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1: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会新的方法——扩词法。
4.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会新的方法——扩词法。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教学过程:
线索导入
讲优秀少年成长故事,赓续中华传统精神.同学们,咱们学校青芽文学社准备以此,举办成长故事会,评选讲故事达人。只要你能讲出你心中的成长故事,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就可以参加,我知道,咱们班的孩子讲故事特别厉害,你想去试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古之圣贤,讲讲他们的成长故事。
先请你们来猜猜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是唐代伟大诗人。他个性爽直,不慕名利,敢让高力士为其脱靴。(学生猜出时和大家互动)他的诗歌象丰富,豪迈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有诗仙的美称。
这位诗人正是李白,可传说他在小时候十分淘气,并不爱读书,那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专心学习,成为伟大的诗人呢?
师: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言故事。 (一起读课题)读好这个字 chu 师:你知道“铁杵”是什么吗?
生: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你们是怎么知道铁杵的意思的?(看注释)
师:真会读书,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知道什么是“舂米”吗?看,(出示图片),舂米就是用铁棒把谷子的壳去掉,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捣衣的画面见过吗?看,过去人们在河里洗衣服,用棒槌捶衣服就叫捣衣。咱们看,这一根粗粗的铁棒就是铁杵,有人要把它磨成绣花针,(出示对比图)你觉得这事儿可行吗?
(生:太不可思议了)赶快翻开书本,读读祝穆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一、祝穆讲李白
1.南宋祝穆是这样讲李白的故事的:出示文言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课堂上朗读的声音最美妙,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
师:请你来。(了不起,第一次读就把字音全读准了。)
2.“传、还”:诶,这里有个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她也读对了,在这里读什么huan。谁来说说为什么读 huan呢?
生:看注释,还卒业的意思是回去完成学业,那还的意思是回去。师评价:根据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为你点赞!
3.师:古人读书不仅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讲究明句读,也就是要读出韵律和节奏感,谁来试着再读读。
师:太了不起了,不仅字音读准了,而且她还关注到了停顿。句子当中啊,这个句子特别难读,她也读好了。老师想问问你,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句子呢?
生:过的意思是经过,过这儿停顿,逢是遇到,遇到老妇人,正在磨铁杵,谁干什么的中间也要停顿一下。
师:理解了意思,能帮助我们读好停顿,其他同学也来读读这一句,自己试试。
师:读得真好听,标点符号告诉我们要停顿,就这样声断气连,把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断句读不好,相机指导,教师可示范朗读)老师和你一起读,再读文章。
师:其实祝穆写的原文是这样的,出示《方舆胜览》原文,自己试着,再来读一读。
师:谁敢站起来挑战?
师评价:没有标点也能读得抑扬顿挫、节奏分明。
师:来,咱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做到字字入目,声声入耳。
师评价:老师听着听着,仿佛跟着你们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学堂。李白的故事,祝穆是用文言讲的,那你打算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
师:不急,讲好故事前,我们要先读懂故事。你知道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
师:这么多的方法,相信这篇小古文一定难不倒你们。
二、我来讲李白要求: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试着读懂文言的意思。
和同桌讲讲这个故事。指生说意思。未成,弃去。你是怎么理解弃的?弃的意思是放弃,未又是什么意思?成呢?像这样,把单个字扩成一个词,来理解文言文,这样的方法叫扩词法。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读懂:生自己交流(两个)生交流。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扩词法的运用。)
师:真了不起,课文第一次读,就把故事内容说的八九不离十了。咱们一起在黑板上把这个故事梳理出来。
师: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在象耳山下的磨针溪边。(画图)
师:咱们还读懂了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李白,老媪。咱们曾经学过这个词,清平乐村居是哪一句?对了,白发谁家翁媪。(起因)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象耳山,见证李白的成长。李白读书山中,他是怎么读的?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想象李白读书的情景,他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读吗?你能想象,李白当时是怎样读书的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始无终...一个未成,弃去,让我们看到读书三心二意,不求甚解的小李白。这也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
师:打算放弃学业回家的李白,路上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妇人正在磨铁杵)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师:“方”这个字你理解吗?(方:正在。年方二八。方兴未艾)
师:李白和老妇人溪边相逢,看到老妇人正在磨铁杵。(出示两张图的对比)又粗又长的铁杵,要磨成又细又短的绣花针,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李白,你在想什么?
(生:太不可思议了?这么粗的铁杵怎么可能磨成针?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这么粗的针,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这要磨到什么时候啊!
师:你是这样的吃惊,这样的震惊,是啊,这样粗重的铁棒,要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针啊!面对李白的疑惑,老婆婆又会怎样回答?
(生:只要不停的磨,夜以继日的磨,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小李白,看到这样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却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你心里又会想什么?老婆婆做事情都这么坚持,而我却荒废了我的学业,真是惭愧...) :老婆婆居然有意志把这么粗的铁棒磨成绣花针,我只是在学习上遇到点这么小的困难怎么能放弃呢?我还是回去好好读书吧。这就是故事的经过。(结果)
师:是的,年幼的李白听到老妇人的话,震惊、敬佩、惭愧、懊悔,一时间所有的感情一齐涌上心头,这就叫——太白感其意。太白究竟被怎样的一种精神所感动?
(老妇人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于是故事的结尾,太白是这样做的,(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一起来认识卒这个字,出示视频,字理识字。李白一弃一卒,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妇人坚定不移的精神意志竟然将一个顽劣的孩童变成了一代诗仙!足见老妇人对李白的影响之大!
带着感受,对比着来读读文章。这个故事还被写成了警世名言,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总结:这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看古人写文章也是有顺序的。谁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出示评价表。
三:李白的自述
历史上的李白他是怎么读书的呢?老师找来了李白在 30岁给安州裴长史写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自己的读书历程,自己读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 1: ---师评价:一生读,一生说意思。大概的读懂了,第一次读,已经很不错了。
生 2: ---你都用到了哪些学习文言的方法?看来,我们只要用对方法,学习文言就一点也不难。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李白现在做学问持之以恒,再也不是当初的李太白了。就是因为他一直在磨学习这根铁杵,才最终成为一代诗仙。视频出示李白的相关介绍。
李白的文学成就很高,
杜甫赞颂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余光中: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荀子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往今来,但凡成大事者,都需要有恒心,有毅力,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中的精神力量,所以《铁杵成针》这个故事才会代代流传,家喻户晓。
师:李白遇到老妇,这一路的经历,就是成长,成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圣贤成长的故事?
生自由交流。
师:课后,也可以读读其他的文言文故事。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从古之圣贤勤学刻苦的经历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习得了成长的感悟,这就是民族精神的的魅力,老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将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继承下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几位优秀的小少年,他们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精神,希望你们在“讲优秀少年成长故事,赓续中华传统精神”的故事会上,都能大放异彩,期待你们的表现!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铁杵成针》课后反思
《铁杵成针》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情节生动,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语言凝练、字短而意无穷。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熟读成诵是基础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很大,而学生平时对文言文接触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很不容易。因此,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自由读、按照节奏读、师生对读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重难点。
二、有顺序的读懂故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同时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新方法--扩词法。在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就容易多了。这也是提高孩子们理解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拓展阅读
文言文语句极其凝练,借助注释、单字扩词、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等方法理解文章,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设计了自学文言文的环节,用本课学习的读文言文的方法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李白的自述,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不足之处: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并力争让这些知识在课堂中能够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课堂中依然有“掉队”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少、动脑少,不专心,也不用心。导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不断去学习,备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讲课的同时多注意他们的参与度,不能只围着成绩好的孩子转,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我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去学习,我也将更努力的奋起直追,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