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冲积平原的形成
1.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1]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 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泥沙等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已废弃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小+海水[2]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堆积物不断向海洋一侧延伸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 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3]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4]放射状
图示
2.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点:土壤[5]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区;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情境昌马洪积扇
洪积扇多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一般呈现完美的扇形,如同一把展开的扇子,有扇顶、扇中、扇缘,甚至还有扇骨(呈放射状展开的分支河流)。下图示意祁连山西部的昌马洪积扇(俯视)。
(1)简述昌马洪积扇呈现完美扇形的原因。
【提示】从地形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河流分汊,导致扇骨明显;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堆积;河流挟带碎屑物丰富。
(2)推测农田多分布在扇缘的原因。
【提示】分析扇缘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 扇缘地势较低,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在此聚集。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河流三角洲的演变
[2023浙江6月选考]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
1.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C)
①②
③④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解题思路】从材料信息可知,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图②中东北方向的三角洲面积最小,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应从图②形态开始;图③中东北方向的三角洲面积有所增加;图④新河口面积进一步加大,图①新河口面积达到最大且最完整,故选C。
2.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1996年后,老河口陆地面积总体在减少。由材料信息可知,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老河口河流沉积作用弱,受海水的侵蚀作用增强,老河口陆地萎缩,A对;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黄土高原植被、上游水库及流域降水对黄河水量和泥沙的影响,对老河口影响很小,主要影响新河口,B、C、D错。
命题拓展
分析黄河入海口附近至今仍缺少大城市的原因。
【参考答案】 开发历史短,黄河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稳定;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密度低;黄河含沙量大,下游淤积严重(地上河),航运条件差,不适合港口建设;生态脆弱,农业生产受限(农业基础薄弱);受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影响,大规模开发活动少。第4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河流侵蚀地貌 2023辽宁,T14—16 2022广东,T3—4 2022山东,T18(1) 【区域认知】 辨识我国典型河流地貌的类型与特征,理解其形成过程,并预测区域地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区域聚落分布的合理性。 【人地协调观】 说明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结合环境保护理念与现实矛盾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评价某河流地貌区人类活动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综合思维】 从时间和空间多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对于给定的区域,能够用全面、系统、动态的眼光发现并解决问题
河流三角洲的演变 2023浙江6月,T13—14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23山东,T16 2022山东,T17(1) 2022湖南,T7—8
命题分析预测 以新名词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河流地貌景观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备考策略 在备考中关注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的共性问题,结合真实情境,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对不同发育阶段形成的不同河谷的特征等进行归纳和对比,理解漫长时期的地貌演变
考点1河谷的演变
1.原因
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2.过程
河谷发育 阶段 侵蚀类型和影响 地貌特点 河流横剖面
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1]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2]“V”形
中期(B) 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3]拓宽
后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使河道变宽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4]槽形
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是指河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 流的 影响 使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发生 地区 河源、河流上游 中上游(多为构造抬升的山区) 下游
情境晋陕黄河峡谷
研究表明,晋陕黄河峡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Ⅰ为幼年期,宽谷广泛发育,河谷宽浅;阶段Ⅱ和阶段Ⅲ是壮年期,峡谷和阶地显著发育。晋陕黄河峡谷幼年和壮年期地貌叠加,宽谷和峡谷嵌套。晋陕黄河峡谷下游主要为壮年期地貌景观,而上游幼年期地貌更明显。下图示意晋陕黄河峡谷的宽谷分布。
(1)推测晋陕黄河峡谷幼年期河谷宽浅的原因。
【提示】从河流流速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所处地区地势落差不大,河流流速较慢,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曲流容易发育。
(2)分析与幼年期相比,壮年期晋陕黄河峡谷的变化。
【提示】结合壮年期峡谷和阶地显著发育的特点分析。
【参考答案】 该区域地壳抬升,高差变大,河流流速加快,下切侵蚀增强,河床变低,河谷加深。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
[2022广东地理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龙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D)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解题思路】该河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构造运动活跃,山体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加上受季风影响,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大量泥沙和砾石在第Ⅰ段河床上堆积,导致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成阶梯状形态,D正确。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在第Ⅰ段较平滑,且坡面起伏不大,说明第Ⅰ段河床纵剖面的阶梯状形态不是地质构造差异抬升和原始河床地形差异导致的,A、C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形成阶梯状横断面,不会形成阶梯状的纵剖面,B错误。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A)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题思路】淤积大于侵蚀时,河床会抬高;侵蚀大于淤积时,河床会下降;侵蚀—淤积平衡,河床高度基本不变。由图可知,①为2007年纵剖面,②为现状纵剖面,③为未来可能稳定状态纵剖面,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中,河床纵剖面是持续上升的,说明该段河床淤积大于侵蚀,A正确,B、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河床高度会持续下降,与图示信息不符,D错误。
命题拓展
帕龙藏布江流域泥石流频发,极端泥石流事件输送巨量泥沙进入河道,常形成堰塞体。堰塞体稳定后,河床即由原来的单一下切河道演变成阶梯状形态。帕龙藏布江河道由单一下切河道演变成阶梯状形态的过程是(A)
A.河道侵蚀—堰塞体堆积—湖区泥沙沉积—湖面变宽
B.堰塞体堆积—湖区泥沙沉积—河道侵蚀—湖面变宽
C.湖区泥沙沉积—湖面变宽—堰塞体堆积—河道侵蚀
D.湖面变宽—湖区泥沙沉积—堰塞体堆积—河道侵蚀
【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堰塞体稳定后,河床由原来单一的下切河道演变为阶梯状,说明河道最初是下切侵蚀,阶梯状的形态是堰塞体形成之后发育的,因此,第二步是堰塞体堆积,第三步堰塞湖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在湖区堆积,第四步湖面变宽,形成准阶地。考点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的特征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山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项目 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选址及走向
一般原则 首选[1]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线路往往迂回前进;②翻越山岭时,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线路一般呈[2]“之”字状或“8”字状(尽量与[3]等高线平行);③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4]耕地、林地的占用;④避开陡坡、断层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⑤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⑥尽量选择两点间最[5]近的线路、经过尽可能多的[6]居民点
原因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较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 ①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运营成本和保障运行安全的需要
情境“之”字形公路
早期,在山区修建的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如图1)。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河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2)。
图1图2
(1)分析早期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的原因。
【提示】出于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山区修建公路通常和等高线平行。
【参考答案】 减小线路的坡度。
(2)分析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尽可能取最短距离,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
【提示】现在可以通过开隧道、建桥来缩短距离。
【参考答案】 科技水平提高。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019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下题。
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B)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解题思路】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通行,河谷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利于修建交通线。
命题拓展
图示区域铁路沿河谷分布主要是因为(B)
A.用水方便
B.河谷地区地势平坦
C.能够实现铁路和河运联运
D.河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
【解题思路】该区域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铁路沿河谷分布,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地势平坦,修建成本较低,与用水无关,B正确,A错误;该区域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河运条件较差,C错误;该区域铁路修建的目的主要是资源外运,铁路沿河谷分布并不是因为河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且该区域位于东北山区,人口密度较小),D错误。故选B。
归纳总结图示地质构造的应用考点2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1]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2]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3]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表 面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大山脉和巨大高原 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4]生长边界 [5]消亡边界
图示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印度尼西亚—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情境1新西兰地震
当地时间2023年9月20日9时14分,新西兰南岛中部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新西兰的地理位置。
(1)分析该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处于的板块边界。
【提示】根据板块分布图判断。
【参考答案】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2)推测新西兰东侧板块边界附近的海底地貌。
【提示】根据板块边界类型分析。
【参考答案】 海沟。
情境2圣安德列斯断层
圣安德列斯断层(下图)贯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约1 287千米,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断层以西的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以东的美洲板块向南运动,平均每年滑动距离为33至37毫米。
分析图示区域断层两侧板块运动的特点。
【提示】结合图中断层两侧板块的运动方向思考。
【参考答案】 沿水平方向错动。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塑造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A)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解题思路】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会持续升高,A正确,排除C;结合材料可知,该山脉并没有火山持续喷发,排除B;岩浆侵入不会对山脉升高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
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A)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解题思路】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故A正确。
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C)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解题思路】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外力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故C正确。
命题拓展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南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脉。第3讲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质构造的应用 2023广东,T18(1)(2) 【综合思维】 结合具体地质剖面图,综合分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理实践力】 绘制简单的地质构造图。结合学习实际了解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塑造 2023全国乙,T6—8 2022浙江6月,T11—12 2020全国Ⅱ,T37(1)(2)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019全国Ⅰ,T6
命题分析预测 设置情境,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提取图文材料信息进行分析,领悟内、外力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不同时期作用强度不同,并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备考策略 备考中掌握基本概念,如褶皱、断层、地形倒置、断裂面、板块边界等。其次结合典型的高考真题或者模拟题进行训练,提高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考点1地质构造与地貌
1.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项目 背斜 向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 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主要依据)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常见地形 山岭 谷地
倒置 地形 (差别 侵蚀)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而成[1]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2]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 示
2.断层的判断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岩层受力断裂,二是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受力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具体应用见下表:
领域 应用
找水 ①[3]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藏,两翼的水易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②断层处往往有地下水出露,因此利用断层可以找水
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确定钻 矿位置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等,它们往往保留在向斜构造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
工程选址 ①建筑工程,如隧道选址应避开[4]断层,在断层地带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易诱发地质灾害,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②开凿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若开凿,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③隧道尽量选在背斜部位,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情境坦桑尼亚盆地
坦桑尼亚盆地位于东非海岸的中部,为东非海岸迄今为止发现天然气最多的两个盆地之一。下图为坦桑尼亚盆地地层地质剖面图,其中,烃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其产生的油气会沿断层上升至地层间的封闭区域,从而积聚成油气矿藏。
(1)判断坦桑尼亚盆地的主要地质构造。
【提示】根据图中断层线和岩层形态分析。
【参考答案】 断层和向斜。
(2)推测该地区最可能形成天然气藏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提示】根据天然气的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③处。理由:③处砂岩层利于天然气积聚且附近有利于天然气上升的断层,故③处最可能形成天然气藏。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地质构造的应用
[2023广东地理卷,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 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图a图b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2分)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风沙流;(2分)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阻挡,叠加沙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该地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2分)
【解题思路】可从沙丘的沙源、动力因素、地形因素等方面分析。沙源方面,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可提供丰富的沙源。动力因素方面,该地处于盛行西风的影响下,在盛行西风搬运作用下,易形成风沙流。地形因素方面,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阻挡,风力挟带的沙尘在山前堆积。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区域属于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2分)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的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2分)德南隆起,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水位;(2分)地下水通过河道两侧断层处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解题思路】主要从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两方面分析原因。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的原因:巴音河地下深处为向斜构造,并堆积了厚厚的冲洪积物,利于地下水汇聚;巴音河处于断层之间凹陷处,进一步增加了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属于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继续向偏南方向的流动,抬升了地下水水位;断层构造方面,地下水运动至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溢出地表。
命题拓展
巴音河中下游有季节性断流现象,推测可能的季节及原因是(D)
A.夏季蒸发强 B.夏季降水少
C.冬季下渗多 D.冬季气温低
【解题思路】巴音河流域远离海洋,降水少,其主要补给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而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高山冰雪融水量也最大,河流流量较大,夏季不太可能出现断流,A、B错误;巴音河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气温更低,地表出现冻土层,地表水下渗较少,高山冰雪不易融化,河流没有补给水源,因此断流,D正确,C错误。故选D。考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 浆 岩 侵 入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1]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 出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2]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 安山岩、 流纹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3]固结而成 层理结构,常含有[4]化石 石灰岩、 砂岩、 砾岩、 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5]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岩石内部重 新结晶或有 片理构造 大理岩、 板岩 大理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如下: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6]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7]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8]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情境1石蛋
下图为贵州三都县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大小不等。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碳酸钙结核压实而成。
(1)依据专家推测,分析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
【提示】结合石蛋形成过程分析。
【参考答案】 沉积岩。
(2)分析图中石蛋的形成过程。
【提示】从内外力综合作用分析。
【参考答案】 海洋沉积物沉积形成沉积岩,岩层随着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到外力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石蛋。
情境2植金石
植金石(下图),因其具备轻质、多孔的优良特性,被称为“会呼吸”的兰花石。种植兰花配土时加入适量的植金石,能很好地养护兰花。
根据材料推测植金石的岩石类型,并说明理由。
【提示】结合植金石的特性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岩浆岩理由:植金石具备轻质、多孔的优良特性,这与喷出型岩浆岩的性质一致。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
[2022江苏地理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3题。
1.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D)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解题思路】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可以判断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岩浆侵入,D正确。
2.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A)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是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形成后随着地壳缓慢上升,而花岗岩岩体较为坚固,受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留存较多形成高耸的山体,A正确。
3.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D)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接触变质岩区紧密分布在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四周,最可能是岩浆侵入时带来的高温高压作用导致周边岩石变质形成的,因而与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D正确。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主要分布在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周边较大区域,应该是布兰德山花岗岩岩浆侵入时周边已经形成的岩石,其形成时间应早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间,A、B、C错误。
命题拓展
布兰德山山体的岩石类型为下图中的(C)
A.甲 B.乙 C.丙 D.丁
【解题思路】布兰德山山体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冷却凝固作用形成的丙是岩浆岩,C符合题意;甲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排除A;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排除B;丁是岩浆,是岩石重熔再生形成的,排除D。故选C。
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含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与岩浆活动有关,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地质年龄越大;或者离海沟越近,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方法技巧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河湖海岸风沙地貌的成因可按照下面思路分析:考点2外力作用
1.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其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大气、[1]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2]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 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含有[3]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4]峡湾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滨海地区基岩海岸
沉积作用 冰川 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颗粒大小不一,分选性差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质量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 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 沉积 形成沙滩、贝壳堤等海积地貌 滨海地区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差异
风化是指岩石在无外动力作用下,因热胀冷缩、水的冻融、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字,但它与风并无直接关系。
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的结果是岩石破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上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分选性差。
2.不同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
(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一般规律下)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5]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6]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不同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主要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7]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8]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根据沙丘形态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
2.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情境1球形风化岩
梅岭景区位于南昌市西北部,发育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地壳抬升等因素引起的夷平事件是该地地形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梅岭地貌景观的形成经历了夷平地形、低山丘陵和基岩残丘三个时期,最后形成了特色的球形风化岩。下图示意梅岭的球形风化岩。
梅岭形成了具有自然特色的球形风化岩,分析其演化过程。
【提示】从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分析。
【参考答案】 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受内力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岩浆岩出露地表,在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球形风化岩。
情境2冰峡湾
峡湾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沿海地带,主要是由冰流(冰盖冰川的主体部分,流动速度明显大于其周围冰体的部分)对地表的削蚀作用形成的,峡湾内部的冰川几乎都已消融不见,而冰峡湾是峡湾的原始形态,与峡湾相比,其海面上和峡谷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冰川。下图为冰峡湾结构示意图。
(1)指出冰峡湾所属地貌类型和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提示】结合峡湾的形成过程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地貌类型:冰川地貌。主要外力作用:冰川侵蚀。
(2)推测冰坎的形成过程。
【提示】结合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分析。
【参考答案】 冰川(冰流)受重力影响逐渐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磨蚀地表,产生大量碎屑物,再由冰川(冰流)搬运、堆积而成。
情境3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地区。鲁中南地区岩层主要由石灰岩、砂质页岩等组成,部分岩层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岱崮地貌多发育低山,地形切割深度大,多沟谷且裂隙发育。大多数崮顶部较平坦,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部分崮顶被岩洞贯穿,形成“透明山”,下部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质地较软,上部临空面较大,形成桌状山或方山,外形似崮(如图)。
(1)推测崮顶形成“透明山”的主要原因。
【提示】“透明山”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参考答案】 长时间的流水溶蚀。
(2)鲁中南地区虽发育有石灰岩但并未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推测其主要原因。
【提示】鲁中南地区岱崮山下部分布着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
【参考答案】 鲁中南地区石灰岩层下部发育有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说明石灰岩发育厚度不大,不利于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
[2021湖南地理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D)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加上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河岸的风积物经过累积,春末夏初达到最厚;夏季主要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风积物厚度大幅下降,秋季厚度最小。结合图2可判断,L月该地的风积物较M月厚,可推出L月可能为春末夏初,M月可能是夏秋季节。故选D。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鄂尔多斯高原的季风环流与河道横断面风积物厚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外力作用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
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B)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月为夏秋季节,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的流水作用较强,②③错。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窄,①④对,故选B。
命题拓展
推测M月比L月风积物薄的原因是(D)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冬春多大风,河道的风积物容易累积,侵蚀作用弱。而M月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风积物长时间被侵蚀,厚度减小,D正确。
命题点2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
3.[2020全国Ⅰ卷,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6分)
【解题思路】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参考答案】 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4分)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2分)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2分)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2分)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2分)
【解题思路】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受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6分)
【解题思路】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力侵蚀。早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侵蚀后,残留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形成的玄武岩台地上部仍然保留原有山体。因此,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
命题拓展
作图表示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先画出台地,再画出台地受侵蚀后尖顶山或平顶山的形成,如下图所示。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 2021全国甲,T9—11 【综合思维】 以某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变化为主线,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区域认知】 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特征对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判断地质地貌景观图,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 2022浙江1月,T4 2021湖南,T15—16
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 2020全国Ⅰ,T37
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 2022江苏,T10—12
命题分析预测 以热点地区为铺垫,结合图文材料,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的影响,推测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过程
备考策略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立足课堂并要求能用词精准、科学,理解地质地貌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结合实例分析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凸显综合思维;从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点1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形式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3)变质作用
岩石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地 壳 运 动 水 平 运 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1]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 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垂 直 作 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2]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垂直运动又称“造陆运动”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3]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4]火山地貌 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 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汶川地震后形成滑坡、堰塞湖等
情境冷古纳托山原地貌
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山顶平台面积近40 km2,海拔约4 200 m,周围峡谷深切,陡坡环绕,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 m,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它与高山峡谷、宽缓河谷形成于该地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夷平面一旦形成,若地壳加速抬升,又一个地质作用循环开始。下图示意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及其垂直剖面。
(1)分析形成冷古纳托山原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
【提示】结合材料及川西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判断。
【参考答案】 地壳抬升、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等。
(2)按照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对高原隆升、夷平面、高山峡谷、宽缓河谷从早到晚进行排序。
【提示】结合该地貌演化的顺序排序即可。
【参考答案】 高原隆升—高山峡谷—宽缓河谷—夷平面。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
[2021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3题。
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C)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起初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岛;之后造礁珊瑚附着在海面下的火山岩上,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珊瑚礁;后来由于地壳下降,火山岛沉没在海里,珊瑚礁附着在整个火山岩上,且其厚度和面积不断增大。因此可以判断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为②④①③。
2.上图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A)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④阶段部分火山岩和珊瑚礁露出海面,但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这说明海平面先上升,珊瑚礁不断向海面附近发育,后海平面下降,导致火山岩和珊瑚礁露出海面。
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C)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解题思路】由材料信息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该海域水温一般较高。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故可以发育珊瑚礁。
命题拓展
简述图示火山体对珊瑚礁形成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火山体一方面提供了造礁珊瑚生长所需的坚实基底;另一方面提供了距海面25米以内的海域,从而促进了珊瑚礁的形成。考点2地貌的观察
一、地貌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与描述
3.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基本地形地貌,如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区域的[2]地形类型;特殊地貌有时也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如下面图1、图2。
图1图2
观察图中等高线,可以发现图1中海拔较高,有等高线稀疏的塬面,也有等高线密集的沟壑区,因此可判断为黄土高原;图2中结合等高线凸向可知,河流发育自中部湖泊,山体大致呈圆锥形,由此可判断为火山地貌。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1.高度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3]相对高度。
高度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概念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
图示 图中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注:我国测绘部门把青岛验潮站求得的1956年黄海平均海平面定为我国的海拔基准面,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
意义 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能够反映地面的[4]起伏状况
数据 来源 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 可通过计算获得
2.坡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项目 内容 影响
坡度是划 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例如,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角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又如,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京张铁路采用“人”字形设计,就是通过延长路程,降低线路的[5]坡度
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意义 反映地貌形态特征
举例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6]陡峻
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7]平缓
4.其他需要观察的内容
(1)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2)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情境1乾坤湾
黄河乾坤湾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下图为乾坤湾景观图。
(1)指出最适宜完整地观察乾坤湾地貌的方式。
【提示】俯视可以观察全貌。
【参考答案】 坐飞机在空中俯视该处。
(2)分析图示河流中A河滩的成因。
【提示】分析河流凸岸的成因。
【参考答案】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凸岸沉积。
情境2延安宝塔山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下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
(1)指出图示区域中最佳的观察地点。
【提示】应选择地势较高且四周没有遮挡物的地方。
【参考答案】 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应为该区域最佳观察地点。
(2)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判断该地规模较大的地貌。
【提示】注意是规模大的地貌。
【参考答案】 黄土地貌。
情境3“卧佛含丹”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致。每年9月中下旬,傍晚时候,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
(1)指出观察“卧佛含丹”奇观最佳位置的选择原则。
【提示】观察奇观需要特定的角度。
【参考答案】 观察“卧佛含丹”需要特定角度,宜选择较远的距离观察。
(2)说出七星岩的地貌层级。
【提示】七星岩是喀斯特地貌。
【参考答案】 七星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为地貌层级中的次级地貌。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地貌的观察和特征描述
[2020浙江7月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题。
图1图2
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B)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题思路】由图1可知,乙地等高线凸向海拔较高处,为山谷,符合图2的地形特征,B对。甲地不是谷地;丙地处于两座山之间的鞍部;丁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也不是谷地。
命题拓展
从宏观角度说明图示地区地形特点。
【参考答案】 以山地为主,中间高、四周低。
辨析比较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
项目 静止沙丘 流动沙丘
形成 有的沙丘上长有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形成静止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特点 具有上下层理构造 具有斜层理构造
图示
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等。治理流动沙丘的有效措施是在缓坡一面种草,以固定流沙;在陡坡一面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知识归纳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第1讲常见地貌
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喀斯特地貌分析 2023新课标,T7—8 2021天津,T3 【地理实践力】 利用野外实地观察或者利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一些常见地貌。 【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认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了解主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人地协调观】 结合材料,了解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岸地貌分析 2022全国甲,T7 2022全国乙,T37
冰川地貌分析 2023海南,T12—13
地貌的观察和特征描述 2020浙江7月,T17
命题分析预测 结合具体地貌,考查学生描述地貌景观关键特征的能力,并注重宏观形态和微观细节的描述,领悟地貌形成机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备考策略 在一轮复习备考中要特别重视基础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汇报、质询,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训练让学生描述地貌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常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形成:[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2.河流地貌
河段 主要地貌 主要特点
上游 “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2]狭窄
中下游 多发育冲积平原,槽形河谷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河谷[3]宽而浅
河口段 [4]三角洲 地势低平,适合农耕
3.风沙地貌
类型 典型 景观 地貌特点 形成过程
风蚀 地貌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 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 地貌 新月形 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迎风坡较[5]缓,背风坡较[6]陡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表,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纵向 沙垄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4.海岸地貌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形成过程
海蚀 地貌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7]陡崖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 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 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
海积 地貌 沙滩、沙洲、贝壳堤及泥质滩涂 沿海滩涂,地形平坦 在潮汐、[8]海浪等海水运动的作用下,砂砾、泥土、贝壳或者珊瑚礁等物质在海岸地区堆积而成
5.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
①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圈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②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横剖面呈“U”形。
③角峰:[9]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④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2)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挟带的物质堆积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地表形态。
情境1天生桥
天生桥是地下河长期侵蚀形成的。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
(1)分析天生桥的地貌类型。
【提示】根据天生桥的形成过程判断。
【参考答案】 喀斯特地貌。
(2)下图为天生桥形成的不同阶段,请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提示】参考溶洞大小进行排序即可。
【参考答案】 ①③④②
情境2风影沙丘
风影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质物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灌丛周围的风影沙丘。
(1)推测图示风影沙丘常见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提示】结合风影沙丘的特点分析。
【参考答案】 绿洲边缘。风影沙丘周围生长有少量的绿色植物(灌丛)。绿洲边缘有水源分布,因此分布有灌丛,在常年盛行风的影响下,沙质物堆积在灌丛周围,形成了风影沙丘。
(2)推测该地最可能的主导风向。
【提示】根据沙丘的坡形分析。
【参考答案】 东北风。
情境3“石老人”
位于青岛海岸的“石老人”是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岩石表面有大片蜂窝状石孔。2022年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天气,次日清晨人们发现“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图为“石老人”所在地景观图。
(1)分析“石老人”上半部分坍塌的自身原因。
【提示】结合岩石质地分析。
【参考答案】 组成物质为松散沉积物。
(2)推测“石老人”形成过程中与消亡后的海岸地貌。
【提示】分析海岸地貌的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 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喀斯特地貌分析
[2023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B)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该沉积体是由水底向上垂直发育的,因此需要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①正确,②错误;相对静止的薄层水环境有助于由水底向上发育沉积体,并使沉积体的体积不断扩大,③错误,④正确。综上可知,B正确。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B)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而平坦的河床容易形成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有利于大规模莲花盆群的发育,B正确。
命题拓展
从流水和生物作用两个角度说明植被覆盖度高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植被覆盖度高,增强了地表水的下渗,增加了地下径流;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增强,促进了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植被覆盖度高,植被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增多,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促进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命题点2海岸地貌分析
[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C)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解题思路】思路见下图:
4.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A)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海湾是三面陆地环绕的海域。该区域海岸线不断后退,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受海水侵蚀作用的影响较小,①正确;若甲水域为海湾,则百年来各时期的海岸线(虚线)西南段的走向应与现在甲海域北岸相近,而图中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说明甲水域应为湖泊,②正确;世界上许多海湾都有河流汇入,所以有河流汇入的水域不一定是湖泊,③错误;海湾和湖泊都有可能呈半圆形形态,④错误。
命题拓展
图中甲水域的湖泊类型为(D)
A.构造湖 B.堰塞湖 C.牛轭湖 D.潟湖
【解题思路】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水域,甲水域符合上述描述,属于潟湖,故D正确。
命题点3冰川地貌分析
[2023海南地理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5—6题。
5.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A)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解题思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并分布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高大山脉,冰川面积广大,冰川作用显著,是目前我国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地区,A正确;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为1 000—2 000米,几乎没有现代冰川分布,B、C、D错误。
6.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B)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通过对羊背石坡度、长轴延伸方向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后在冰川谷底残留的石质小丘,无法通过观察羊背石来判断古冰川发育的厚度,A错误;古冰川作用的规模需要结合当地古冰川地貌的面积、分布特征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C错误;古冰川形成的时间需要通过生物化石和实验室测定才能确定,难以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直接判断,D错误。
命题拓展
羊背石地貌形成的条件不包括(D)
A.移动的冰川 B.松软的凸岩
C.较大的坡度 D.适宜的温差
【解题思路】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移动的冰川是必要条件,排除A;松软的凸岩易于冰川的侵蚀,排除B;较大的坡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冰川,利于加大侵蚀力度,排除C;适宜的温差与羊背石地貌的形成关系不大。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