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6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为我国新时期改革的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是C,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四大的相关知识。
2.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周恩来 D.胡锦涛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改革开放”,做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并且邓小平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相关知识。
3.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理论创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做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四大上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以答案是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
4.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 )
A.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四大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是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重大会议内容的准确识记。
5.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些观点的提出在( )
A.1982年的十二大 B.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
C.十四大上提出的 D.十五大上提出的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上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故答案是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准确识记。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这段歌词歌颂了哪三代领导人的功绩( )
A.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B.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
C.孙中山、刘少奇、江泽民 D.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可判断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故答案是A。
【点评】本题是材料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7.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B.坚持走革命的道路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都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两者都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8.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
9.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20世纪)①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②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③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④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一下对该网络段子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语段 解读
a ① 抗战时期,延安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
b ②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c ③ 1953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 ④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1957年超额完成,排除C;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但不是因为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排除D。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点。
11.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信息可知学习的课题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1984年我国开始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分别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分配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2.“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指的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C.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特色”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的含义。
1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2年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举行。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
15.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下列有关小平同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B.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中共十四大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D.他的南方谈话(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称谓,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C
【DP 】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有关知识。
16.1982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是 (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B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邓小平在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17.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沙钢集团、春兰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策上直接为这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知识。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题文“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关键信息。所以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是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题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综合题
19.65年的峥嵘岁月,65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到l956年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材料三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四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
(2)据材料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项内容
(3)材料三中的民歌创作于l958年开展的哪一次运动中 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哪一次运动
(4)材料四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有哪些
【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 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加强;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一五”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就。“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党中央在农村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严重失误。材料三“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就是大跃进运动的民歌。(4)材料四中的“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粮食产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发生了显著的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很快。在城市实行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对外实行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发生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加强;中国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3)本题主要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失误事件。(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影响的准确识记。
2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
特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
材料二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为什么属于农民?这一发明的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请举出一个属于广东省的经济特区,并结合材料简述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3)材料二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因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创。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特区:深圳、珠海、汕头。作用: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改革,带动沿海及内地的发展等。或者是经济特区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了对外影响。
(3)(从改革开放的结果来说)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或者是(从成就取得的原因来说)我们选择改革开放,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这一发明权是属于农民的,因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创。这一发明的内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产生的影响有: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或者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2)1980年,我国总共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位于广东省的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特区产生的影响有: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改革,带动沿海及内地的发展等。或者是经济特区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了对外影响。(3)材料三的表格数据说明了以下两点:(从改革开放的结果来说)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成就取得的原因来说)我们选择改革开放,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相关内容。(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21.2009年4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六十年难忘中国之声”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启动。此次全球搜寻大行动意在通过搜集那些标志着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的声音,作为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变化的见证。请认真倾听“中国之声”,回答问题。
(1)上述四代领导人的声音分别见证了新中国的哪些盛事或能力?
(2)请你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集一首有关歌颂共和国的歌曲,请写出歌曲名称。
(3)你认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这一活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1)毛泽东: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邓小平:改革开放(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伟大的转折);江泽民:香港回归(或祖国统一、祖国的强大);胡锦涛:应对金融危机。
(2)《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北京欢迎你》等等。
(3)为共和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了解共和国的沧桑巨变;记录共和国的辉煌;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题文要求四代领导人的声音分别见证了新中国的哪些盛事或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已在香港庄严升起……”、“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可知该组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开国大典;邓小平:改革开放;江泽民:香港回归;胡锦涛:应对金融危机。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毛泽东: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邓小平:改革开放(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伟大的转折);江泽民:香港回归(或祖国统一、祖国的强大);胡锦涛:应对金融危机。(2)题文要求回答收集并写出歌颂共和国的歌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颂共和国建设的歌曲有《春天的故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祖国》等。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北京欢迎你》等等。(3)题文要求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这一活动的现实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材料是2009年4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六十年难忘中国之声”活动,意义是通过举办该活动让人们了解共和国60年的沧桑巨变,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人们爱国之情等。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为共和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了解共和国的沧桑巨变;记录共和国的辉煌;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分析】(1)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相关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能力和运用能力。(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22.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次改革的历史航标。每一次的改革都使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秘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1)材料一所指的1978年召开了哪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2)材料二中歌颂的“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3)阅读材料三,为了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了什么国际组织?是在哪一年的哪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邓小平;建经济特区。
(3)世界贸易组织或WTO;2001年多哈会议。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做出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根据歌曲《春天的故事》提示的时间“一九七九年春天”、地点“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作用“神秘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可以判定歌曲中歌颂的老人为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建立经济特区。(3)为了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基本史实的识记,难度不大。
23.王亮同学是一位歌迷,下面是他搜集到的歌曲的部分歌词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老人”?
(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材料二中的“老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哪一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4)“老人”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国家统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恢复了哪两个地方的行使主权?
(5)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答案】(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5)一个中国的原则。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稳步持续增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邓小平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进入新时代。(2)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3)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4)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我国分别是从英国、葡萄牙的手中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5)根据所学知识,江泽民在1995年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点评】(1)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相关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事迹。(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五大的认识。(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认识。(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有关知识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材料二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
材料三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国有企业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2)材料二中“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体现在哪些尝试中?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讲话的历史背景。
(4)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答案】(1)经营权改革、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2)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和姓“社”问题的困扰。
(4)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据材料信息“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可知此处为经营权改革;据材料信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知此处为所有制改革;据材料信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可知此处为分配制度改革。(2)“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体现在:对外开放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3)根据材料提示事件从课本中找出相应背景即可。材料三呈现的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经济体制的认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打破了人们固守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解放了思想,说这番话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和姓“社”问题的困扰。(4)要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主要活动和主要事迹概括即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一句话概括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2)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4)本题考查对邓小平的评价。
25.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及今,法无不改,热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龚自珍
材料二: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邓小平
请回答:
(1)请列举中国古今改革失败和成功事例各一例,请列举国外改革失败和成功事例各一例。
(2)你认为改革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3)不同的对外政策导致不同的结果,请列举中国历史上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请列举外国历史上保守亡国和闭关挨打的事例各一例。
(4)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人家,你认为学习人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5)改革开放的道理十分明显,但我国真正的改革开放从哪年开始的?
【答案】(1)成功:略。失败:戊戌变法。成功:略。失败:赫鲁晓夫改革或戈尔巴乔夫改革或匈牙利改革。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要适合国情;或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或改革派要有实力。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开放的对外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保守亡国:拜占庭帝国。闭关挨打:(近代)日本。
(4)不能照搬;或不能死板硬套;或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5)1978年。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围绕改革结果挑选改革即可。中国历史上改革成功的有: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失败的有戊戌变法;世界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有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失败的有赫鲁晓夫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注意国家及结果即可。(2)分析比较上述改革,成功的改革往往都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一个有决策的领导集团,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措施,顺应民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本题答案可以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要适合国情;或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或改革派要有实力。(3)近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被列强打开大门,被迫开放;现代中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世界史上,古代的拜占庭帝国因为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导致灭亡,是我们看到: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遭到了列强的侵略,被迫开放。(4)在对外交往中,首先,对于西方文化应该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而不应兼收并蓄。其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亦应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而不应机械照搬。最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应以创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为目的,而不是搞文化的多元化。(5)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开始起步。所以本题答案为:1978年。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面的相关内容。(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5)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饭的相关内容。
26.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清史稿》
材料三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材料四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罗斯特里尔《毛泽东全传》
材料五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召唤着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张德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014年3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魏源“制驭外夷”的主张是什么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二说明其结果。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结合材料四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开始标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发展海军,巩固海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海军(或开展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强盛道路。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第一小问,材料中“当缮舟舰,练水师、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此处指的是魏源在自己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发展海军,巩固海防的主张;第二小问,材料中“甲午一役,威海”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其中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强盛道路,(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的探索活动先后有1898年的百日维新,最终因为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而失败,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毛泽东……借来……是共产主义……使……中国起死回生”指的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们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中共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内战,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中,我军损失严重,毛泽东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共经历过失败,经历过成功,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3)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准确理解与认识。(4)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准确认识。
27.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压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阅读图1,说一说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这次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我们为什么把图3中的会议作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依据题干中“1956年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报喜”可以得出其是三大改造过程中通过赎买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解题时围绕“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准确认识。(2)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准确认识。(3)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确认识。
28.主观题。
(1)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2)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对外开放中具有影响的四项成就。
【答案】(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建立对外开放城市。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本题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所指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阶段;1949年——1956是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就是过渡时期,我国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即三年的恢复经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等等;(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改革即对内改革改革,农村方面的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城市改革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放是指对外开放,如: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
1 / 1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6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为我国新时期改革的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2.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周恩来 D.胡锦涛
3.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理论创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 )
A.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四大
5.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些观点的提出在( )
A.1982年的十二大 B.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
C.十四大上提出的 D.十五大上提出的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这段歌词歌颂了哪三代领导人的功绩( )
A.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B.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
C.孙中山、刘少奇、江泽民 D.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7.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B.坚持走革命的道路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8.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20世纪)①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②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③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④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一下对该网络段子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语段 解读
a ① 抗战时期,延安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
b ②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c ③ 1953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 ④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A.a B.b C.c D.d
10.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1.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12.“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指的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C.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4.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5.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下列有关小平同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B.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中共十四大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D.他的南方谈话(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16.1982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是 (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7.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沙钢集团、春兰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策上直接为这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综合题
19.65年的峥嵘岁月,65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到l956年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材料三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四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
(2)据材料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项内容
(3)材料三中的民歌创作于l958年开展的哪一次运动中 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哪一次运动
(4)材料四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有哪些
2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
特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
材料二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为什么属于农民?这一发明的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请举出一个属于广东省的经济特区,并结合材料简述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3)材料二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1.2009年4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六十年难忘中国之声”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启动。此次全球搜寻大行动意在通过搜集那些标志着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的声音,作为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变化的见证。请认真倾听“中国之声”,回答问题。
(1)上述四代领导人的声音分别见证了新中国的哪些盛事或能力?
(2)请你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集一首有关歌颂共和国的歌曲,请写出歌曲名称。
(3)你认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这一活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2.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次改革的历史航标。每一次的改革都使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秘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1)材料一所指的1978年召开了哪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2)材料二中歌颂的“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3)阅读材料三,为了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了什么国际组织?是在哪一年的哪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
23.王亮同学是一位歌迷,下面是他搜集到的歌曲的部分歌词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老人”?
(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材料二中的“老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哪一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4)“老人”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国家统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恢复了哪两个地方的行使主权?
(5)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材料二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
材料三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国有企业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2)材料二中“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体现在哪些尝试中?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讲话的历史背景。
(4)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25.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及今,法无不改,热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龚自珍
材料二: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邓小平
请回答:
(1)请列举中国古今改革失败和成功事例各一例,请列举国外改革失败和成功事例各一例。
(2)你认为改革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3)不同的对外政策导致不同的结果,请列举中国历史上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请列举外国历史上保守亡国和闭关挨打的事例各一例。
(4)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人家,你认为学习人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5)改革开放的道理十分明显,但我国真正的改革开放从哪年开始的?
26.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清史稿》
材料三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材料四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罗斯特里尔《毛泽东全传》
材料五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召唤着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张德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014年3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魏源“制驭外夷”的主张是什么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二说明其结果。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结合材料四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开始标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7.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压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阅读图1,说一说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这次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我们为什么把图3中的会议作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8.主观题。
(1)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2)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对外开放中具有影响的四项成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是C,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四大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改革开放”,做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并且邓小平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相关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做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四大上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以答案是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是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重大会议内容的准确识记。
5.【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上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故答案是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准确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可判断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故答案是A。
【点评】本题是材料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都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两者都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8.【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
9.【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1957年超额完成,排除C;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但不是因为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排除D。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信息可知学习的课题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1984年我国开始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分别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分配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2.【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特色”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的含义。
13.【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2年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举行。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称谓,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C
【DP 】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有关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邓小平在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题文“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关键信息。所以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是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题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9.【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 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加强;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一五”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就。“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党中央在农村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严重失误。材料三“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就是大跃进运动的民歌。(4)材料四中的“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粮食产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发生了显著的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很快。在城市实行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对外实行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发生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加强;中国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3)本题主要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失误事件。(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影响的准确识记。
20.【答案】(1)因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创。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特区:深圳、珠海、汕头。作用: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改革,带动沿海及内地的发展等。或者是经济特区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了对外影响。
(3)(从改革开放的结果来说)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或者是(从成就取得的原因来说)我们选择改革开放,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这一发明权是属于农民的,因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创。这一发明的内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产生的影响有: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或者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2)1980年,我国总共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位于广东省的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特区产生的影响有: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改革,带动沿海及内地的发展等。或者是经济特区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了对外影响。(3)材料三的表格数据说明了以下两点:(从改革开放的结果来说)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成就取得的原因来说)我们选择改革开放,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相关内容。(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21.【答案】(1)毛泽东: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邓小平:改革开放(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伟大的转折);江泽民:香港回归(或祖国统一、祖国的强大);胡锦涛:应对金融危机。
(2)《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北京欢迎你》等等。
(3)为共和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了解共和国的沧桑巨变;记录共和国的辉煌;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题文要求四代领导人的声音分别见证了新中国的哪些盛事或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已在香港庄严升起……”、“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可知该组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开国大典;邓小平:改革开放;江泽民:香港回归;胡锦涛:应对金融危机。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毛泽东: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邓小平:改革开放(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伟大的转折);江泽民:香港回归(或祖国统一、祖国的强大);胡锦涛:应对金融危机。(2)题文要求回答收集并写出歌颂共和国的歌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颂共和国建设的歌曲有《春天的故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祖国》等。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北京欢迎你》等等。(3)题文要求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这一活动的现实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材料是2009年4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六十年难忘中国之声”活动,意义是通过举办该活动让人们了解共和国60年的沧桑巨变,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人们爱国之情等。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为共和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了解共和国的沧桑巨变;记录共和国的辉煌;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分析】(1)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相关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能力和运用能力。(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22.【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邓小平;建经济特区。
(3)世界贸易组织或WTO;2001年多哈会议。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做出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根据歌曲《春天的故事》提示的时间“一九七九年春天”、地点“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作用“神秘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可以判定歌曲中歌颂的老人为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建立经济特区。(3)为了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基本史实的识记,难度不大。
23.【答案】(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5)一个中国的原则。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稳步持续增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邓小平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进入新时代。(2)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3)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4)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我国分别是从英国、葡萄牙的手中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5)根据所学知识,江泽民在1995年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点评】(1)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相关知识点。(2)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事迹。(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五大的认识。(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认识。(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有关知识的认识。
24.【答案】(1)经营权改革、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2)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和姓“社”问题的困扰。
(4)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据材料信息“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可知此处为经营权改革;据材料信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知此处为所有制改革;据材料信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可知此处为分配制度改革。(2)“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体现在:对外开放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3)根据材料提示事件从课本中找出相应背景即可。材料三呈现的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经济体制的认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打破了人们固守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解放了思想,说这番话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和姓“社”问题的困扰。(4)要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主要活动和主要事迹概括即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一句话概括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2)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4)本题考查对邓小平的评价。
25.【答案】(1)成功:略。失败:戊戌变法。成功:略。失败:赫鲁晓夫改革或戈尔巴乔夫改革或匈牙利改革。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要适合国情;或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或改革派要有实力。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开放的对外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保守亡国:拜占庭帝国。闭关挨打:(近代)日本。
(4)不能照搬;或不能死板硬套;或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5)1978年。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围绕改革结果挑选改革即可。中国历史上改革成功的有: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失败的有戊戌变法;世界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有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失败的有赫鲁晓夫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注意国家及结果即可。(2)分析比较上述改革,成功的改革往往都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一个有决策的领导集团,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措施,顺应民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本题答案可以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要适合国情;或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或改革派要有实力。(3)近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被列强打开大门,被迫开放;现代中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世界史上,古代的拜占庭帝国因为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导致灭亡,是我们看到: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遭到了列强的侵略,被迫开放。(4)在对外交往中,首先,对于西方文化应该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而不应兼收并蓄。其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亦应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而不应机械照搬。最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应以创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为目的,而不是搞文化的多元化。(5)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开始起步。所以本题答案为:1978年。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面的相关内容。(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5)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饭的相关内容。
26.【答案】(1)发展海军,巩固海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海军(或开展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强盛道路。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第一小问,材料中“当缮舟舰,练水师、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此处指的是魏源在自己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发展海军,巩固海防的主张;第二小问,材料中“甲午一役,威海”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其中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强盛道路,(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的探索活动先后有1898年的百日维新,最终因为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而失败,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毛泽东……借来……是共产主义……使……中国起死回生”指的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们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中共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内战,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中,我军损失严重,毛泽东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共经历过失败,经历过成功,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3)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准确理解与认识。(4)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准确认识。
27.【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1)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依据题干中“1956年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报喜”可以得出其是三大改造过程中通过赎买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解题时围绕“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准确认识。(2)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准确认识。(3)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确认识。
28.【答案】(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建立对外开放城市。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本题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所指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阶段;1949年——1956是过渡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就是过渡时期,我国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即三年的恢复经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等等;(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改革即对内改革改革,农村方面的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城市改革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放是指对外开放,如: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