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 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
故选:C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2.(2015七上·西峰月考)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 )等气体.
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氮气 ④氢气 ⑤一氧化碳.
A.①②③ B.①⑤④ C.②③④ D.⑤④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氧气(21%)、二氧化碳(0.03%)、氮气(78%)、稀有气体(0.94%)和其他气体(0.03%).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3.(2018七上·鸡西期末)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4.(2016七上·长春期中)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
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
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 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150米以内,主要原因是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在150米以下也有少数生物生存.故选:A
【分析】此题是关于生物圈知识的选择题,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圈层.思考作答.
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都能适应环境
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D.都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环境特点;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6.(2016七上·济源期中)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故选A
【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具体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地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光.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A.秋天植物落叶
B.蛾类夜间活动
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秋天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秋天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A符合题意;
B、蛾类夜间活动是受光照影响产生的昼夜节律,B不符合题意;
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适应动物携带传播果实,C不符合题意;
D、骆驼刺深长的根,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与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
A.鱼儿离不开水 B.蚯蚓能疏松土壤
C.候鸟迁徙 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
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候鸟迁徙,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蚯蚓能疏松土壤”等.
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
A.灌木丛 B.草地 C.水洼 D.裸地
【答案】C
【知识点】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解析】【解答】探究实验,要求全面真实,减少实验误差,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裸地、草地和灌木丛,只有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的湿度,符合探究目的,而在水洼边,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因此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11.仙人掌的茎变成肥厚的、富含汁液的肉质茎的原因是( )
A.抵御动物侵袭 B.生长的环境缺水
C.生长的环境寒冷 D.生长的环境阳光太强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由于沙漠中干旱少水,所以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茎肉质化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仙人掌可以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2.黄巢的著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影响开花的因素是( )
A.光照时间 B.光照强度 C.温度和湿度 D.肥料和氧气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菊花在生长的过程中,影响其生存的因素有多种,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桃树春天开花,菊花秋天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日照的长短造成的。因此,黄巢的著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影响开花的因素是光照时间。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草 B.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一个池塘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池塘中的水草:只有植物,没有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A错。
B、池塘中的鱼:只有动物,没有植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B错。
C、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有生物,没有环境,把生物与环境分割开了,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也不是生态系统.故C错。
D、一个池塘:既包括了池塘这个环境,也包括了池塘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生态系统.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某一地域的全部生物又包括环境.分析答题。
14.(2018七上·潮安期末)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A.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选项鹰和蛇的位置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C、选项的起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符合食物链的书写方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反应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指向捕食者.
15.(2015八上·青岛期中)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解答时可以从南极的环境特点和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
16.嘉兴南湖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下属于南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是( )
A.湖中的鲫鱼 B.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C.湖中的南湖菱 D.湖中的细菌与真菌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因此,湖中的湖南菱属于生产者。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7.(2016七上·潮南期中)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故选: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18.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生态系统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生物圈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9.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目前苏州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分析】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A、B、C都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因为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后,人类想再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点评】此题较为新颖,解答此题需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
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为食。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被吃与吃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所以说它们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书写食物链格式是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组成,没有分解者,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二、综合题
21.探究实验题:
小华发现家中窗台上的植物叶片偏向窗外一侧,他将花盆转了一个角度,过了几天植物叶片又出现了这种现象。请根据上面的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实验设计: 。
(4)得出结论: 。
【答案】(1)植物的叶片为什么要偏向窗外一侧
(2)植物的叶片具有向光性,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一盆花见光,而另一盆花不见光,其他因素要相同;观察两盆植物叶的生长情况
(4)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根据题意,可提出的问题是植物的叶片为什么要偏向窗外一侧。
(2)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为植物的叶片具有向光性,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所以,方案是一盆花见光,而另一盆花不见光,其他因素要相同;观察两盆植物叶的生长情况。
(4)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是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22.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牧草、昆虫、食草鸟、食虫鸟、鹰等动植物。请用你学过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食物关系,用文字和箭头画出食物网。
(2)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应有哪些成分? 。
(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该草原中的人工种草实验区用网罩起来。结果事与愿违,实验区的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
(4)若由于某种原因牧草大量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崩溃。请在下图中画出牧草死亡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短期内的数量变化曲线。
【答案】(1)
(2)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和分解者
(3)非牧草用网罩起来,破坏了原有食物链,昆虫失去天敌,大量繁殖。
(4)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交织而成的,在本生态系统中存有:①牧草→食草鸟→鹰牧②草→昆虫→食虫鸟→鹰两条食物链。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指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草是植物为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所以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食物链被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用网把牧草罩住可以防止鸟吃草籽,但是鸟吃草籽的同时也吃昆虫,导致食物链被破坏,所以昆虫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
(4)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现在草死了,所以食物多了在短期内会导致其数量增加。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3.目前,作为家庭摆设的一种球状生态瓶很受人们青睐。该球密封,其内装有河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草。球体内的小鱼、水草都是活的。请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生态球应放在 的地方。
(2)小鱼和水草都能生存的原因是:水草能够进行 ,为小鱼提供 和 ;小鱼能为水草提供二氧化碳,排出的粪便等废物被 分解之后,能再被水草利用。
【答案】(1)有光
(2)光合作用;有机物;氧气;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这个生态球应放在的地方有阳光。
(2)小鱼和水藻能生存的原因是:水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供小鱼呼吸,并且提供有机物;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其排泄物被泥沙中的细菌和真菌分解之后,再被水藻利用。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光合作用是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三、填空题
24.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 作用。
【答案】(1)水草、浮萍、水绵;鱼、虾;分解者(细菌、真菌)
(2)光;食物网
(3)减少;黑鱼
(4)相对稳定;自动调节
(5)光合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 鱼、虾;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主要以捕食关系紧密联系成食物链或食物网,不仅保证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而且消费者还能借助食物链 (网)有效地控制生产者的数量,使之维持在无机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在食物链 水草→虾→小鱼→黑鱼中,黑鱼营养级最高,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黑鱼的增加而减少。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黑鱼。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能量转换器,把光能转换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
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1 / 12018-2019学年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2015七上·西峰月考)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 )等气体.
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氮气 ④氢气 ⑤一氧化碳.
A.①②③ B.①⑤④ C.②③④ D.⑤④
3.(2018七上·鸡西期末)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2016七上·长春期中)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
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
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 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
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都能适应环境
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D.都能生长和繁殖
6.(2016七上·济源期中)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A.秋天植物落叶
B.蛾类夜间活动
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
A.鱼儿离不开水 B.蚯蚓能疏松土壤
C.候鸟迁徙 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
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
A.灌木丛 B.草地 C.水洼 D.裸地
11.仙人掌的茎变成肥厚的、富含汁液的肉质茎的原因是( )
A.抵御动物侵袭 B.生长的环境缺水
C.生长的环境寒冷 D.生长的环境阳光太强
12.黄巢的著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影响开花的因素是( )
A.光照时间 B.光照强度 C.温度和湿度 D.肥料和氧气
1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草 B.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一个池塘
14.(2018七上·潮安期末)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A.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15.(2015八上·青岛期中)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16.嘉兴南湖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下属于南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是( )
A.湖中的鲫鱼 B.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C.湖中的南湖菱 D.湖中的细菌与真菌
17.(2016七上·潮南期中)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
A. B.
C. D.
18.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生态系统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生物圈
19.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目前苏州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
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综合题
21.探究实验题:
小华发现家中窗台上的植物叶片偏向窗外一侧,他将花盆转了一个角度,过了几天植物叶片又出现了这种现象。请根据上面的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实验设计: 。
(4)得出结论: 。
22.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牧草、昆虫、食草鸟、食虫鸟、鹰等动植物。请用你学过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食物关系,用文字和箭头画出食物网。
(2)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应有哪些成分? 。
(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该草原中的人工种草实验区用网罩起来。结果事与愿违,实验区的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
(4)若由于某种原因牧草大量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崩溃。请在下图中画出牧草死亡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短期内的数量变化曲线。
23.目前,作为家庭摆设的一种球状生态瓶很受人们青睐。该球密封,其内装有河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草。球体内的小鱼、水草都是活的。请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生态球应放在 的地方。
(2)小鱼和水草都能生存的原因是:水草能够进行 ,为小鱼提供 和 ;小鱼能为水草提供二氧化碳,排出的粪便等废物被 分解之后,能再被水草利用。
三、填空题
24.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 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 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
故选:C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氧气(21%)、二氧化碳(0.03%)、氮气(78%)、稀有气体(0.94%)和其他气体(0.03%).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3.【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150米以内,主要原因是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在150米以下也有少数生物生存.故选:A
【分析】此题是关于生物圈知识的选择题,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圈层.思考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环境特点;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6.【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故选A
【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具体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地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光.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秋天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秋天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A符合题意;
B、蛾类夜间活动是受光照影响产生的昼夜节律,B不符合题意;
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适应动物携带传播果实,C不符合题意;
D、骆驼刺深长的根,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与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
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候鸟迁徙,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蚯蚓能疏松土壤”等.
10.【答案】C
【知识点】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解析】【解答】探究实验,要求全面真实,减少实验误差,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裸地、草地和灌木丛,只有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的湿度,符合探究目的,而在水洼边,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因此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11.【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由于沙漠中干旱少水,所以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茎肉质化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仙人掌可以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2.【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菊花在生长的过程中,影响其生存的因素有多种,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桃树春天开花,菊花秋天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日照的长短造成的。因此,黄巢的著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影响开花的因素是光照时间。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池塘中的水草:只有植物,没有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A错。
B、池塘中的鱼:只有动物,没有植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B错。
C、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有生物,没有环境,把生物与环境分割开了,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也不是生态系统.故C错。
D、一个池塘:既包括了池塘这个环境,也包括了池塘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生态系统.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某一地域的全部生物又包括环境.分析答题。
14.【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选项鹰和蛇的位置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C、选项的起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符合食物链的书写方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反应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指向捕食者.
15.【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解答时可以从南极的环境特点和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
1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因此,湖中的湖南菱属于生产者。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故选: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18.【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9.【答案】D
【知识点】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分析】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A、B、C都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因为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后,人类想再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点评】此题较为新颖,解答此题需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
20.【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为食。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被吃与吃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所以说它们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书写食物链格式是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组成,没有分解者,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21.【答案】(1)植物的叶片为什么要偏向窗外一侧
(2)植物的叶片具有向光性,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一盆花见光,而另一盆花不见光,其他因素要相同;观察两盆植物叶的生长情况
(4)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根据题意,可提出的问题是植物的叶片为什么要偏向窗外一侧。
(2)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为植物的叶片具有向光性,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所以,方案是一盆花见光,而另一盆花不见光,其他因素要相同;观察两盆植物叶的生长情况。
(4)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是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22.【答案】(1)
(2)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和分解者
(3)非牧草用网罩起来,破坏了原有食物链,昆虫失去天敌,大量繁殖。
(4)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交织而成的,在本生态系统中存有:①牧草→食草鸟→鹰牧②草→昆虫→食虫鸟→鹰两条食物链。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指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草是植物为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所以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食物链被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用网把牧草罩住可以防止鸟吃草籽,但是鸟吃草籽的同时也吃昆虫,导致食物链被破坏,所以昆虫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
(4)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现在草死了,所以食物多了在短期内会导致其数量增加。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3.【答案】(1)有光
(2)光合作用;有机物;氧气;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这个生态球应放在的地方有阳光。
(2)小鱼和水藻能生存的原因是:水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供小鱼呼吸,并且提供有机物;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其排泄物被泥沙中的细菌和真菌分解之后,再被水藻利用。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光合作用是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4.【答案】(1)水草、浮萍、水绵;鱼、虾;分解者(细菌、真菌)
(2)光;食物网
(3)减少;黑鱼
(4)相对稳定;自动调节
(5)光合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 鱼、虾;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主要以捕食关系紧密联系成食物链或食物网,不仅保证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而且消费者还能借助食物链 (网)有效地控制生产者的数量,使之维持在无机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在食物链 水草→虾→小鱼→黑鱼中,黑鱼营养级最高,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黑鱼的增加而减少。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黑鱼。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能量转换器,把光能转换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
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