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03 15:47:33

文档简介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因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的准备的古巴队,一举进入了争夺雅典奥运会冠亚军的位置。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答案】D
【知识点】白杨礼赞;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是“如果——那么”B“进入——位置”动宾搭配不当。C句前半句和后半句肯定否定不一致。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2.读课文《白杨礼赞》,“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句中“佳树”指的是(  )
A.柳树 B.白杨树 C.松树 D.榆树
【答案】B
【知识点】白杨礼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根据关键词“北方、如长矛、枝枝争上游”断定“佳树”是指“白杨树”。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白杨礼赞》,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答案】C
【知识点】白杨礼赞;比喻;拟人;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余三项正确。故选C。
【点评】考查修辞的理解运用。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晕圈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选B“溶”应为“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二、课文理解
5.《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礼赞”含有   之意。
【答案】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抒情散文;尊敬和赞美
【知识点】白杨礼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6.《白杨礼赞》中“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   。
【答案】平坦
【知识点】白杨礼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坦荡如砥”平坦的像磨刀石。形容高原的平坦。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7.对下面是对课文《白杨礼赞》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答案】D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白杨礼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扬”和“抑”,“扬”指好的方面,“抑”指不好的方面,二者都是写作艺术上的一种强调手段。具体写法上有两种形式,即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D句中先写的是白杨树不好的方面,后写的是好的方面,故应是先抑后扬。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掌握。
8.阅读《白杨礼赞》,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①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表现在   。
②白杨树自身的不平凡表现在   。
③白杨树内在的不平凡表现在   。
【答案】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是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知识点】白杨礼赞;文章线索
【解析】【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点评】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白杨礼赞》选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 单调,有一点儿吧 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②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知识点】破折号;白杨礼赞;感悟文章意境;寓情于景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所学所记,从表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题,了解破折号通用几种用法,根据句子内容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根据记忆作答即可。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枫叶礼赞
叶 孟
我爱枫叶,因为她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做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做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做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本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答案】(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2)①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②引用《董西厢》的警句,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彩。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白杨礼赞;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抓住概括性的语段(1、5段)加以整合;(2)此题考查对衬托手法以及引用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解答;(3)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要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入手,结合具体内容作答;(4)此题考查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作者笔下的枫叶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5)此题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解答时要注意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由外及内,层层深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 / 1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 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因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的准备的古巴队,一举进入了争夺雅典奥运会冠亚军的位置。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2.读课文《白杨礼赞》,“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句中“佳树”指的是(  )
A.柳树 B.白杨树 C.松树 D.榆树
3.读课文《白杨礼赞》,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晕圈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二、课文理解
5.《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礼赞”含有   之意。
6.《白杨礼赞》中“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   。
7.对下面是对课文《白杨礼赞》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8.阅读《白杨礼赞》,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①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表现在   。
②白杨树自身的不平凡表现在   。
③白杨树内在的不平凡表现在   。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白杨礼赞》选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 单调,有一点儿吧 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枫叶礼赞
叶 孟
我爱枫叶,因为她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做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做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做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本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白杨礼赞;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是“如果——那么”B“进入——位置”动宾搭配不当。C句前半句和后半句肯定否定不一致。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白杨礼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根据关键词“北方、如长矛、枝枝争上游”断定“佳树”是指“白杨树”。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3.【答案】C
【知识点】白杨礼赞;比喻;拟人;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余三项正确。故选C。
【点评】考查修辞的理解运用。
4.【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白杨礼赞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同音字、形近字弄错,选B“溶”应为“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5.【答案】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抒情散文;尊敬和赞美
【知识点】白杨礼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6.【答案】平坦
【知识点】白杨礼赞;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坦荡如砥”平坦的像磨刀石。形容高原的平坦。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白杨礼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扬”和“抑”,“扬”指好的方面,“抑”指不好的方面,二者都是写作艺术上的一种强调手段。具体写法上有两种形式,即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D句中先写的是白杨树不好的方面,后写的是好的方面,故应是先抑后扬。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掌握。
8.【答案】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是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知识点】白杨礼赞;文章线索
【解析】【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点评】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9.【答案】(1)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②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知识点】破折号;白杨礼赞;感悟文章意境;寓情于景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所学所记,从表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题,了解破折号通用几种用法,根据句子内容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根据记忆作答即可。
10.【答案】(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2)①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②引用《董西厢》的警句,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彩。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白杨礼赞;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抓住概括性的语段(1、5段)加以整合;(2)此题考查对衬托手法以及引用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解答;(3)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要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入手,结合具体内容作答;(4)此题考查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作者笔下的枫叶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5)此题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解答时要注意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由外及内,层层深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