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2.4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66年6月,毛泽东在《有所思》中写道:“一阵风雷惊世界,遍地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诗中“一阵风雷”喻指( )
A.抗美援朝战争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词:“1966年6月”、“遍地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遍地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由年轻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红卫兵团体,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人群;他们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把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领导干部当作“牛鬼蛇神”批斗“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的产物。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2.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其中“1949——1952年”的主题词是( )
时间 主题词
1949——1952年
1953——1956年
1956——1966年
1966——1976年
A.疯狂年代全面内乱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C.艰难探索曲折发展 D.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词:“1949——1952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有:①和平解放西藏;②稳定物价之战(米棉之战);③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主题的相关知识。
3.(2016八下·舒城月考)阅读下边的报纸: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它的发表是( )
A.“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B.号召开展“文化大革命”
C.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D.“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史实。
4.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
①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
③要加强阶级斗争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题文中的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与文革的发生没关系,不符合题意③要加强阶级斗争是文革的主要做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以后不能做的事,不是教训,因此排除②③。所以答案选C。
【点评】考查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有关知识的正确识记。
5.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80年,取名文革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首先学生要注意的是否定式选择题,要选择不正确的。1949年建国,1950年-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1958年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ABC所取的名字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而D生于1964年,那时文革还没发生,文革是1966年-1976年。所以答案选D。
【分析】考查的学生对重大事件时间的掌握。
6.某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从这些旧物可以断定是( )
A.建国初期的 B.抗美援朝时期的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D.改革开放以后的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从1966年到1976年,所以“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7.(2016八下·芜湖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的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钱红卫、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周跃进、孙建国、钱红卫、刘援朝
B.刘援朝、钱红卫、孙建国、周跃进
C.钱红卫、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说明了社会政治运动对人们取名的影响,通过人名可以判断其所处的时期,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由大到小”的限制。顺序应该是: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所以答案选D
8.(2016八下·芜湖期中)在建国后开展的哪一运动中,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察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影响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内乱,文革中,造反 派冲击政府机关,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使国家政权遭到了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了践踏,文革中,大批工人,农民离开岗位闹革命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文革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
9.(2016八下·芜湖期中)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 ”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整风运动时期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由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所以答案选A。
10.(2016八下·山西期中)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1: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外景2:考场大楼悬挂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竖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革的相关史实。根据题干中,1977年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根据时间,是在文革之后。文革十年曾经停止高考制度。1978年才实行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必须在1978年后才能出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在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1978年开始的。故选择答案A。
11.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内容是文化大革命。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
12.仔细观察右下图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经济建设无计划性
C.“左”倾错误泛滥 D.“文革”的破坏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表型材料式选择题。做此类题要先注意标题,图中时间,然后分析此阶段重大事件与材料的关系。题中B点到C点是57年到60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可见是这一时期的事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回顾课本此阶段的大事,有大跃进,人名公社化运动,导致做的“左”错误在全国泛滥,是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选C。D文革也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是66年之后的事情,不合图中时间。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与上述史实相匹配的评价结论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造反派之间的夺权狂潮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最后被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大的一起冤案。该事件是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的体现。故答案选A。
14.“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什么现象( )
A.没有制定法律 B.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党中央出现了个人崇拜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是指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老同志的抗争,被江青等人诬为“二月逆流”,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史实。
15.“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二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
A.1950一1952年的土地改革
B.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一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A、B、D所述均是共产党在农村采取的措施,而文化大革命是党中央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错误发动的,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农业措施。
16.下列名词与“文革”无关的是( )
A.“停课闹革命” B.“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C.“红卫兵” D.“放卫星”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从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蜂拥而起,迅猛发展,出现了“停课闹革命”、“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放卫星”和大跃进有关,与文化大革命无关,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17.“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 )
A.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B.林彪、江青集团推波助澜
C.后期出现“右倾翻案风” D.人民群众热情高涨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据此分析可知B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关知识的准确认识。
18.“文化大革命”中的“炮打司令部”矛头指向( )
①毛泽东 ②刘少奇 ③周恩来 ④邓小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从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的“炮打司令部”矛头指向所谓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主要人物刘少奇和邓小平,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19.“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刘少奇被迫致死 B.邓小平被打倒
C.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病逝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最后被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大的一起冤案。该事件是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的体现。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20.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彭德怀被定为反革命
B.邓小平被诬陷
C.老革命家被污蔑为“二月逆流”
D.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文革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革十年的相关知识点。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中强调“从今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这个中心工作确定于哪一次会议上?中共“十三大”又是如何阐述的?
(3)为实现这一中心工作,党和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举例说明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写出时间和名称就行)。
【答案】(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4)1966年;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措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目的就是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这十年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准确识记。(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准确识记。
22.透老王家事看风雨中国。
老王家事 背景事件
1950年,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19岁的我当兵上了战场 ①
1952年,战场上的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 家里分到了5亩地还有一头牛。 土地改革
1956年,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各行各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②
1960年,随大伙一起出工生产,很多人都偷懒,出工不出力。 ③
1964年在广播中听到,我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硕大的蘑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升起。 ④
1973年,街上很多红卫兵在批斗走资派,社会一片大乱,种地也不能进行,家里陷入困苦的境地。 ⑤
(1)请在表格中的①②③④⑤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2)事件①和土地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说说材料③事件有什么后果?
(4)②各行各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指的是什么?有何深远的影响?
(5)造成“社会一片大乱,老王家种地也不能进行,家里陷入困苦的境地”。这一事件得到改变跟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答案】(1)①抗美援朝;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也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原子弹爆炸成功;⑤文化大革命。
(2)巩固新生政权。
(3)人民公社化的危害: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4)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影响: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十一届三中全会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入侵,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于1953年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保卫了家园,为我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回国复员后,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了社会主义,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努力生产,使得合作社的生产取得了大丰收,但好景不长;1958年,党中央领导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所在的合作社也合并变成了人民公社。在公社里,集体劳动,大伙积极性普遍不高,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我看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1964年,我在广播里听得了一条新闻,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这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核垄断和核威胁,真是让我高兴。但过了不久,一场更大规模的运动爆发了,到处可见戴着红袖章的人,他们到处串联,闹革命,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我在家的地都无法正常耕种了,家里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本小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千方百计的破坏,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困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巩固新生的政权。有著名的三大运动即对内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对外的抗美援朝运动。通过这些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打退了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武装干涉,使新生的政权得以巩固,整个社会秩序也焕然一新。(3)本小题考查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4)本小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到1956年底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5)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该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样中国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在安徽小岗村大胆尝试后,在中央肯定指导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铺开了。废除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飞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新中国为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
23.涡阳五中南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主题,进行活动探究。先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开端是以什么会议的召开为标志的 这次会议的什么内容成为我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失误?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3)1966-1976年我国发生了什么事件?性质是什么?
【答案】(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全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3)“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失误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出现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全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点评】(1)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失误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为什么必须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2)材料中的“坏事”是指什么?“好事”是指什么?
【答案】(1)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2)“坏事”指的是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好事”是它给党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为什么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这要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说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是“内乱”而不是“革命”,它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去否定“文革”。(2)说“文革”是“坏事”,因为它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巨大损失;说“文革”是“好事”,因为它提供了反面教材,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提醒我们不要重犯这样的错误,也使中国在徘徊之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答题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看待文化大革命。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性质。(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革”的深入理解。
25.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举出一例推动这一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他所说的“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
(3)材料三中所说,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分别是指什么?
【答案】(1)呈现增加的趋势。事件: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或答第一步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
(3)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或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颁布1954年宪法亦可)。反: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题文要求观察图片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的趋势并举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的例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图上可以看出自1833至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增加上升的趋势。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它们都推动了民主、共和进程的发展。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呈现增加的趋势。事件: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题文要求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和回答他所说的“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观点是:近代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要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只要答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即可;或答第一步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3)题文要求回答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方面: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反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或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文化大革命。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1)此题以《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图片为材料,考查的是学生读图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此题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段内容为材料,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点。(3)此题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的一段内容为材料,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点。
26.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班同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围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并列举出了以下几个严重失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同学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途径,找出了以下三张图片:
(1)请将三张图片的英文字母代号与代表严重失误史实序号对号入座,填于下表空格中。
序号 ① ② ③
图片
(2)“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通过对“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3)通过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请你说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案】(1)BCA
(2)教训: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等。
(3)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或者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观察图片A及提示可以确定该图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期的图片;观察图片B及提示可以确定该图为大跃进时期的图片;观察图片C及提示可以确定该图为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图片。(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我们应吸取的教训: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等;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3)通过以上探究,可知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因此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时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点评】此题为图片、材料相结合的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1)此题通过图片考查文革十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2)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同学从一部介绍中国1956-1976年发展历程的文献中看到了这么一首顺口溜:“社会性质大变化,经济建设太冒进,十年内乱多艰辛,自力更生求奋进。”
(1)“社会性质大变化”是指我国哪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建立?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建立的?
(2)“经济建设太冒进”指的是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哪些失误?它留给我们哪些历史教训?
(3)“十年内乱”指的是哪一具体的历史事件 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自力更生求奋进”,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伟大的科技成就令我们自豪,请举一例。
【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3)文化大革命;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4)两弹一星(具体写也可以)。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社会性质大变化”是指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所以确立途径是:是通过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实现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通过所学我们知道,“经济建设太冒进”指的是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可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考虑,因此答案是: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3)十年内乱,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错误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966年——1976年;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文化大革命和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4)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时间段,这一时期指的是1956年——1976年,在这期间“自力更生求奋进”所取得科技成就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两弹一星。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所取得科学技术的成就。
28.阅读“四五”运动时悼念周恩来的一首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回答:
(1)诗中的“鬼”、“豺狼”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叫”和“笑”?
(2)“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什么?
(3)该诗表达了全国人民怎样的感情?
【答案】(1)“四人帮”集团。因为他们认为周恩来去世,有利于他们夺权。
(2)人民群众同四人帮斗争。
(3)对周恩来的怀念对四人帮的痛恨。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四五运动,亦称天安门事件,是一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并波及到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群众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诗中的“鬼”,“豺狼”实质指王张江姚四人帮集团,四人帮的叫和笑是因为周总理逝世,他们认为夺权少了阻碍。(2)根据所学知识,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的含义是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和对四人帮的痛恨,要坚决同四人帮作斗争。(3)从整个诗中看,该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的悼念之情和对四人帮充满的刻骨仇恨,为最后粉碎四人帮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四五运动的认识。
29.阅读: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
请回答:
(1)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请指出当时人民群众和干部对他们进行强烈抵制和抗争的两例史实。
(3)概述“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的史实。
【答案】(1)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逐年下降。
(2)林彪、江青。史实: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或二月革命);1976年4月,北京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或四五运动)。
(3)①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③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④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分析题干中“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两组数据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8年,数据都是逐渐减低,说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工农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动乱局面,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逐年下降。(2)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机毁人亡。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1976年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人民群众自发的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大批的城镇学生参加了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专家学者遭到严重迫害,所以本题答案为: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2)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3)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是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
(4)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1)1966年至1976年。
(2)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4)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年文革是指1966年——1976年。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最终结束。(2)根据材料“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句话指出了文革的性质。(3)根据材料“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可知,文革造成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4)文革的教训很深刻,也很惨痛,我们可以从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去总结。
【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
1 / 1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2.4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66年6月,毛泽东在《有所思》中写道:“一阵风雷惊世界,遍地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诗中“一阵风雷”喻指( )
A.抗美援朝战争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其中“1949——1952年”的主题词是( )
时间 主题词
1949——1952年
1953——1956年
1956——1966年
1966——1976年
A.疯狂年代全面内乱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C.艰难探索曲折发展 D.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3.(2016八下·舒城月考)阅读下边的报纸: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它的发表是( )
A.“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B.号召开展“文化大革命”
C.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D.“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4.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
①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
③要加强阶级斗争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80年,取名文革
6.某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从这些旧物可以断定是( )
A.建国初期的 B.抗美援朝时期的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D.改革开放以后的
7.(2016八下·芜湖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的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钱红卫、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周跃进、孙建国、钱红卫、刘援朝
B.刘援朝、钱红卫、孙建国、周跃进
C.钱红卫、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
8.(2016八下·芜湖期中)在建国后开展的哪一运动中,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9.(2016八下·芜湖期中)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 ”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整风运动时期
10.(2016八下·山西期中)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1: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外景2:考场大楼悬挂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竖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1.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2.仔细观察右下图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经济建设无计划性
C.“左”倾错误泛滥 D.“文革”的破坏
13.(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与上述史实相匹配的评价结论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造反派之间的夺权狂潮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4.“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什么现象( )
A.没有制定法律 B.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党中央出现了个人崇拜
15.“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二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
A.1950一1952年的土地改革
B.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一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16.下列名词与“文革”无关的是( )
A.“停课闹革命” B.“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C.“红卫兵” D.“放卫星”
17.“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 )
A.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B.林彪、江青集团推波助澜
C.后期出现“右倾翻案风” D.人民群众热情高涨
18.“文化大革命”中的“炮打司令部”矛头指向( )
①毛泽东 ②刘少奇 ③周恩来 ④邓小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刘少奇被迫致死 B.邓小平被打倒
C.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病逝
20.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彭德怀被定为反革命
B.邓小平被诬陷
C.老革命家被污蔑为“二月逆流”
D.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中强调“从今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这个中心工作确定于哪一次会议上?中共“十三大”又是如何阐述的?
(3)为实现这一中心工作,党和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举例说明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写出时间和名称就行)。
22.透老王家事看风雨中国。
老王家事 背景事件
1950年,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19岁的我当兵上了战场 ①
1952年,战场上的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 家里分到了5亩地还有一头牛。 土地改革
1956年,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各行各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②
1960年,随大伙一起出工生产,很多人都偷懒,出工不出力。 ③
1964年在广播中听到,我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硕大的蘑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升起。 ④
1973年,街上很多红卫兵在批斗走资派,社会一片大乱,种地也不能进行,家里陷入困苦的境地。 ⑤
(1)请在表格中的①②③④⑤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2)事件①和土地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说说材料③事件有什么后果?
(4)②各行各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指的是什么?有何深远的影响?
(5)造成“社会一片大乱,老王家种地也不能进行,家里陷入困苦的境地”。这一事件得到改变跟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3.涡阳五中南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主题,进行活动探究。先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开端是以什么会议的召开为标志的 这次会议的什么内容成为我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失误?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3)1966-1976年我国发生了什么事件?性质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为什么必须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2)材料中的“坏事”是指什么?“好事”是指什么?
25.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举出一例推动这一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他所说的“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
(3)材料三中所说,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分别是指什么?
26.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班同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围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并列举出了以下几个严重失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同学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途径,找出了以下三张图片:
(1)请将三张图片的英文字母代号与代表严重失误史实序号对号入座,填于下表空格中。
序号 ① ② ③
图片
(2)“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通过对“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3)通过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请你说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同学从一部介绍中国1956-1976年发展历程的文献中看到了这么一首顺口溜:“社会性质大变化,经济建设太冒进,十年内乱多艰辛,自力更生求奋进。”
(1)“社会性质大变化”是指我国哪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建立?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建立的?
(2)“经济建设太冒进”指的是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哪些失误?它留给我们哪些历史教训?
(3)“十年内乱”指的是哪一具体的历史事件 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自力更生求奋进”,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伟大的科技成就令我们自豪,请举一例。
28.阅读“四五”运动时悼念周恩来的一首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回答:
(1)诗中的“鬼”、“豺狼”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叫”和“笑”?
(2)“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什么?
(3)该诗表达了全国人民怎样的感情?
29.阅读: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
请回答:
(1)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请指出当时人民群众和干部对他们进行强烈抵制和抗争的两例史实。
(3)概述“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的史实。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是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
(4)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词:“1966年6月”、“遍地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遍地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由年轻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红卫兵团体,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人群;他们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把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领导干部当作“牛鬼蛇神”批斗“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的产物。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词:“1949——1952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有:①和平解放西藏;②稳定物价之战(米棉之战);③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主题的相关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题文中的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与文革的发生没关系,不符合题意③要加强阶级斗争是文革的主要做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以后不能做的事,不是教训,因此排除②③。所以答案选C。
【点评】考查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有关知识的正确识记。
5.【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首先学生要注意的是否定式选择题,要选择不正确的。1949年建国,1950年-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1958年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ABC所取的名字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而D生于1964年,那时文革还没发生,文革是1966年-1976年。所以答案选D。
【分析】考查的学生对重大事件时间的掌握。
6.【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从1966年到1976年,所以“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说明了社会政治运动对人们取名的影响,通过人名可以判断其所处的时期,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由大到小”的限制。顺序应该是: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所以答案选D
8.【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察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影响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内乱,文革中,造反 派冲击政府机关,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使国家政权遭到了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了践踏,文革中,大批工人,农民离开岗位闹革命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文革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
9.【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由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所以答案选A。
10.【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革的相关史实。根据题干中,1977年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根据时间,是在文革之后。文革十年曾经停止高考制度。1978年才实行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必须在1978年后才能出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在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1978年开始的。故选择答案A。
11.【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内容是文化大革命。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
12.【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表型材料式选择题。做此类题要先注意标题,图中时间,然后分析此阶段重大事件与材料的关系。题中B点到C点是57年到60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可见是这一时期的事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回顾课本此阶段的大事,有大跃进,人名公社化运动,导致做的“左”错误在全国泛滥,是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选C。D文革也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是66年之后的事情,不合图中时间。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最后被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大的一起冤案。该事件是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的体现。故答案选A。
14.【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是指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老同志的抗争,被江青等人诬为“二月逆流”,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A、B、D所述均是共产党在农村采取的措施,而文化大革命是党中央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错误发动的,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农业措施。
16.【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从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蜂拥而起,迅猛发展,出现了“停课闹革命”、“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放卫星”和大跃进有关,与文化大革命无关,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17.【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据此分析可知B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关知识的准确认识。
18.【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从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的“炮打司令部”矛头指向所谓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主要人物刘少奇和邓小平,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19.【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最后被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大的一起冤案。该事件是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的体现。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20.【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文革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革十年的相关知识点。
21.【答案】(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4)1966年;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措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目的就是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这十年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的准确识记。(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准确识记。
22.【答案】(1)①抗美援朝;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也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原子弹爆炸成功;⑤文化大革命。
(2)巩固新生政权。
(3)人民公社化的危害: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4)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影响: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十一届三中全会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入侵,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于1953年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保卫了家园,为我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回国复员后,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了社会主义,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努力生产,使得合作社的生产取得了大丰收,但好景不长;1958年,党中央领导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所在的合作社也合并变成了人民公社。在公社里,集体劳动,大伙积极性普遍不高,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我看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1964年,我在广播里听得了一条新闻,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这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核垄断和核威胁,真是让我高兴。但过了不久,一场更大规模的运动爆发了,到处可见戴着红袖章的人,他们到处串联,闹革命,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我在家的地都无法正常耕种了,家里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本小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千方百计的破坏,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困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巩固新生的政权。有著名的三大运动即对内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对外的抗美援朝运动。通过这些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打退了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武装干涉,使新生的政权得以巩固,整个社会秩序也焕然一新。(3)本小题考查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4)本小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到1956年底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5)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该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样中国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在安徽小岗村大胆尝试后,在中央肯定指导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铺开了。废除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飞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新中国为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
23.【答案】(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全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3)“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失误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出现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全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点评】(1)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失误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24.【答案】(1)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2)“坏事”指的是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好事”是它给党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为什么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这要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说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是“内乱”而不是“革命”,它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去否定“文革”。(2)说“文革”是“坏事”,因为它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巨大损失;说“文革”是“好事”,因为它提供了反面教材,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提醒我们不要重犯这样的错误,也使中国在徘徊之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答题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看待文化大革命。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性质。(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革”的深入理解。
25.【答案】(1)呈现增加的趋势。事件: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或答第一步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
(3)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或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颁布1954年宪法亦可)。反: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题文要求观察图片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的趋势并举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的例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图上可以看出自1833至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增加上升的趋势。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它们都推动了民主、共和进程的发展。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呈现增加的趋势。事件: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题文要求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和回答他所说的“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观点是:近代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要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只要答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即可;或答第一步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3)题文要求回答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方面: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反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或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文化大革命。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1)此题以《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图片为材料,考查的是学生读图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此题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段内容为材料,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点。(3)此题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的一段内容为材料,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点。
26.【答案】(1)BCA
(2)教训: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等。
(3)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或者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观察图片A及提示可以确定该图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期的图片;观察图片B及提示可以确定该图为大跃进时期的图片;观察图片C及提示可以确定该图为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图片。(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我们应吸取的教训: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等;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3)通过以上探究,可知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因此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时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点评】此题为图片、材料相结合的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1)此题通过图片考查文革十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2)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3)文化大革命;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4)两弹一星(具体写也可以)。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社会性质大变化”是指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所以确立途径是:是通过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实现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通过所学我们知道,“经济建设太冒进”指的是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可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考虑,因此答案是: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3)十年内乱,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错误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966年——1976年;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文化大革命和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4)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时间段,这一时期指的是1956年——1976年,在这期间“自力更生求奋进”所取得科技成就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两弹一星。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所取得科学技术的成就。
28.【答案】(1)“四人帮”集团。因为他们认为周恩来去世,有利于他们夺权。
(2)人民群众同四人帮斗争。
(3)对周恩来的怀念对四人帮的痛恨。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四五运动,亦称天安门事件,是一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并波及到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群众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诗中的“鬼”,“豺狼”实质指王张江姚四人帮集团,四人帮的叫和笑是因为周总理逝世,他们认为夺权少了阻碍。(2)根据所学知识,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的含义是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和对四人帮的痛恨,要坚决同四人帮作斗争。(3)从整个诗中看,该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的悼念之情和对四人帮充满的刻骨仇恨,为最后粉碎四人帮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四五运动的认识。
29.【答案】(1)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逐年下降。
(2)林彪、江青。史实: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或二月革命);1976年4月,北京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或四五运动)。
(3)①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③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④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分析题干中“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两组数据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8年,数据都是逐渐减低,说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工农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动乱局面,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逐年下降。(2)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机毁人亡。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1976年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人民群众自发的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大批的城镇学生参加了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专家学者遭到严重迫害,所以本题答案为: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2)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3)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
30.【答案】(1)1966年至1976年。
(2)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4)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年文革是指1966年——1976年。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最终结束。(2)根据材料“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句话指出了文革的性质。(3)根据材料“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可知,文革造成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4)文革的教训很深刻,也很惨痛,我们可以从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去总结。
【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相关内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