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燃烧匙 D.蒸发皿
2.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量筒可用作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作出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⑥⑤③②①
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
5.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6.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7.(2017七上·萧山期中)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8.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较好的方法是( )
A.用直尺直接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测量
C.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棉线的长度
D.不能测量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可以取任意量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药品
D.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10.某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结果是35.5 ℃,所测量温度低于实际温度,其原因不可能是( )
A.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 B.没有及时读数
C.体温计与人体接触时间不够长 D.体温计显示的是腋下温度
11.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 )
A.偏小 B.偏大
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
12.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 )
A.100毫升 B.50毫升 C.200毫升 D.10毫升
13.量程相同、最小刻度都是1 ℃的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玻璃泡的容积甲稍大一些,乙和丙相同;丙玻璃管的内径稍粗一些,甲和乙相同。由此可判断相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是(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14.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合作与交流
二、填空题
15.请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
(1)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1 ;
(2)一个量筒的测量范围为500 ;
(3)小明跳高的成绩为110 = 米;
(4)普通热水瓶的容积是2 。
16.
(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是 ℃。
(2)如图乙所示,木块的测量值是 厘米,分度值是 毫米。
17.描述从上海到北京的铁路长度时,应该选用 作为单位比较合适;描述一个中学生的身高时,应该选用 作为单位比较合适。(填“千米”“厘米”或“微米”)
18.请指出下列实验操作行为的错误之处。
A. ;
B. ;
C. 。
19.把红墨水滴入清水中会迅速扩散,把同样的红墨水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请你做一做,你的发现是 。
三、简答题
20.小明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量科学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
(1)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2)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L;(3)算出每张纸的厚度为h=L/10。
小明的做法有几处错误?分别是什么?
21.护士小王取来一支体温计,看到水银柱的位置在35 ℃以下,她用这支体温计测量甲的体温后,忙碌中把体温计直接夹到乙的腋下,结果两个人的体温记录都是39 ℃。请问甲、乙两人中谁可能没有发烧?试结合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说明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四、实验题
22.“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很喜欢玩的游戏。七(4)班的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着自己吹出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别开心。可是他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同桌的梅梅猜想: 。
(2)于是她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 体 肥 皂 液
管子直径(毫米)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你吹泡泡的经验,你认为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至少答两个因素)。
23.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外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出,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分析回答即可。
【解答】A、试管能直接加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不能直接加热,也不能用于间接加热,故B符合题意
C、燃烧匙是铁等金属制成的,能直接加热,故C不符合题意;
D、蒸发皿是陶瓷制成的,能直接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我们可以把C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解答】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A、D选项中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B选项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不符合题意;
C选项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进行分析;
B、根据使用烧杯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加快国体溶解应该用玻璃棒进行分析;
D、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行分析。
【解答】A、量筒只能作为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最为反应容器或配制的容器,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用烧杯加热时,为防止受热不均匀造成烧杯破裂,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加快固体溶解应该用珓璃棒,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不能用于搅拌溶液,故C选项说法错误;
D、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否则会引发火灾,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分析即可。
【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与猜想→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检验与评价)→报告与交流(合作与交流),故合理的顺序为④③②⑥⑤①,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要探究“东倒西歪”的锯齿对锯木头时阻力的影响,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如同一把锯子,同一块硬木头等,然后再比较用力情况。
【解答】A、变量是木头的质地,故A不符合题意;
B、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来比较用力情况,故B符合题意;
C、用的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不C符合题意;
D、用中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且用到是同一块软木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两查:检查灯芯是否烧焦或平整,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四分之一;
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
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解答】A、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下),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故操作错误。
B、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会发生酒精从瓶内流出而发生火着火的危险,故操作错误。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易引燃酒精,故操作错误。
D、酒精灯碰翻洒出酒精着火了可以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故操作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测量的数据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最后一位为估计值,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可由提供的数据判断出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解答】由题中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可知,0.3260米,6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毫米,最小刻度为1毫米; 7.59米,5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分米,最小刻度为1分米; 759毫米,5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厘米,最小刻度为1厘米; 759分米,5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米,最小刻度为1米,所以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分米、厘米、米,D选项正确。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需要用特殊的“化曲为直”法来进行。
【解答】找一段棉线与地囹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在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D不符合要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药品取用原子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取用药品“三不”原则解答。
C、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进行分析。
D、根据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分析。
【解答】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按最少量取用,故A错误。
B、实验室中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不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故B错误。
C、为防止污染试剂,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要放回原瓶中,故C错误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溅出伤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结构特点如下: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②侧壁呈园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解答】A、当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时,测量的人体的体温可能是偏低,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所以没有及时读数,并不影响温度计显示的数值故,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放置时,要等3分钟以后在读,使温度计的读数接近于人体的实际体温,如果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则温度计的示数有可能偏低,所以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腋下温度比较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仰视,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所以A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12.【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规格选用的依据判断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解答】100mL量筒量取70mL溶液,能保证测量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所以A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解答】首先比较乙和丙,因为它们玻璃泡的容积相同,所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银膨胀的体积相同,又因为丙玻璃管的内径稍粗一些,所以丙升高的高度要小一些,即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然后比较甲和乙,因为甲玻璃泡的容积较大,所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银膨胀的体积甲较大,又因佳和乙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所以甲升高的高度要大一些,即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综合比较可知,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是甲最长。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
【解答】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认液体是白醋还是白酒,因此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环节。
故答案为:C
15.【答案】(1)毫米
(2)毫升
(3)厘米;1.1
(4)升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1)5枚硬币叠放的高度在10mm左右,所以1枚硬币的厚度在2.1mm左右。
(2)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常用的计量单位是mL,所以一个量筒的测量范围为500mL。
(3)小明跳高的成绩为110厘米,转化为米=110×0.01米=1.1米
(4)普通热水瓶的容积是2升
故答案为:(1)毫米;(2)毫升;(3)厘米;1.1;(4)升
16.【答案】(1)热胀冷缩;37.7
(2)1.75;1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所以此时的示数为37.7℃。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7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7.75cm-6.00cm=1.75cm。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37.7;(2)1.75;1
17.【答案】千米;厘米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根据所描述的长度(距离)大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过小,会使得数值太大;长度单位太大,会使得数值过小且准确性不足。
【解答】从上海到北京的距离较长,描述铁路长度时应该选用千米作为单位比较合适;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米6左右,所以应该选用厘米作为单位比较合适。
故答案为:千米;厘米
18.【答案】直接用鼻子闻药品的气味;胶头滴管下端进入容器内;用嘴去吹酒精灯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仪器进行相关的操作,如物品加热、取用少量溶液等。只有按规范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才能保证实验安全。
【解答】(1)不能直接用鼻子闻药品的气味,应该用“扇闻”。
(2)使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空在容器的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
(3)酒精灯不能用嘴来吹灭,而应该用灯帽该灭,同时为了方面下一次易取下灯帽,用灯帽盖2次。
故答案为:(1)直接用鼻子闻药品的气味;(2)胶头滴管下端进入容器内;(3)用嘴去吹酒精灯
19.【答案】整杯热水比整杯冷水变红得更快一些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解答】把同样的红墨水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由于热水的温度较高,红墨水的扩散速度更快,所以会看见整杯热水比整杯冷水变红得更快一些
故答案为:整杯热水比整杯冷水变红得更快一些
20.【答案】(1)解:共有三处错误:(1)封面用纸的厚度不同,不能从封面开始叠紧;(2)10页纸太少,测量结果不够精确;(3)“页”不是张,所求厚度还应乘2,即每张纸的厚度为h=L/5。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一张纸的厚度很小,很难测量,我们可以利用“累积法求平均值”的思想解决这个问题,即我们可以测出多张同样的纸叠紧时的总厚度,然后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解答(1)因为封面与内页厚度不同,所以第一处错误是将封面和内页在一起测量。
(2)该方法测量的纸的页数越多,测量结果越精确,所以第二处错误是选用)10页纸页数太少,不便测量。
(3)页数与张数不同,一张纸是两页,所以第三处错误是将纸的页数当成张数。
故答案:共有三处错误:(1)封面用纸的厚度不同,不能从封面开始叠紧;(2)10页纸太少,测量结果不够精确;(3)“页”不是张,所求厚度还应乘2,即每张纸的厚度为h=L/5。
21.【答案】解:乙有可能没有发烧。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示数仍然指示甲测得的体温值39 ℃,除非乙也发烧且体温与甲相同,但也有可能乙不发烧,此示数则不是乙体温的真实值,因此乙可能没有发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结构特点如下: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②侧壁呈园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解答】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用水银柱的位置在35 ℃以下的体温计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此时用于测量体温时管内水银只能上去而无法回落,所以读数一定会大于或等于原先的读数,当此时示数仍然指39 ℃时,乙的体温有2种可能,一是体温与甲相同(此时乙也是发烧的),另一种是体温比甲要低(此时乙可能没有发烧)。
故答案为:乙有可能没有发烧。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示数仍然指示甲测得的体温值39 ℃,除非乙也发烧且体温与甲相同,但也有可能乙不发烧,此示数则不是乙体温的真实值,因此乙可能没有发烧。
22.【答案】(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
(3)液体浓度、液体种类、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有液体的多少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由表格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管子直径(毫米)的大小,所以同桌的梅梅猜想是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
(2)由表格中数据知: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
(3)根据吹泡泡的经验,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
故答案为:(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3)液体浓度、液体种类、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有液体的多少(合理均可)
23.【答案】(1)解: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瘪了?
(2)解:提出的假设有: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被否定的假设: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和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被肯定的假设: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3)解: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问题的提出与假设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假设只要符合问题实际是有多种说法的,无所谓对错;经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证据之后,就可以知道原来的假设是否正确了。
【解答】(1)通过对下面的假设分析可知,小明探究的问题是: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瘪了?
(2)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有题目分析可知小明先后提出有: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通过“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这些信息可知“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和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的假设都被否定了。通过“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出”可知“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的假设是被肯定。(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故答案为:(1)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瘪了(2)提出的假设有: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被否定的假设: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和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被肯定的假设: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3)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1 / 1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燃烧匙 D.蒸发皿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分析回答即可。
【解答】A、试管能直接加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不能直接加热,也不能用于间接加热,故B符合题意
C、燃烧匙是铁等金属制成的,能直接加热,故C不符合题意;
D、蒸发皿是陶瓷制成的,能直接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我们可以把C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解答】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A、D选项中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B选项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不符合题意;
C选项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
故选C.
3.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量筒可用作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进行分析;
B、根据使用烧杯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加快国体溶解应该用玻璃棒进行分析;
D、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行分析。
【解答】A、量筒只能作为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最为反应容器或配制的容器,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用烧杯加热时,为防止受热不均匀造成烧杯破裂,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加快固体溶解应该用珓璃棒,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不能用于搅拌溶液,故C选项说法错误;
D、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否则会引发火灾,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作出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⑥⑤③②①
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分析即可。
【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与猜想→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检验与评价)→报告与交流(合作与交流),故合理的顺序为④③②⑥⑤①,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要探究“东倒西歪”的锯齿对锯木头时阻力的影响,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如同一把锯子,同一块硬木头等,然后再比较用力情况。
【解答】A、变量是木头的质地,故A不符合题意;
B、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来比较用力情况,故B符合题意;
C、用的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不C符合题意;
D、用中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且用到是同一块软木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两查:检查灯芯是否烧焦或平整,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四分之一;
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
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解答】A、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下),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故操作错误。
B、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会发生酒精从瓶内流出而发生火着火的危险,故操作错误。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易引燃酒精,故操作错误。
D、酒精灯碰翻洒出酒精着火了可以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故操作正确。
故答案为:D
7.(2017七上·萧山期中)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测量的数据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最后一位为估计值,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可由提供的数据判断出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解答】由题中数据: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可知,0.3260米,6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毫米,最小刻度为1毫米; 7.59米,5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分米,最小刻度为1分米; 759毫米,5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厘米,最小刻度为1厘米; 759分米,5是准确值的最后一位为米,最小刻度为1米,所以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分米、厘米、米,D选项正确。
故选D
8.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较好的方法是( )
A.用直尺直接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测量
C.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棉线的长度
D.不能测量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需要用特殊的“化曲为直”法来进行。
【解答】找一段棉线与地囹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在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D不符合要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可以取任意量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药品
D.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药品取用原子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取用药品“三不”原则解答。
C、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进行分析。
D、根据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分析。
【解答】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按最少量取用,故A错误。
B、实验室中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不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故B错误。
C、为防止污染试剂,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要放回原瓶中,故C错误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溅出伤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某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结果是35.5 ℃,所测量温度低于实际温度,其原因不可能是( )
A.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 B.没有及时读数
C.体温计与人体接触时间不够长 D.体温计显示的是腋下温度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结构特点如下: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②侧壁呈园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解答】A、当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时,测量的人体的体温可能是偏低,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所以没有及时读数,并不影响温度计显示的数值故,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放置时,要等3分钟以后在读,使温度计的读数接近于人体的实际体温,如果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则温度计的示数有可能偏低,所以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腋下温度比较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 )
A.偏小 B.偏大
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仰视,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所以A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12.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 )
A.100毫升 B.50毫升 C.200毫升 D.10毫升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规格选用的依据判断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解答】100mL量筒量取70mL溶液,能保证测量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所以A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量程相同、最小刻度都是1 ℃的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玻璃泡的容积甲稍大一些,乙和丙相同;丙玻璃管的内径稍粗一些,甲和乙相同。由此可判断相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是(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解答】首先比较乙和丙,因为它们玻璃泡的容积相同,所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银膨胀的体积相同,又因为丙玻璃管的内径稍粗一些,所以丙升高的高度要小一些,即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然后比较甲和乙,因为甲玻璃泡的容积较大,所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银膨胀的体积甲较大,又因佳和乙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所以甲升高的高度要大一些,即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综合比较可知,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是甲最长。
故答案为:A
14.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合作与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
【解答】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认液体是白醋还是白酒,因此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环节。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5.请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
(1)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1 ;
(2)一个量筒的测量范围为500 ;
(3)小明跳高的成绩为110 = 米;
(4)普通热水瓶的容积是2 。
【答案】(1)毫米
(2)毫升
(3)厘米;1.1
(4)升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1)5枚硬币叠放的高度在10mm左右,所以1枚硬币的厚度在2.1mm左右。
(2)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常用的计量单位是mL,所以一个量筒的测量范围为500mL。
(3)小明跳高的成绩为110厘米,转化为米=110×0.01米=1.1米
(4)普通热水瓶的容积是2升
故答案为:(1)毫米;(2)毫升;(3)厘米;1.1;(4)升
16.
(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是 ℃。
(2)如图乙所示,木块的测量值是 厘米,分度值是 毫米。
【答案】(1)热胀冷缩;37.7
(2)1.75;1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所以此时的示数为37.7℃。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7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7.75cm-6.00cm=1.75cm。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37.7;(2)1.75;1
17.描述从上海到北京的铁路长度时,应该选用 作为单位比较合适;描述一个中学生的身高时,应该选用 作为单位比较合适。(填“千米”“厘米”或“微米”)
【答案】千米;厘米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根据所描述的长度(距离)大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过小,会使得数值太大;长度单位太大,会使得数值过小且准确性不足。
【解答】从上海到北京的距离较长,描述铁路长度时应该选用千米作为单位比较合适;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米6左右,所以应该选用厘米作为单位比较合适。
故答案为:千米;厘米
18.请指出下列实验操作行为的错误之处。
A. ;
B. ;
C. 。
【答案】直接用鼻子闻药品的气味;胶头滴管下端进入容器内;用嘴去吹酒精灯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仪器进行相关的操作,如物品加热、取用少量溶液等。只有按规范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才能保证实验安全。
【解答】(1)不能直接用鼻子闻药品的气味,应该用“扇闻”。
(2)使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空在容器的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
(3)酒精灯不能用嘴来吹灭,而应该用灯帽该灭,同时为了方面下一次易取下灯帽,用灯帽盖2次。
故答案为:(1)直接用鼻子闻药品的气味;(2)胶头滴管下端进入容器内;(3)用嘴去吹酒精灯
19.把红墨水滴入清水中会迅速扩散,把同样的红墨水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请你做一做,你的发现是 。
【答案】整杯热水比整杯冷水变红得更快一些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解答】把同样的红墨水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由于热水的温度较高,红墨水的扩散速度更快,所以会看见整杯热水比整杯冷水变红得更快一些
故答案为:整杯热水比整杯冷水变红得更快一些
三、简答题
20.小明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量科学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
(1)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2)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L;(3)算出每张纸的厚度为h=L/10。
小明的做法有几处错误?分别是什么?
【答案】(1)解:共有三处错误:(1)封面用纸的厚度不同,不能从封面开始叠紧;(2)10页纸太少,测量结果不够精确;(3)“页”不是张,所求厚度还应乘2,即每张纸的厚度为h=L/5。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一张纸的厚度很小,很难测量,我们可以利用“累积法求平均值”的思想解决这个问题,即我们可以测出多张同样的纸叠紧时的总厚度,然后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解答(1)因为封面与内页厚度不同,所以第一处错误是将封面和内页在一起测量。
(2)该方法测量的纸的页数越多,测量结果越精确,所以第二处错误是选用)10页纸页数太少,不便测量。
(3)页数与张数不同,一张纸是两页,所以第三处错误是将纸的页数当成张数。
故答案:共有三处错误:(1)封面用纸的厚度不同,不能从封面开始叠紧;(2)10页纸太少,测量结果不够精确;(3)“页”不是张,所求厚度还应乘2,即每张纸的厚度为h=L/5。
21.护士小王取来一支体温计,看到水银柱的位置在35 ℃以下,她用这支体温计测量甲的体温后,忙碌中把体温计直接夹到乙的腋下,结果两个人的体温记录都是39 ℃。请问甲、乙两人中谁可能没有发烧?试结合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说明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答案】解:乙有可能没有发烧。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示数仍然指示甲测得的体温值39 ℃,除非乙也发烧且体温与甲相同,但也有可能乙不发烧,此示数则不是乙体温的真实值,因此乙可能没有发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结构特点如下: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②侧壁呈园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解答】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用水银柱的位置在35 ℃以下的体温计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此时用于测量体温时管内水银只能上去而无法回落,所以读数一定会大于或等于原先的读数,当此时示数仍然指39 ℃时,乙的体温有2种可能,一是体温与甲相同(此时乙也是发烧的),另一种是体温比甲要低(此时乙可能没有发烧)。
故答案为:乙有可能没有发烧。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示数仍然指示甲测得的体温值39 ℃,除非乙也发烧且体温与甲相同,但也有可能乙不发烧,此示数则不是乙体温的真实值,因此乙可能没有发烧。
四、实验题
22.“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很喜欢玩的游戏。七(4)班的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着自己吹出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别开心。可是他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同桌的梅梅猜想: 。
(2)于是她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 体 肥 皂 液
管子直径(毫米)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你吹泡泡的经验,你认为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至少答两个因素)。
【答案】(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
(3)液体浓度、液体种类、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有液体的多少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由表格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管子直径(毫米)的大小,所以同桌的梅梅猜想是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
(2)由表格中数据知: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
(3)根据吹泡泡的经验,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
故答案为:(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3)液体浓度、液体种类、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有液体的多少(合理均可)
23.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外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出,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解: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瘪了?
(2)解:提出的假设有: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被否定的假设: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和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被肯定的假设: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3)解: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问题的提出与假设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假设只要符合问题实际是有多种说法的,无所谓对错;经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证据之后,就可以知道原来的假设是否正确了。
【解答】(1)通过对下面的假设分析可知,小明探究的问题是: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瘪了?
(2)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有题目分析可知小明先后提出有: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通过“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这些信息可知“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和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的假设都被否定了。通过“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出”可知“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的假设是被肯定。(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故答案为:(1)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瘪了(2)提出的假设有: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被否定的假设:车外胎破了、气嘴的螺丝松了和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被肯定的假设: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3)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