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1933年,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发出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报道错误的是 ( )
A.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C.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上台
D.日本明治政府开始维新
2.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矛盾逐步激化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绥靖政策使法西斯侵略气焰高涨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B.都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C.都巩固了本国资本主义制度
D.都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4.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的阵痛期,只要我们坚韧地走过来,让新经济形成新的“S型曲线” 就会带动起中国经济新的动能。“新经济” 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5.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 )
A.新经济政策 B.德国法西斯专政
C.罗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
6.“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 )
①分区占领德国 ②偿付巨额赔款
③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 ④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B.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C.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8.下图反映的是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导致美国失业率达到最高点的原因是( )
A.世界大战的爆发 B.南北方的分裂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经济危机的打击
9.他在1933年就任总统的时候,正是美国处在空前经济恐慌之时,但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是指美国总统( )
A.林肯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尼克松
10.1931年凯恩斯说:“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限制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A.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产品价格
C.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D.发放蓝鹰标志,干预工业生产
11.下图四条折线反映了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反映苏联工业指数的应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面对经济困难导致的政治危机,列宁选择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选择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说明( )
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经济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产物 ③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两种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下列关于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国家走上殖民侵略的道路
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D.经济大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4.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A.大陆会议/单极格局 B.慕尼黑会议/全球化趋势
C.巴黎和会/多极化趋势 D.雅尔塔会议/一超多强趋势
15.美、日、英等九国代表在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是基于( )
A.美、日两国在欧洲矛盾尖锐
B.美、日两国在非洲矛盾尖锐
C.美、日两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D.美、日两国在美洲矛盾尖锐
16.列宁曾经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很好地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 )
A.美国和日本 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法国 D.美国和德国
17.改革是强国之路,下列事件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罗斯福新政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戊戌变法 ④洋务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③ D.②③④
1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活动,确定了四个探究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拿破仑与《民法典》 B.罗斯福与巴黎和会
C.列宁与十月革命 D.希特勒与法西斯
19.一战后国际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此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
二、综合题
2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美国是侵略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美国参与的侵华战争一例。
(2)一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美国倡议召开了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签订了什么条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期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促使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意义。
(4)二战后,美国力图“领导世界”。在欧洲,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实行了什么政策?在亚洲,美国遏制新中国,侵略朝鲜,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21.当今世界经济危机是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从而扩散到全世界,美国由此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请根据下列问题,完成对美国历史的探究任务。
(1)美国是如何应对上个世纪二三时年代那场大危机的?
(2)在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都有新发明。请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点亮世界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各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3)美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协同作战,成功发动了哪次战役?
(4)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美国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22.读图,回答问题。
(1)两图所反映的史实相距多少年?前后“三大巨头”相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两图所反映史实的相同特点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有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处于恐惧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中“8年前的恐惧”指的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4.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二 2008年11月4日,在严重金融危机背景下,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执政百日,奥巴马对内大力推行各项“新政”,包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
材料三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其它国家蔓延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月下滑,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罗斯福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演说?此事件有哪些特点?
(2)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罗斯福采取“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你认为奥巴马与罗斯福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4)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应对措施。根据所学,请给我国政府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原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
材料二: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规定:
①尊重中国主权之独立……
②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护一有力巩固政府。
③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会议通过的?
(2)材料二指什么条约?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3)材料二中第③款内容中所谓“机会均等”原则指的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4)思考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 两次会后形成的战后新秩序?如何评价?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材料一中《凡尔赛和约》出自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惩罚哪个国家?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哪个条约造成的?华盛顿会议受益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3)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什么体系?
27.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等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阅读下列表格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同1929年相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贸、工业产量、失业人数情况表
项目 美国 德国 世界
外贸缩减 46.2% 40.6% 37.2%
工业产量下降 70% 69.1%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0万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统计表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无 2 1 1 1
载重汽车 11 6 4 2 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中出现外贸缩减、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这场危机的特点。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罗斯福开创了什么新模式?他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的实质是什么?为调整工业,政府颁布了什么法令?
(3)从材料三表格中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变化,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得益于什么经济计划的推行?该经济任务的完成使苏联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与此同时,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什么模式的形成?
(4)请你谈谈上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21年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国家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
(2)材料一中要恢复自由贸易,材料二却对企业严加管制。它们各自有没有改变原先的社会制度?上述措施有没有取得成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塔得地区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方法。”
材料二: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地、坚持不懈的试验。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说说列宁和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2)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是他们采取的什么政策?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3)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带来了什么共同的效果?
(4)上述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四、列举题
30.列举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33年,A,B,C三项都符合三国的国情,D项错误,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861年。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1933年苏美德日国家情况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故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1)都有国家干预经济和宏观调控,都依靠资本和市场。(2)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 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3)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新经济概述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933年,为了使美国渡过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是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的成功实践,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
6.【答案】A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①分区占领德国,这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不是凡尔赛会议的内容。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权益,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合理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利益被出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知识点。
8.【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观察表格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信息,发现1929-1933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失业率最高,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并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了银行倒闭,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 任总统,为新政才华的施展提供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美国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新政了。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题文中“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昵?当然不是。”的意思是让人人都有事做,都可以就业。当时,美国政府拨款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ABD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文材料。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苏联在斯大林上台之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是直线上升的。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践说明列宁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这说明题文中①②③④的分析都是正确的,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启示。
13.【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起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所以ABC正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D说法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14.【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有关,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5.【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因此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只是暂时缓和了美、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所以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认识。
17.【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新政措施,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戊戌变法是失败的,洋务运动不是改革,可以排除③④,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18.【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召开,操纵会议的是英国的劳合·乔治,法国的克里孟梭和美国的威尔逊,罗斯福1933年上台,所以B搭配错误,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的有关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是二战后;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确立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包括西方;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错误,因为美国也取得了外交的胜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所以C理解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
20.【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3)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或,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
(4)冷战政策;抗美援朝。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19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充当了帮凶的角色;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是侵华国家之一。(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利益,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的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力图“领导世界”。在欧洲,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实行了冷战政策。在亚洲,美国遏制新中国,侵略朝鲜,中国政府采取了抗美援朝举措。
【点评】(1)本题考查美国侵华的相关史实,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3)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背景和影响,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4)本题考查冷战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21.【答案】(1)罗斯福实行新政。
(2)灯泡; 汽车或飞机; 计算机网络技术。
(3)诺曼底登陆。
(4)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要认清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点亮世界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各是灯泡;汽车或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连接介质可以是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3)美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协同作战,成功发动了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4)通过上述探究,我认为美国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要认清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26年;图一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也可);图二背景: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特点:强权政治;大国操纵。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要求答出两图反映的史实相距多少年,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召开时间为1919年,雅尔塔会议时间为1945年,相距26年,故答案为26年。第二小问要求答出前后“三大巨头”相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答案为:图一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也可);图二背景: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大意相符即可)。(2)要求答出两图所反映史实的相同特点,此题考查求同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三巨头:美英法三国,是此会的操纵国,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为美英苏三国首脑,协调行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定了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因此两图史实都反映了大国操纵,强权政治,故答案为强权政治;大国操纵(评分说明,答出一点即可)
【分析】此题为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求同思维。(1)此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点。(2)此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点。
23.【答案】恐惧: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材料中“8年前的恐惧”指的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人,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采取的中心措施是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2)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4)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对)。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此处指的是爆发于美国纽约的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有影响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实施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中的出现的问题,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经营规章,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内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由材料中的奥巴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可以得出奥巴马也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4)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则材料主要讲的是美国两位总统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的有关知识。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两位总统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都能够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也要注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准确识记。(2)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3)主要考查学生对奥巴马与罗斯福采取的措施的准确理解与认识。(4)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5.【答案】(1)《凡尔赛和约》;领土 ;巴黎和会。
(2)《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
(3)“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确定德波边界……”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此处指的是召开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可以知道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有关德国领土的问题。(2)依据材料中“①尊重中国主权之独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指的是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规定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第③款内容中所谓“机会均等”原则指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通知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他们共同构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2)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的相关史实。(3)主要考查学生对《九国公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4)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26.【答案】(1)巴黎和会;德国。
(2)华盛顿会议;美国。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凡尔赛和约》出自巴黎和会。这次会议是惩罚德国。(2)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一局面是是《九国公约》造成的,华盛顿会议受益最大的是美国。(3)通过两次国际会议 ,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的相关知识。(3)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
27.【答案】(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破坏性特别大;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走上法西斯道路。
(2)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政策性(或局部)调整(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推行;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材料一表格中出现外贸缩减、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这场危机的特点是;破坏性特别大;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的措施是: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走上法西斯道路。(2)材料二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罗斯福开创的新模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他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政策性(或局部)调整;为调整工业,政府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3)材料三表格中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变化,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得益于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推行;该经济任务的完成使苏联取得的成就是: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与此同时,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4)上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是: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制定适合人民利益的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材料一反映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
(2)没有。有。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使美国安然渡过了这场经济危机。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材料一反映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2)它们各自没有改变原先的社会制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罗斯福新郑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的美国加强对企业的干预的政策的,使美国安然渡过了这场经济危机。开创了构架干预经济的先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1)面临严重的危机(或经济严重危机和社会危机)。
(2)列宁:新经济政策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罗斯福:新政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
(4)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塔得地区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口号。”和材料二的面对“大萧条”现状,可知列宁和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第(2)问,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工业进行调整。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第(3)问,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33年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度过经济危机,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所以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带来的共同的效果是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第(4)问,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苏美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启示是: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列宁和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2)本题主要考查列宁和罗斯福的政策及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带来的后果。(4)本题主要考查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30.【答案】①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②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夕,德国日本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统治,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1 / 1川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1933年,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发出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报道错误的是 ( )
A.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C.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上台
D.日本明治政府开始维新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33年,A,B,C三项都符合三国的国情,D项错误,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861年。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1933年苏美德日国家情况的认识。
2.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矛盾逐步激化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绥靖政策使法西斯侵略气焰高涨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故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史实。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B.都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C.都巩固了本国资本主义制度
D.都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答案】B
【知识点】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1)都有国家干预经济和宏观调控,都依靠资本和市场。(2)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 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3)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的阵痛期,只要我们坚韧地走过来,让新经济形成新的“S型曲线” 就会带动起中国经济新的动能。“新经济” 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答案】B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新经济概述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 )
A.新经济政策 B.德国法西斯专政
C.罗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
【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933年,为了使美国渡过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是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的成功实践,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
6.“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 )
①分区占领德国 ②偿付巨额赔款
③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 ④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①分区占领德国,这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不是凡尔赛会议的内容。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B.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C.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权益,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合理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利益被出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知识点。
8.下图反映的是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导致美国失业率达到最高点的原因是( )
A.世界大战的爆发 B.南北方的分裂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经济危机的打击
【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观察表格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信息,发现1929-1933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失业率最高,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并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了银行倒闭,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认识。
9.他在1933年就任总统的时候,正是美国处在空前经济恐慌之时,但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是指美国总统( )
A.林肯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尼克松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 任总统,为新政才华的施展提供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美国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新政了。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931年凯恩斯说:“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限制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A.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产品价格
C.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D.发放蓝鹰标志,干预工业生产
【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题文中“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昵?当然不是。”的意思是让人人都有事做,都可以就业。当时,美国政府拨款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ABD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文材料。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11.下图四条折线反映了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反映苏联工业指数的应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苏联在斯大林上台之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是直线上升的。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面对经济困难导致的政治危机,列宁选择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选择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说明( )
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经济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产物 ③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两种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践说明列宁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这说明题文中①②③④的分析都是正确的,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启示。
13.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下列关于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国家走上殖民侵略的道路
B.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D.经济大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起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所以ABC正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D说法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14.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A.大陆会议/单极格局 B.慕尼黑会议/全球化趋势
C.巴黎和会/多极化趋势 D.雅尔塔会议/一超多强趋势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有关,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5.美、日、英等九国代表在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是基于( )
A.美、日两国在欧洲矛盾尖锐
B.美、日两国在非洲矛盾尖锐
C.美、日两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D.美、日两国在美洲矛盾尖锐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因此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6.列宁曾经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很好地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 )
A.美国和日本 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法国 D.美国和德国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只是暂时缓和了美、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所以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认识。
17.改革是强国之路,下列事件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罗斯福新政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戊戌变法 ④洋务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③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新政措施,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戊戌变法是失败的,洋务运动不是改革,可以排除③④,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1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活动,确定了四个探究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拿破仑与《民法典》 B.罗斯福与巴黎和会
C.列宁与十月革命 D.希特勒与法西斯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召开,操纵会议的是英国的劳合·乔治,法国的克里孟梭和美国的威尔逊,罗斯福1933年上台,所以B搭配错误,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的有关知识。
19.一战后国际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此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
【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是二战后;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确立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包括西方;只有英法在外交中取得了胜利错误,因为美国也取得了外交的胜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还不能完全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所以C理解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
2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美国是侵略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美国参与的侵华战争一例。
(2)一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美国倡议召开了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签订了什么条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期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促使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意义。
(4)二战后,美国力图“领导世界”。在欧洲,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实行了什么政策?在亚洲,美国遏制新中国,侵略朝鲜,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3)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或,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
(4)冷战政策;抗美援朝。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19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充当了帮凶的角色;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是侵华国家之一。(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为重新调整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利益,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的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力图“领导世界”。在欧洲,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实行了冷战政策。在亚洲,美国遏制新中国,侵略朝鲜,中国政府采取了抗美援朝举措。
【点评】(1)本题考查美国侵华的相关史实,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3)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背景和影响,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4)本题考查冷战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21.当今世界经济危机是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从而扩散到全世界,美国由此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请根据下列问题,完成对美国历史的探究任务。
(1)美国是如何应对上个世纪二三时年代那场大危机的?
(2)在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都有新发明。请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点亮世界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各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3)美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协同作战,成功发动了哪次战役?
(4)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美国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1)罗斯福实行新政。
(2)灯泡; 汽车或飞机; 计算机网络技术。
(3)诺曼底登陆。
(4)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要认清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点亮世界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各是灯泡;汽车或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连接介质可以是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3)美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协同作战,成功发动了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4)通过上述探究,我认为美国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要认清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读图,回答问题。
(1)两图所反映的史实相距多少年?前后“三大巨头”相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两图所反映史实的相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1)26年;图一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也可);图二背景: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特点:强权政治;大国操纵。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要求答出两图反映的史实相距多少年,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召开时间为1919年,雅尔塔会议时间为1945年,相距26年,故答案为26年。第二小问要求答出前后“三大巨头”相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答案为:图一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也可);图二背景: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大意相符即可)。(2)要求答出两图所反映史实的相同特点,此题考查求同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三巨头:美英法三国,是此会的操纵国,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为美英苏三国首脑,协调行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定了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因此两图史实都反映了大国操纵,强权政治,故答案为强权政治;大国操纵(评分说明,答出一点即可)
【分析】此题为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求同思维。(1)此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点。(2)此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点。
三、材料分析题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有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处于恐惧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中“8年前的恐惧”指的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答案】恐惧: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材料中“8年前的恐惧”指的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人,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采取的中心措施是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二 2008年11月4日,在严重金融危机背景下,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执政百日,奥巴马对内大力推行各项“新政”,包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
材料三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其它国家蔓延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月下滑,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罗斯福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演说?此事件有哪些特点?
(2)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罗斯福采取“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你认为奥巴马与罗斯福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4)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应对措施。根据所学,请给我国政府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2)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4)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对)。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此处指的是爆发于美国纽约的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有影响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实施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中的出现的问题,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经营规章,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内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由材料中的奥巴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可以得出奥巴马也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4)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则材料主要讲的是美国两位总统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的有关知识。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两位总统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都能够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也要注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准确识记。(2)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3)主要考查学生对奥巴马与罗斯福采取的措施的准确理解与认识。(4)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原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
材料二: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规定:
①尊重中国主权之独立……
②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护一有力巩固政府。
③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会议通过的?
(2)材料二指什么条约?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3)材料二中第③款内容中所谓“机会均等”原则指的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4)思考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 两次会后形成的战后新秩序?如何评价?
【答案】(1)《凡尔赛和约》;领土 ;巴黎和会。
(2)《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
(3)“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确定德波边界……”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此处指的是召开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可以知道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有关德国领土的问题。(2)依据材料中“①尊重中国主权之独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指的是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规定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第③款内容中所谓“机会均等”原则指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通知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他们共同构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2)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的相关史实。(3)主要考查学生对《九国公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4)主要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材料一中《凡尔赛和约》出自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惩罚哪个国家?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哪个条约造成的?华盛顿会议受益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3)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什么体系?
【答案】(1)巴黎和会;德国。
(2)华盛顿会议;美国。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凡尔赛和约》出自巴黎和会。这次会议是惩罚德国。(2)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一局面是是《九国公约》造成的,华盛顿会议受益最大的是美国。(3)通过两次国际会议 ,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的相关知识。(3)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
27.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等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阅读下列表格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同1929年相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贸、工业产量、失业人数情况表
项目 美国 德国 世界
外贸缩减 46.2% 40.6% 37.2%
工业产量下降 70% 69.1%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0万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统计表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无 2 1 1 1
载重汽车 11 6 4 2 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中出现外贸缩减、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这场危机的特点。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罗斯福开创了什么新模式?他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的实质是什么?为调整工业,政府颁布了什么法令?
(3)从材料三表格中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变化,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得益于什么经济计划的推行?该经济任务的完成使苏联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与此同时,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什么模式的形成?
(4)请你谈谈上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破坏性特别大;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走上法西斯道路。
(2)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政策性(或局部)调整(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推行;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材料一表格中出现外贸缩减、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这场危机的特点是;破坏性特别大;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的措施是: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走上法西斯道路。(2)材料二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罗斯福开创的新模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他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政策性(或局部)调整;为调整工业,政府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3)材料三表格中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变化,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得益于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推行;该经济任务的完成使苏联取得的成就是: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与此同时,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4)上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是: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制定适合人民利益的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21年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国家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
(2)材料一中要恢复自由贸易,材料二却对企业严加管制。它们各自有没有改变原先的社会制度?上述措施有没有取得成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答案】(1)材料一反映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
(2)没有。有。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使美国安然渡过了这场经济危机。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材料一反映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2)它们各自没有改变原先的社会制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罗斯福新郑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的美国加强对企业的干预的政策的,使美国安然渡过了这场经济危机。开创了构架干预经济的先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塔得地区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方法。”
材料二: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地、坚持不懈的试验。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说说列宁和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2)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是他们采取的什么政策?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3)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带来了什么共同的效果?
(4)上述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1)面临严重的危机(或经济严重危机和社会危机)。
(2)列宁:新经济政策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罗斯福:新政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
(4)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塔得地区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口号。”和材料二的面对“大萧条”现状,可知列宁和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第(2)问,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工业进行调整。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第(3)问,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33年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度过经济危机,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所以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带来的共同的效果是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第(4)问,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统治。苏美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启示是: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列宁和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2)本题主要考查列宁和罗斯福的政策及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带来的后果。(4)本题主要考查苏美经济政策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四、列举题
30.列举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
【答案】①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②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夕,德国日本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统治,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