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情感,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分组探究法、意象分析法、诵读法、演示法等。
课前准备
李白所写的送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古时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么,李白的诗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读内容,晓概念
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这一题材从《诗经》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至魏晋时期,已成为送别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学生自由大声读诗歌。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讲究轻重舒缓、抑扬顿挫)
送友人(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首《送友人》,并且要注意我们的朗读要求。
师:读完之后,大家发现问题没有?为什么你们的导学案上节奏的划分与老师的不太一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有时稍微变换一下节奏,也会有不同的效果。那么就请大家按照新的节奏再读一遍吧。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在你读了这么多遍之后,哪些字眼最为吸引你的眼球?(学生回答)
师:我发现大家找的这些字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意象。意象是诗歌里最典型的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送别诗里常用的意象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看到课件。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找出这首诗的意象,注意老师出示的任务要求。
三、找意象,品诗情(分组展示)
抓住诗歌的意象,描绘画面,体会诗歌的情感(分组讨论并发言)
任选一联诗,作鉴赏分析;或联系全诗,从整体上加以分析。(提示:表现手法、意象、用词、修辞手法、感情等角度。)
学法指导:
(1)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及特点。(明意象)
(2)结合意象,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品意境)
(3)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美描绘)
(4)不能脱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扣主题)
师:每组选派发言人,分享你们的答案(5分钟)。
师:一般,我们赏析诗歌都会严格按照从首联到尾联的顺序进行,偏偏今天老师也学到了李白的即兴发挥,同学们可以按你们的节奏来进行,哪一联先来呢?
生1:我们找到的意象是“青山”和“白水”,运用青白的颜色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生2:我还发现这一联点名了送别的地点、环境、送别路程之远。
生3:我觉得“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美,“绕”写出了水的蜿蜒,是动态的。而且这两句是对偶句。
师:那请你告诉大家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画面(板书:寥廓秀丽)
生4:我们组找的是颈联,我们找到的意象是“浮云”和“落日”,诗人用浮云比喻友人行踪飘浮不定,用落日隐喻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生5:这一联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生6:我们组找的是颔联,意象是“孤蓬”,作者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师: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当中也出现了“蓬草”这个意象?(生:王维的《使之塞上》)是的,王维以蓬草自比,表达自己的漂泊无依,因此,古代诗歌中,蓬象征着远游在外的游子。在这里诗人以蓬草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漂泊无依,前路漫漫更着一“孤”字,对友人的关切更甚。
生7:“万里”点名了路程遥远,同样也看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生8:我们组找的是最后一联,意象有“挥手”和“班马”,在这里,“萧萧班马鸣”是一个典故,出自于《诗经》“萧萧班马”,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深情。
生9:这一联以景作结,作者对友人的难舍不言而喻。
师:同学们都完整的找到了所有的意象,而且在语言的组织上也很精彩,给你们点赞。
师:《送友人》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合作,读出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找到自己要读的部分。
师生共读
师说:这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山的静默,水的远去,暗示离别的情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生读:(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师说: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写出友人离程之孤独,作者怜惜愈甚。
生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师说: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生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师说: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生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师:请关上书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诵读友人。
师:不愧是诗仙,连离别都能如此洒脱独特,到底李白为何如此豪情呢?
四、识背景,晓离别
1.悟读情怀
2.读懂社会
3.读懂诗人
师:原来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写的是诗,更重要的还是写的人;盛唐之下,“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不是口号,而是时代的最强音。拥有这样丰富履历的人,怎能不洒脱,面对友人的离去,又怎会徒增伤感呢?让我们重温李白的人生轨迹,一瞥他洒脱离去的背影。
五、知友情,话离别
师:今天,学习《送友人》,李白让我们懂得朋友的重要性。如果你也像李白那样,拥有珍贵的友情,面对友人离别,你会说:……
师:我手捧鲜花而来,将这寄予情谊的花朵赠与你们,而我翩然离开,只为了下次更好的相遇。我们就此告别,原你我坦然迎接明天。希望同学们珍惜友情,不留遗憾,好好告别。
课堂小结,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1.读懂诗歌,尽可能了解相关知识(写作背景、诗人风格等)
2.了解送别意象
3.紧扣诗歌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完整,活动丰富,课堂氛围良好。但课堂的衔接不够,导致环节与环节之间出现中断的现象,课堂生成效果不够。在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应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是学生在朗读上有所进步,这个环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