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课 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PPT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赛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赛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在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重新整合了教材,为突出重点,把本课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张骞通西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第二部分为重走丝绸之路,体会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对西域的管理,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 。 从学生认知从发,充分发挥图表、地图作用,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基本历史技能,形象的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2 三、体现历史与现实对话。本课的沙画视频和“一带一路”战略首尾呼应,重新理解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文化内涵。21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3.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沙画视频,说说“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与哪位人物的探险有关呢? 2、师:今天我们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去了解张骞与丝绸之路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沙画视频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1、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3、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开通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备而学,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环节一:西域的地理范围 1、展示西汉疆域图,学生根据地图上找一找西域在哪里?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1、展示玉门关和阳关遗址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古人诗中“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得出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环节二:西域社会特点 展示张骞通西域地图,学生根据地图说说西域的的社会特点。 (小国林立、民族众多) 2、展示三段文献材料,学生通过文献材料简单分析当时的西域社会环境,以及匈奴与各方的关系。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后汉书》 材料二: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远去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材料三: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西域各国被匈奴征服并奴役,经常侵犯西汉边境。 过渡:汉武帝时决定对匈奴用兵,并颁布了招募令。 环节三:张骞通西域 1、展示汉武帝招募令,设问:根据招募令,分析西汉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环境:民殷国富、并强力壮;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师:最后是谁应征了这个职位呢?(张骞) 3、展示张骞任务扫描,让学生初步了解张骞。 4、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张骞,哪个是汉武帝。 5、学生观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并结合材料二,说说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年),惟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报效祖国等。 6、动态演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教师补充讲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大致过程: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后,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为了不耽误时间,派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7、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材料四: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意义之一: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材料五: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材料六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意义之二: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意义之三: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学生根据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汉书 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2、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做笔记。 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之三是为 “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重走一下古代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及展示相关的示意图,解决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经过,随后让学生讨论张骞的经历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合作探究,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不同观点。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重走丝绸之路】 环节一: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导言部分说说为什么取名“丝绸之路”? 2、教师展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名称的关系。 环节二:丝绸之路路线 1、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地方。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和欧洲 2、师:丝绸之路贯通中西,沿途风光秀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丝路风光。 3、播放丝路风光的视频。 4、师:刚刚我们领略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还大力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5、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学生在课本上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主要航线。 航线一: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航线二: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锡兰 环节三: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1、设问: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物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吗?(胡桃、胡萝卜、胡椒、胡瓜、石榴、胡琴、音乐、骏马、舞蹈等) 2、设问:你知道我们中原地区又有哪些物品或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吗? 3、学生根据西域与汉朝的物品交换及下面的材料,说说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材料五: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2)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4、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做笔记。 过渡: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是如何管理西域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对西域的管理】 1、展示西汉疆域图,演示西汉疆域的变化: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今新疆境内)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教师展示西域都护的职能。 3、展示班超画像,补充讲解:西汉末年,匈奴控制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期间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开辟西亚路线。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做笔记
设计意图 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教学环节(六) 师生活动 三、总结拓展。 1、利用思维导图小结全课。 2、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 3、学生根据材料,说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4、纪录片推荐:《河西走廊》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当今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导学生以古论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课件设计 此处粘贴课件下载地址,建议放在阿里云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依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趣味化,生动化,使学生积极、活跃参加课堂活动。同时将救学重点给学生加强练习和强化,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学习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具等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弥补,更多地辅导后进生,使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得到足够的习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