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0:59:43

文档简介

湛江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题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相对独立 B.满天星斗 C.中原核心 D.多元一体
2.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 商颂》,记述简单,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下游的古河济地;但在战国时期的《尚书 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已远超商周千里之地。这可以说明
A.古史传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历史真相随时间推移而清晰 D.夏朝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3.据史书记载,秦朝大约有2000万人,政府征发了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驰道交通的发达
C.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 D.法律制度的完备
4.图1是西汉中外朝制度示意图。该制度
图1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完善了官员选拔机制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削弱了九卿实际权力
5.《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B.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C.均田制的有效推行 D.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的完成
6.贞观四年,唐太宗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据此可知,唐太宗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决策失误 B.增强宰相议政职能
C.提高政府效率 D.缓和君相之间矛盾
7.唐初,弃农从商是法律禁止的,唐太宗曾下诏:“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的出现 B.重商政策的推行
C.租佃制的盛行 D.两税法的实施
8.图2呈现的是东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图2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科举制度的实行 D.门第观念的淡化
9.魏晋时期,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这一做法
A.引发统治者的灭佛行动 B.有利于佛教的本土化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反映了道教地位最高
10.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另据《涑水记闻》卷七载:“寇(准)为枢密使,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人,轻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治国方针的推行 B.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边防军事压力的消失
11.史学家白寿彝曾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反映出该制度
A.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B.导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分散了相权且加强了皇权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沈括——《梦溪笔谈》 B.孙思邈——《齐民要术》
C.王祯——《农政全书》 D.祖冲之——《九章算术》
13.图3所示历史事件
图3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4.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一做法
A.开拓了中国疆域版图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逐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D.解决了西南地区叛乱问题
15.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种现象反映出明代
A.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经营结构发生变化
16.以下著作基本都在19世纪中期相继问世,这些著作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畲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已经得到扭转 B.标志近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
C.表明士人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全局 D.开启“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17.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 B.促使清政府调整地方政策
C.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加快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化
18.某同学在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时做了以下摘抄,这些摘抄最适合论证
第一个方案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第二个方案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
第三个方案 拳匪运动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B.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及措施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背景 D.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19.1906年,清政府对中央各部进行改组,将工部并入商部,成立农工商部……推行商部的奖励实业政策。同年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以上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国真正的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兴办实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D.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20.有学者在研究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与根深蒂固的自我压抑习性进行战斗……要将中国从数个世纪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这场运动是指的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21.1920年1月,上海厚生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受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与资方代表就工作机制、薪资待遇、女工人格三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知识分子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
C.全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中国共产党深入密切联系群众
22.1927年11月,南京政府外长伍朝枢发表请求废约宣言,宣言指出“一、中国前政府与外国政府、公司及个人所订立之不平等条约及协定……国民政府于最短期间内废除之。二、业经期满之条约及合同,当然无效”。国民政府此举
A.欲树立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 B.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权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D.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23.《遵义城头霞光闪》中唱到“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该歌词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A.确立了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B.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成为了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纠正了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
24.1927年7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则“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调整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
C.加强了抗日各阶级之间的联合 D.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
25.西安事变后上海等地出现的“统一救国运动”,表面由各界人士发起,实则为国民党一手炮制而成。运动的目的旨在抹黑张学良、杨虎城为“封建的残余军阀”,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破坏国家统一的“人民阵线”……最终受到众人批驳,以失败收场。由此可知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战是大势所趋
C.国民党抗日态度有根本改变 D.社会舆论左右抗日进程
26.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作出了主动让步。这些让步包括承认三民主义,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袖地位,承认国民党的第一大党地位,放弃联合政府和召开解放区代表大会的主张,放弃召开党派会议的提议,不再坚持将共产党军队改编为48个师的要求等等。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竭力促成和平建国的诚意 B.国民党成功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势力
C.共产党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自降身份 D.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很快就得以实现
27.表1是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表中的变化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表1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得益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28.1956年12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年4月周思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A.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29.在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在2018年宪法修改中,又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些修改反映出
A.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30.图4是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从中可以推断的信息是
图4
A.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
C.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D.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40分。
31.考古成果和文献记录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2016年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的考古发掘圆满结束,其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还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三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通过深海考古调查,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处明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窑的产品,推测是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推测是从海外装载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说明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墓主人刘贺认可哪种思想?这可能与当时哪项政策相关?(4分)
(3)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意提取一个信息,简要说明它的历史研究价值。(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其历史研究价值的说明要准确全面、言简意赅)(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 发行地 创办者身份 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 上海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 上海 英国人F.H.巴尔福 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 上海 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 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 上海 英商安纳斯脱 美查(Ernest Major) 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 澳门 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 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 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8分)湛江市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C B A D C B A C A D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D D B B A C D B A D C A A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核心,周围又分布着与之相联系的不同文化区,体
现了多元一体,故选 D;周边不同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同处“重瓣花朵”中,之间有着联系,
故排除 A;“满天星斗”没有体现中原核心,故排除 B;“中原核心”没有体现中原与周边文化
区的联系和周边文化区的各自特色,故排除 C。
2.答案:B
解析:从“仅指黄河下游”到“划分九州”和“活动范围已远超商周千里之地”可知,战国时大禹
治水传说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体现了周边地区对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认同,
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 B;材料只是反映了大禹治水传说传播范围与内容的变化,
未论及其真实性问题,故排除 A 和 C;大禹治水传说传播范围扩大不代表夏朝的统治范围
扩大,故排除 D。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再结合所学,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政府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完成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故选 A;“驰道交通
的发达”只是便利政府调用人力与物力,但不是秦朝具有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主要原
因,排除 B;“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和“法律制度的完备”只是秦朝具有大规模动员和组织能
力的一个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和 D。
4.答案:C
解析:中外朝制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设立的,架空了丞相,而尚书令、侍中等
形成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朝,使皇权加强,故选 C;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
系,而中外朝制是君主专制的范畴,故排除 A;中外朝制度不涉及选官制度,故排除 B;由
图可知,九卿有事仍可上报,结合所学可知,只是上报对象发生变化,九卿实际权限并无变
化,故排除 D。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获得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从西晋末年起,
北人为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故选 B;
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国家处于大分裂时期,故排除 A;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在
北方推行的土地制度,故排除 C;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 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国家政务繁多,应与百官商量,宰相筹画,若皇帝独断,
第 1 页 共 5 页
{#{QQABZQAAogCgAABAAAgCUwEICgMQkBGACAoORAAAIAAAiANABAA=}#}
难免出现失误。其目的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故选 A;增加宰相议政职能是手段,不是目的,
故排除 B;从“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
低政府效率,故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君相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 D。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法律禁止弃农从商,到唐中后期,出现大量弃农经商的现象,结
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均田制瓦解,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从而出现材料中的场景,故选 D;藩镇割据的出现与材料无必然联系,排除 A;中国古代一
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租佃关系的盛行是在宋朝,排除 C。
8.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持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
变化主要归功于科举制的实行,科举制不注重家世门第,而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使寒
门子弟通过考试可以进入仕途,大大提高了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故选 C;结合所学可
知,从汉武帝时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直至近代,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
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因此,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A;社会阶
层的流动和门第观念的淡化都是这一变化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B 和 D。
9.答案:B
解析:从“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可知,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中国的文化,这一做法有利于佛教融入中国,推动了其本土
化,故选 B;材料中僧人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
与统治者的灭佛行动无关,排除 A;结合所学可知,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汉代确立,直至近
代,始终是正统,排除 C;材料只是提及僧人用老庄哲学概念比附佛经的名概念,无法判断
出当时道教地位是否最高,排除 D。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范仲淹认为儒者不应热心军事,寇准轻视作为武将的曹利用,反映了宋
代文人轻视武人,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宋代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所致,故选 A;材料
体现的是重文轻武,而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并不必然轻视武人,二者无必然关系,排除 B;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故排除 C;北宋未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始终与少数民族政
权并立,边防的军事压力一直存在,并未消失,排除 D。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替朝廷镇守地方”“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知该制度是元朝的
行省制度,行省官员主要替中央镇守地方,行省一切行政政令要经过中央的审批之后才能实
行,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做,A 正确。《齐民要术》
是北齐时期的贾思勰创作,排除 B 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创作的农书,排除 C 项。
《九章算术》是汉代的数学著作,排除 D 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耀兵异
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故 D 正确。A.C 项与材料无关。图片反映
第 2 页 共 5 页
{#{QQABZQAAogCgAABAAAgCUwEICgMQkBGACAoORAAAIAAAiANABAA=}#}
的是国家之间的交流,无法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故 B 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方法的改变,并没体现是否能提高行政效率,也并未
扩大疆域版图,排除 A、C 项;解决叛乱问题,表述夸大,排除 D 项。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明代的苏州城中出现了雇佣与被
雇佣的新型生产关系,A 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并没被废除,排除 B 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D 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排除 D 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一批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军事、科技等著作相
继问世,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当时中国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 A 项;
近代国家意识是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 项;
“西学东渐”在明代就已出现,排除 D 项。鸦片战争后,魏源、姚莹、徐继畲等人著书立说,
介绍西方地理和欧洲各国国情等,表明当时先进国人在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时局,C 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推知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曾国藩等汉族士大夫成为封疆大吏,
兴办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C 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涉及民
主思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政策和社会等级秩序,排除 B、D 项;
1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个方案分别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
的戊戌变法运动和农民阶级进行的义和团运动,反映出近代各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
的救亡图存的探索,D 项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 A 项;第三个
方案不属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及措施,排除 B 项;材料并未体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 C 项。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20 世纪初期,清政府改革各部,颁布法令,明确奖励实业的政策,表
明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D 项正确;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
争结束后实施的,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时期的内容,并未实现民主共和政体,排
除 B 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全社会支持兴办实业,排除 C 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对传统思想对人性的束缚,要把人们
从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B 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知识分子关心工人状况,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大。所以选 B;十月
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播,时间不符排除 A;知识分子关心工人状况得不出全国工
人运动蓬勃发展,排除 C;时间不符合排除 D。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政府发表请求废约宣言是想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故选 A;并没
有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故排除 B;此举并没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故排除
第 3 页 共 5 页
{#{QQABZQAAogCgAABAAAgCUwEICgMQkBGACAoORAAAIAAAiANABAA=}#}
C;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结束,反而激化了其矛盾。故排除 D。
23.答案:C
解析:《遵义城头霞光闪》中唱的是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
泽东的领导地位,成为了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 C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 1927 年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上地
所有制,到了 1937 年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农民减租减息。是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侵
华不断加剧,故选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建立排除 A;C 错误各阶级的联合,并没有
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排除 B。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安事变后上海等地出现的“统一救国运动”看得出国民党反动派抗日
态度是削弱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让中共俯首听从于国民党。最终遭受中共及有识
之士的批驳,以失败收场。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是大势所趋。选 B。从材料中得出西安事变和
平解决并不意味着国共两党从此一帆风顺地走向合作,其后还经历了诸多波折。国民党抗日
态度并有根本改变,排除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还未正式形成,排除 A。D 不符合史实。
2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作出了实际的让步,看得出是共产党的谈判和平
建国的诚意十足故选 A;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至上,并不是自降身份,排除选 C;BD 都
不符合材料史实。
2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总产值不断增长,农业,工业,商业等都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
政权。选 D。其他时间都不符合这时期,均排除。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人在不断的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选 C。A 不符
合史实;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会议是十五大。排除 B;D 未
体现。
2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脱在 1999 年和 2004 年的宪法修改中,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不仅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且实现了科学
化的依法治国选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没有调整排除 B;CD 材料均未体现。
3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逐年减少,直到 2020 年全部
脱贫。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是在 2001
年,排除 B;脱贫攻坚战未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排除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 1978 年后排除 D。
二、非选择题
31.(1)类别: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资料);《史记》属于文献史料(每点 2 分,
共 4 分)
价值: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为研究商代的社会风貌提
第 4 页 共 5 页
{#{QQABZQAAogCgAABAAAgCUwEICgMQkBGACAoORAAAIAAAiANABAA=}#}
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
大大推前;有助于二重印证法(将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实践运用。(每点 2 分,
任答 3 点,共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儒家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 (每点 2 分,共 4 分)
(3)示例一:
信息:两处明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2 分)
研究价值:反映了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为研究明朝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
本,(4 分)
示例二:
信息: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2 分)
研究价值:为研究明代瓷器生产情况提供了实物史料;(4 分)
示例三:
信息:二号沉船发现大量原木,推测是从海外装载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2 分)
研究价值:木材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4 分)
示例四:
信息:国家文物局通过深海考古调查,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沉船(2 分)
研究价值:为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4 分)
(特别说明:本题为开放性题,“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即可得分)
32.(1)特征:主要报刊由列强控制;编辑发行地主要在南方;报刊内容主要服务于西方侵
略(商品输出)或与清政府敌对。(两点 4 分)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分)
(2)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轻视近代大众传媒事业;主要媒体集中在南方,不
利于及时获得真实的战场信息;列强控制主要媒体,缺乏对清政府的同情;日本积极利用、
误导国际舆论。(三点 6 分,应从中日两个角度论述)
(3)理念:体现党对媒体的领导;面向工农群众;服务革命斗争;具有国际视野(两点 4
分)
意义: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提高了工农群众的觉悟;利于团结群众巩
固苏维埃政权;为以后的新闻传播事业积累了经验。(两点 4 分)
第 5 页 共 5 页
{#{QQABZQAAogCgAABAAAgCUwEICgMQkBGACAoORAAAIAAAi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