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扫描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扫描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08:36:24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答题卡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答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1929年
又发现用火遗址。”据此可知,材料所指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
A.采集渔猎
B.烧制陶器
C.原始农耕
D.饲养家畜
3.发明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下列发明创造与人物搭配中,错误的是
A.仓颉一文字B.黄帝—缫丝
C.伶伦一音律
D.隶首一算盘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必备的核心素养。下列事件按时间发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平王东迁
③盘庚迁殷④国人暴动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5.殷墟出土的文物对人们识别甲骨文提供了一些帮助。通过以下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
股墟青铜鼎
甲骨文的“鼎”字
殷墟陶鬲(1i)
甲骨文的“鬲”字
A.甲骨文是刻写在青铜器、陶器上的文字一B.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仅仅涉及祭祀和饮食
C.象形是甲骨文使用的重要造字方法之一D.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
6.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基,墓主一上大夫
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7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
期的
A.和平稳定
B.诸侯争新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8,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主张蕴含的
思想是
A.辩证法
B.兼爱非攻
D.知己知彼
共100
C.施行仁政
9.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愚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经验的总结
C.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0.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这一年处于
公元元年
1929年
前3世纪
前2世纪前1世纪
公元3世纪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人类的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11.右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皇帝
最高统
治者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崇贤尚德,有序传承
中央
D.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政府
12.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
郡(守)
地方
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
县(令或长)D
政府
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A.政治制度改革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
13.卫青和霍去病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
的“赫赫战功”是
A.平定七国之乱B.镇压农民起义,C.率军击败匈奴
D.打压地方篆强
14《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
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减轻徭赋
15刘秀被毛泽东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三最”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
A.下令释放奴婢B.“兵皆罢归家”
C.惩处贪官污吏
大夫
D.合并郡县
16,145年,东汉梁太后与其兄长梁冀立刘缵为质帝。梁冀毒死质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将
自己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权独揽,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
以上现象可以证明东汉时期
A.君主昏聩
B.宦官千政
C.外戚专权
D.地方割据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馨在用的日猫ApP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B C B D C A B A D D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B C C C B C B C B B
题 号 21 22 23 24 25
答 案 C B D A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公元前770 (公元)25 27.都江堰 云冈石窟 28.张骞 班超
29.圆形方孔半两钱 (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五铢钱 30.伤寒杂病论 齐民要术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分)
(2)变化:由西汉初年的经济凋敝到文景时期的繁荣富足,(1分)。原因:休养生息政策。
(1分)
(3)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
区的开发。(2分)
(4)生产技术的革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合理的政策;保持稳定的社会
环境。(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
32.(1)禅让制。世袭制。(2分)(2)分封制。郡县制。(2分)
(3)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借口削爵、夺
地和除国;严厉镇压叛乱。(3分,任答三点即可)
(4)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1分)
33.(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
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2分,任答2点,)
效果:民风淳朴;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政府财入;稳定社会秩序;为秦统一
奠定基础。(任答2点,2分)
(2)原因:强化政权的正统地位;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旧都平城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摆
脱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更好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4分,每点1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1页 (共2页 )
{#{QQABTQKAggAgAhAAAAgCQwUICgAQkAEAAIoORAAMIAAAiAFABAA=}#}
34.(1)焦点:治国方略。(1分)说明:(背景)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影响)思想文化繁
荣;(时代使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1分,任答1点即可)
(2) 相同点: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措施;都采用了一种学说作为统治理
念;都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任答1点即可)
不同点:
①对待儒家的态度不同:秦始皇打击儒家重用法家,汉武帝重用儒家;
②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用暴力实施,汉武帝用政策调整、平和实施
③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确保了思想
的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确定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4分,任答
两点即可)
35.(1)政策:允许匈奴内迁;(1分)(意思相近即可)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
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1分)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民族融合,但鲜卑族仍保留落后习俗。作用:促进北方
各民族的民族大交融。(2分)
(3)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各族人民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生产生
活方式互相学习、文化艺术方面相互学习等)。(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答出其中任意2
点即可)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2页 (共2页 )
{#{QQABTQKAggAgAhAAAAgCQwUICgAQkAEAAIoORAAMIAAAi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