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出示例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单式折线统计图,请看这两个折线统计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知识与技能: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③思维与表达:能结合实例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④交流与反思: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思政元素:告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倾听。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异同?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例2的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 1.回顾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2.观察统计图,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
活动意图:直接呈现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简要读图,激活学生大脑中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提供认知准备。同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多组数据的局限,引发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并由复式条形统计图联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沟通两种统计图的联系。
环节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出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4.明确这种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引导学生讨论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5.组织学生观察统计图,完成教材107页情境图下面的问题。 学生活动: 1.讨论后,全班交流,提出建议: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2.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评价。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利用图例区分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 3.动手操作,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互评,然后推荐代表汇报,其他人对照自己的统计图进行评价,修正自己的统计图。 4.通过思考、交流发现: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方便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5.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后交流各题答案。
活动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同时,教师加以引导,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同样具有直观表示数据增减变化趋势的特点,而且还便于比较几组数据的变化情况,发现几组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4.对比分析,拓展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综合应用
教师活动: 1.完成教材第109页第4题。 2.完成教材第109页第5题。 学生活动: 1.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从图表中先找出需要的信息后,再解题,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练习以用好教科书上的资源为主,主要围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读图、分析和绘制(完善)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最后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经历统计过程,培养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提出自身存在的疑问。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