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08:36:55

文档简介

张家界市2023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由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曾有学者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尤其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材料意在说明良渚遗址
A.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B.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国家
C.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早期文化遗址 D.已经形成完备的礼乐制度
2.某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时期)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他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新型国家”的“新”主要表现在
A.地方实行县制 B.实行“禅让制”
C.诸侯纷争不断 D.各国变法图强
3.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4.汉武帝时,桑弘羊坚决反对私人聚众开矿炼铁,认为“铁器兵刃,天下之大用也,非众庶所宜事也”,如果允许私人开办,易“成奸伪之业”。由此可知,他认为
A.百姓炼铁导致聚众叛乱 B.炼铁私营会导致效率低下
C.私人冶铁降低兵器质量 D.铁业官营有利于国家稳定
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通过推行迁都、改籍贯、易服饰、改汉姓、定门第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B.北魏实现了北方统一
C.改革的措施全面有效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6.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说明唐代绘画
A.以宗教画最为繁盛 B.取材范围得到扩展
C.融合中外文化元素 D.助推三教并行潮流
7.图1、图2分别是唐代618-755年和756-907年两个阶段的进士籍贯分布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图1 图2
A.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北方急剧衰落 B.经济发展增强了南方政治影响力
C.中国的文化中心已转移至江南地区 D.科举制对江南地区的歧视与打压
8.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代科技
A.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以服务生产为目的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9.有人在描述某项制度时说道:“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由此可知,该项制度
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阻碍了区域的民族融合
10.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清初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建立密折制度 B.设立伊犁将军
C.派遣驻藏大臣 D.实行土司制度
11.《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A.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观念 D.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12.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13.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护国战争的推动 D.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14.图3为1916-1922年中国纱厂数量统计折线图,据此可知
图3
A.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管控 B.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C.民族工业结构渐趋合理 D.国际局势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1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它”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
16.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7.某高校教师曾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史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晋的口述证言:“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史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节录:“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史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1937年12月27日书信摘录:“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130名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史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并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地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史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 B.口述证言带有主观性不适宜采用
C.史料三和史料四的内容可以相互印证 D.史料五最能直接回击某教师的质疑
18.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掀起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中共中央东北局带领青年在农村积极宣传“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还建立起贫雇农委员会,作为各地区平分土地的领导机构。这些举措
A.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票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图4所示为1954年山东胶县(今胶州市)一位二十岁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该文物可印证当时
A.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
B.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
C.“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
20.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
A.我国已经完成了先进工业国的建设 B.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C.我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新时代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
21.“这次会议决定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二十大
2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个共识是指
A.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保留军队 D.台湾工商界人士可回大陆投资
23.《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展示当年国家在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传达中央最新的意图,阐述国事以振聋发聩。据此判断,下列表示2013年《人民日报》国庆社论高频词统计的是
A.创业、建设、改革、发展、市场经济
B.深化改革、现代化、复兴、梦想、法治
C.四人帮、现代化、批判、斗争、发展
D.改造、探索、群众、建设、鼓足干劲
24.依据下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
时间(2018年) 名称 主旋律 主旨演讲
4月8日-11日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改革开放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
6月9日-10日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弘扬“上海精神”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
9月3日-4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一带一路” 《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
11月5日-10日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市场开放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D.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图5 图6 图7
材料二 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丰亩栽种桑麻木棉,栽种桑麻是为了“衣被天下”。凡种桑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种植甘薯不拘土壤与地形,因此山地、畸形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甘薯遂成为中国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的食用作物。由于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四
图8 清初江浙地区农、工、商发展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历史史实。(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农业的新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明清工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张之江建立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国术馆,国术馆对当时武术的传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对体育运动赛事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对于提供兵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可以使人们在战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学校开始迁到云南以及四川,这些学校不仅在校内自行组织体育活动,也会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举行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比赛活动使得体育在社会之间的传播更为广泛。
——摘编自陈茂春、刘中强《晚清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思想演变探究》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70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成为“元首外交”的新亮点。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5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见于记载的相应官员有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等。丞相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太尉原称尉、国尉,是朝廷首席武官,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地位略次于丞相,是负责监察的大臣,位列上卿。“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隋时,三省的职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确定。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的彻底分化……太宗为补救这个流弊,因而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最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款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原因。(2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体是什么?(2分)
其目的何在?(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张家界市2023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C D D C B D C B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D B C C A A D B B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1)史实: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3分)新变化:政府支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明显等。(4分,任答对两点即可)
(2)新现象: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亦可)等。(4分)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世俗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界的活跃,产生“工商皆本”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等。(4分,任答对两点即可)
26.(1)特点: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迅速发展;专门武术机构建立;竞技运动发展;适应了抗战需要;学校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体育传播等。(6分,任答对三点即可)
(2)背景:中国经济落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的思想。(2分)影响: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和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等。(2分,任答对两点即可)
评析: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它可以促进国际友谊与理解,可以架起国际合作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体育正成为我国“元首外交”的新亮点。(5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7.(1)特点:三公九卿实行分权,互相牵制;皇帝集权;中央官制已经相当严整完备;家国同治。(4分,任答对两点即可)原因:三省权力的彻底分化,导致中书省与门下省出现公务争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能。(2分)
(2)政体: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答到民主共和制或责任内阁制均可)(2分)。目的: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2分)
28.示例(12分)
论题: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
阐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人士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要引进和学习西方的机器生产,掀起了洋务运动。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人士努力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认识到唯有大力推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力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此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综上所述,晚清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历程,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张家界市2023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C D D C B D C B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D B C C A A D B B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1)史实: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3分)新变化:政府支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明显等。(4分,任答对两点即可)
(2)新现象: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亦可)等。(4分)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世俗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界的活跃,产生“工商皆本”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等。(4分,任答对两点即可)
26.(1)特点: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迅速发展;专门武术机构建立;竞技运动发展;适应了抗战需要;学校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体育传播等。(6分,任答对三点即可)
(2)背景:中国经济落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的思想。(2分)影响: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和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等。(2分,任答对两点即可)
评析: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它可以促进国际友谊与理解,可以架起国际合作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体育正成为我国“元首外交”的新亮点。(5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7.(1)特点:三公九卿实行分权,互相牵制;皇帝集权;中央官制已经相当严整完备;家国同治。(4分,任答对两点即可)原因:三省权力的彻底分化,导致中书省与门下省出现公务争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能。(2分)
(2)政体: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答到民主共和制或责任内阁制均可)(2分)。目的: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2分)
28.示例(12分)
论题: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
阐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人士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要引进和学习西方的机器生产,掀起了洋务运动。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人士努力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认识到唯有大力推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力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此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综上所述,晚清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历程,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