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A.“相较于五言诗,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更好”错。原文说的是“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
《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并不是说“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比五言诗更好”。)
2.C(C.“论证了‘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能理好地理解的观点”错。由原文可知,是论证了“‘言志,
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的观点”。)
3.D(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胸怀天下的阔达胸襟。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诗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
五十州”体现了报效国家的抱负。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
难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
4.①首先思路清晰地“说”,以“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引出对《滁
州西涧》的好处的分析;②然后,以“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引出并阐释诗的三个层次:③最后,点明这
首诗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表明韦应物诗歌会给读者
一种心灵上感受。(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①抓关键字词,读懂诗歌,如“怜”“急”等字的理解;②从诗的三个层次入手,读出诗歌的景物美以及言外的感
受;③知人论世,体会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背后作者忧愤不平的心;④把握风格,就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
是韦诗的一大特色;⑤比较阅读,与风格相近的陶诗作比较阅读;⑥观照当下,读活诗歌,用古人的“志”激励
自己,提升思想境界。(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6.B(“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错误。由文中“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
氏,为主人谋划的人,司马光也并非不懂官场潜规则,他只是不认同。)
7.D(“构陷同僚”分析有误。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
马光。)
8.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使情节更曲折动人。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摇曳多姿。③丰富人物形象。如司马光典
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清廉自律。④表现主题。在砸缸结果到来前,描写众人送礼、出殡
盛况等内容,反映出官场的趋炎附势。(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体特征上:文本一为小说,内容虚构,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为史书,强调真实。②人物塑造方面:
文本一采用了细节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司马光的形象立体丰满:文本二以
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③叙事方面: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设置悬念,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为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④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形象,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
文本二平实简洁。(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10,EFH[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门
11.A(错误。同“纵”,合纵,联合抗秦;跟从。)
12.D(“秦人并没有”错,原文是“秦人归其丧”;“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
不直秦”。)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437B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題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城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宇笔在答題卡
上作答;宇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
的四句,但是写得非常地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可以说是可
爱,而且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
会注重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到雨声加上湖
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是很急的,“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
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
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涧边了。
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
种感官上的感受。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
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给人
一种情感上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
情事以上,它使你不只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引发。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
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
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
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4437B
材料二:
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
《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
韦应物早已送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
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
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那里跳动肴的其实是一颗并
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滁洲西涧》亦然。
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
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韦应物自有其不“等陶”
处。建中二年,他被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接到任命,他立即“摄衣辞田里”,那“华簪耀颓颜”一
语,于感慨之中溢露欣喜之色,便是明证。那一段“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时伐南涧竹,夜还
津水东”的闲居岁月,他并不特别留恋难舍。而这,始终是成年后韦应物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应德民《伤心人别有怀抱一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
材料三:
站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立场重新审视“诗言志”理念,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今天我
们更注重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层面来看待“诗言志”。“诗言志”作为贯穿我国长期文艺发
展实践的基础命題,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即它的核心在于指明为什么进行创作以
及文艺创作主要传达什么的问题。不论“言志”曾经有着怎样的宗教仪式背景和政治伦理背景,
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诗言志”理论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历
史意义,但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一个文献上的“诗言志”观念,而是仍然充满理论活力且具有很
强实践指引意义的“诗言志”理念,而这必然是与当下的文艺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
其次,要注意到“诗言志”理念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
能更好地理解,性、情、志在“诗言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统一于“诗言志”的理论框架之下。
其中,“性”既是情志的产生根源,也是情志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根本性,而“情”面对的是当下,
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具有现实性。“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志”面向身心之外,指
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志”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意义,如果没有“志”,生活只有“眼前的苟
且”,人永远束缚于当下的局限性中。“志”,给予了人类孤独面对浩瀚字宙的勇气,概而言之,对
于文艺创作而言,可以说是出于“性”、显于“情”、成于“志”,三者缺一不可。
最后,“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志”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是文艺创作
的主导,也是实现文艺价值的关锭。“志”体现的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度体认,包含着自觉
的价值判断,指向的是未来的路径,它是主体意识最强烈的显现。“志”一旦形成,便有强烈的表
达倾向与行动倾向。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核心在于主体在困顿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进而借创作来表达内
心之志、实现内心之志,“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而“情”本身是散乱的,只有在
某种“志”的引领下,才能汇聚成可以被表达、被抒发的“情感之流”,才能进入文艺作品之中。
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
价值规”,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心之“志”,
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要“言志”,但“言志”至少应该
是具有“诗性”追求的文艺作品的核心目标。
(摘编自罗家湘、林天泉《“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443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