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七年级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2.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3.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4.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5.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陶文 C.玉石文 D.金文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弱 D.天子依附于诸侯
7.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 ( )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兵家学派
9.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0.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
①陈胜②吴广 ③项羽④刘邦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汉初统治者认识到要“先富民,再强国”,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
A.力倡节俭 B.分封诸侯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12.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施“推恩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兴办太学 D.确立察举制
13.东汉中后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又有十常侍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的黑暗腐败情形。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
A.官僚机构臃肿 B.豪强地主横行
C.王莽夺权改制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西汉时期,一名普通的郎官满怀坚定信念,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历经13年完成了“凿空”的壮举。这位郎官是 ( )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15.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6.《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17.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18.东晋司马睿举行皇帝即位大典时,邀请大臣王导共坐御床(皇帝专用座位),这反映了 ( )
A.王导能力很强 B.东晋王朝依靠贵族支持
C.分封制实施 D.东晋贵族追求奢华
1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20.“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二、辨析改错(12分)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对错误的史实加以改正。
(1)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统一制造圆形方孔半两钱,并实行盐铁官营。( )
改正:
(2)东汉后期出现诸侯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
改正:
(3)孝文帝改革后,增强了前秦的实力。 ( )
改正:
(4)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古人遵循“道”的原则从事农业生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它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得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编自七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的“它”指什么农业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四川修建了哪一著名水利工程?这一工程取得了什么效果?(4分)
材料二:北朝农书:“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摘自七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
(2)材料二出自北朝时期哪本著作?在原始社会,中国的原始农耕居民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作物体现了“顺天时”?(4分)
材料三: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恢复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措施,使西汉前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4分)
材料四:《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光武帝时期哪些举措,促成光武中兴局面形成?(3分)
23.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黄帝赞》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轩辕黄帝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地位,举出他有哪些发明创造(相传中) (4分)
材料二:李白《古风》诗中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继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秦王是哪位君主(姓名) 简述秦王为统一全国做了哪些准备?指出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其子弟为诸候,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内容,简述“推恩令”实行后的影响。(4分)
材料四:诸葛亮像与《蜀相》诗
请回答: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蜀相诸葛亮受到后人敬仰的理由。(3分)
活动与探究(18分)
24.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1)材料一中的‘商君”实行变法受到谁的支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5分)
材料二:末专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晨: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关土£之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日:“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6分)
(4)综合以上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 A 2. D 3. C 4. A 5. A
6. C 7. C 8. B 9. B 10. C
11. C 12. A 13. D 14. A 15. C
16. B 17. A 18. B 19. B 20. A
21.(1)× 改正:半两钱改为五铢钱。
(2)× 改正:诸侯改为外戚。
(3)× 改正:前秦改为北魏。
(4)√。
22.(1)铁制农具。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齐民要术》。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
(3)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凋敝;
社会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
局面:文景之治。
(4)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3.(1)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殿、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
(2)秦王—赢政。
他为统一全国做的准备:他招募各国人才,委以作重任;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政策的内容: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其子弟为诸侯,由皇帝制定封号。“推恩令”政策的影响: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诸葛亮受到后人敬仰的理由:促进蜀国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4.(1)秦孝公;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北方战乱不休,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4)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