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5.18战略大决战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历史5.18战略大决战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4 16:58:35

文档简介

战略大决战
课程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所讲的是战略决战时期的战争过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故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中国近代的屈辱战争史有较深的了解,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 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 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 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 意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首战选择东北的原因、解放战争中共产党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用关于本节内容的歌曲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对于首战选择东北的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提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装,肩负着人民的希望。而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对手国民政府怎样呢?违背民意、挑起内战。
回顾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随后引出本课课题:战略大决战。
通过歌曲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设问为后面分析民心向背时做铺垫。
温故知新,对解放战争形成整体认识。

讲授新课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出示解放战争1946-1948年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表,让学生分析出变化趋势。
结合地图介绍国民党的兵力部署,准备实行战略收缩,由此总结出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结合学案中的材料从兵力对比、敌军态势、我军态势、战局延伸四个方面思考首战选择东北的原因。(小组讨论)
2.过程
教师讲述三大战役的过程,学生完成学案中相应的表格。
讲述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辽沈战役中结合地图分析先打锦州的原因。
(2)播放淮海战役的影视资料,分析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通过介绍毛泽东对傅作义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北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4)强调三大战役各自的意义
3.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
选择题
改错题
出示书上P95页的材料,导入第二子目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展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动态显示并讲解我军从江阴到湖口500多公里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南京解放,宣告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的覆灭。随后解放军进军全国。
展示我军占领南京时毛泽东书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情景片段。
回顾小结:
人数变化的趋势,战场上我军进攻、敌军防御的态势,得出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填写表格对三大战役形成了全面具体的认识。
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动感的地图和精彩影片片段的展示,形象直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知识点。
让学生感受我党领袖的英明决策和胆识气魄;再现渡江战役那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感染学生走进历史。
引发学生探讨: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自我测评二】
选择题 填空题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2.过程
3.历史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课件29张PPT。1946.61947.61948.91949.11949.41949.10.1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18、战略大决战一、三大战役
1.背景敌我力量变化表130万195万280万430万370万345万 首 战 选 择 哪 里?国民党:345万  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
B.敌军态势:
C.我军态势:
D.战局延伸:
  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唯一一个在兵力上超过国民党的战场。  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2.过程关门打狗进攻锦州 解放东北全境锦州林彪 罗荣桓东北解放军290
万人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300
万人
345
万人
290
万人
辽沈战役后军事力量变化徐州80万60万围点打援猛虎掏心徐州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河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中原、华东解放军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张家口塘沽 新保安天津 北平分割包围
瓮中捉鳖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 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毛泽东评价傅作义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评价傅作义?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张家口塘沽 新保安天津 北平分割包围
瓮中捉鳖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 三 大 战 役 概 况 1948年9月─ 11月
林、罗
东北
解放军攻占锦州、关门打狗47万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11月─ 49年1月刘、陈邓、粟 谭中原、华东解放战军猛虎掏心、围点打援55万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1948年11月─ 49年1月
林彪、聂荣臻
东北、华北解放军分割包围、瓮中捉鳖52万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2.过程3.意义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自我测评一1、下面是某同学对解放战争时期重大战役的描述,其中符合辽沈战役特点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B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渡江三大战役。其中,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而渡江战役则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在淮海战役中,南京的和平解放不仅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也使南京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2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月平津平津平津淮海北平北平150二、百万雄师过大江上海江阴湖口南京浙 江安徽江 苏江 西渡江战役示意图 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了。 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平津战役
1948.11——1949.1渡江战役 1949.4解放南京 1949.4.23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捍卫领土完整
维护祖国统一回顾小结:你来想一想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
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
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1. 领导英明 指挥正确
2. 作战勇敢 士气高涨
3. 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参战人民支援民心所向民1.1949年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下面叙述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是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
B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国民党统治必然被推翻
C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上海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自我测评二B2.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这首诗是毛泽东与1949年5月所做,诗中的钟山是指______,大江指的是_______。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南京解放有何历史意义?南京长江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政府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