) ( ) ( )
pò suì diào gān mó gu
( ) ( ) ( )
二、辨析超能力
1.按要求填空。
(1)“染”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
(2)“染”在字典中的解释:
①用染料着色;
②感染,沾染。下列句子中的“染”应选哪种解释?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爸爸在杭州一家印染厂工作。( )现阶段,新冠肺炎感染者可以居家治疗。( )雨后天睛,整个世界都变得一尘不染。( )
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话中的“水葫芦指( ),“水葫芦”加引号的作用是( )。
A.一种体型短而圆的水鸟B.擅长水性的孩子们
C.表示特殊的含义 D.表示一种讽刺
3.“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写的是溪水非常,人倒映在水里,影子似乎也成绿色的了。
三、妙笔生花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大自然就是神奇的画家。富有想象力的你请大胆想象,画出你在《溪边》看到和想到的画面,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童年的水墨画》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正音、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采取多种形式去感受诗歌的魅力,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
一是朗读的针对性做得不够,例如在读《溪边》这首小诗时,前半部分是静态的,后两句是动态的。这一静一动,分男女生读的时候声音对比要明显一些,显然,我没有做到很好的指导,动静对比不是很明显,学生朗读的不够深入。
二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做好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慢慢失去了朗读的兴趣,在朗读后面两首小诗的时候没怎么有激情了。如何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能够专注地上好这一堂课,我想这不仅是对教学设计的考验,更是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