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B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08:35:53

文档简介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B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至第7
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題远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
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A.共和制
B.天子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分封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
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维护了贵族特权,后者加强中央集权
B.前者分封以姬姓贵族为主,后者察举选官
C.两者都符合时代潮流,都加强了君主专制
D,郡县制吸取了分封制不足,后者优于前者
3.《汉书·艺文志》将某一学派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
际。”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
A.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B.福祸相依,得失相伴
C.为政以德,施行仁政
D.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高一历史B卷ZT·第1页(共8页)
4.下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道武帝时
明元帝时
太武帝时
文成帝时
献文帝时
孝文帝时
37.5%
41.4%
50.8%
52.7%
59.5%
68%
A.北魏官员以汉族为主体
B.提高汉族地位是改革目的
C.北魏通过改革实现统一
D.汉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5.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奴,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宋代奴婢与主家的关系,
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自今人家佣凭赁,当明设要契”。契约
写明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阶级矛盾得到彻底扭转
B.社会人员更加自由、平等
C.商品经济动摇君主专制
D.南宋严重缺乏雇佣劳动力
6.有学者评价唐朝中后期制度时,称其开创了“量出制入”的先河,在核算财政支出的
基础上确定赋税征收额度,并按照州县的实际情况分摊赋税,户税以资产为宗旨,所
有居民均需要纳税,体现出赋税征收的先进性和公平性。该制度为
A.井田制
B.摊丁人亩
C.府兵制
D.两税法
7.图1是关于辽宋夏金时期各国的关系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女其受辽
控制,建
国后灭辽
西夏

契丹辽

(1038-1227)
(916~1125)

(11151234)
党项族
契丹族
开国:元吴;
女真族
开国:耶律阿
开国:完颜阿
都城:兴庆府
保机〔辽太祖):
骨打(金太相):
都城:上京
都城:会宁府+
燕京(中都)

北灭金


北宋
南宋
(960-1127)
(1127-1279)
开国:赵匡胤宋太祖:
开国:赵构(宋高宗)
都城:东京
都城:临安
图1
A.资本主义萌芽
B.民族政权并立
C.榷场贸易繁荣
D.国家疆域扩张
高一历史B卷T·第2页(共8页)昭通一中教研联盟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B 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D B D B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C A B D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A C D B D C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20 分)
(1)(12 分)原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加;南方地区自然条
件相对优越;北方相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耕作技术进步(或曲辕犁的使用)。(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 6 分)
影响:为唐朝提供经济支撑;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
向南移动;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等。(每点 2 分,答出三
点得 6 分)
(2)(8 分)新气象: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人口增长快,山区人口增幅明显;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市民
阶层活跃,小说兴起等。(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得 8 分)
32.(20 分)
(1)(8 分)影响: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强迫中国签
订不平等条约,我国主权遭到破坏;巨额赔款,加剧人们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冲击
清政府的统治;改变通商口岸地区社会习俗,有利中国近代化等。(每点 2 分,任答四点
得 8 分)
(2)(6 分)原因:片面学习西方器物和技术(或中体西用); 清政府腐朽无能(或慈禧
太后为主的顽固派的腐朽);李鸿章避战自保;日本有备而来,中国军纪费弛。(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3)(6 分)史实: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等人最早开眼看世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兴起维新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高一历史 B 卷 ZT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1 页)
{#{QQABRQgAoggoAAAAAAgCQwE6CAAQkACAAIoORBAAIAAAS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