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件】苏教版语文必修1;2相信未来(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课件】苏教版语文必修1;2相信未来(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5 06:56:23

文档简介

文本2 相信未来作者:食指《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乐观的食指用同样的激情用就写下了鼓励过一代人的醒世之作——《相信未来》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当代诗人,被称为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但他的命运多舛,18岁时遭批斗,与此同时家庭也陷入政治迫害。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中间为作者食指中国当代新诗第 一人,朦胧诗的 创始人,一代诗 魂--食指走进作者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1968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介绍“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朦胧诗的基本特点: 1、心灵化 2、意象化 3、象征手法 4、意象间的“飞白”,蒙太奇 “朦胧诗”代表人物: 舒婷《致橡树 》《神女峰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 《眨眼 》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北岛《回答》《一切》 写作背景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诵读诗歌,把握结构: 1—3节: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现实的黑暗,传达了坚定的信念。 4-6节:相信未来的原因。 第7节:直接抒情,发出内心 的呼喊。朗诵《相信未来》 问:初读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能把握诗歌的结构吗? 第1-3节 展示自我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诗歌赏析方法 分析意象(抓住意象所透露的感情讯息,注意意象的修饰语。) 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 定义:意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物(包括人)。(1)作者在前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美丽的雪花 曙光下温暖漂亮的笔杆 孩子的笔体(2)这些意象各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悲哀、凄凉----美好憧憬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希望被扼杀?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残余的希望不断摇曳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希望的果实化为泪水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美好失落? 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3)概括中间三节内容: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 (4)具体说来是理由呢?? 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5)指出典型意象 腐烂的皮肉 脊骨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写作特点1、运用寓意丰富深刻的比喻构成意象。 2、节奏和谐,体现出诗歌的音韵美。 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3、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4、象征守法的熟练运用。 小结?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