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等2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等2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1: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封市等2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
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
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材料二指出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
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
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
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磕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爸爸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是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成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简明介绍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自然切入萧胜与奶奶一起生活的话题。
B.“一道一道”接成的衣服、“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都从细微处展现当时的社会情况。
C.两瓶黄油擦了又擦,但动都没有动过的,可以看出奶奶勤俭节约、爱护晚辈的形象。
D.萧胜自小就与奶奶相依为命,三次写到萧胜流泪,都只是缘于对奶奶的深切思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多用细节描写奶奶这一形象,如给萧胜找出一些零碎料子接衣裤、抱病去食堂扌饭时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
B.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坝上的绮丽风光,景象开阔,色彩缤纷,烘托萧胜长跋涉后到达目的地时的心情。
C.作品对萧胜回忆的记叙,如流水账一般面面俱到,越往后的事件萧胜回忆得越详细,这符合人的心理规律。
D.作品以平静的笔调记叙了一段发生在特定年代关于“吃”的辛酸往事,平淡中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8.小说以怎样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9.小说为什么以“黄油烙饼”为标题?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过秦论·中篇》)
材料三: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离战国A而王天下B其道C不易D其政E不改F是其所以G取之H守之者无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两句中“与”含义相同。
B.材料二“后虽有淫骄之主”与“后虽欲复见我”(《苏武传》)两句中“虽”含义相同。
C.材料二中的“三王”指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与材料三中“三主”的含义不同。
D.材料三“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所以”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秦论》上、中、下三篇着重论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作者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诫统治者对人民实行宽松政策。
B.材料一运用多组对比,如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秦国自身盛衰的对比,说明九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均在于“仁义不施”。
C.材料二认为,秦王如果选择和商、周帝王一样的治国理政的道路,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患。
D.材料三认为,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只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如果进忠言自己则会惨遭杀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14.作者在三则材料中都分析了有关秦朝灭亡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
高观国
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总难禁。尽将幽恨,分付孤斟。
从今。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断梗无凭,岁华摇落又惊心。想莼汀、水云愁凝,闲蕙帐、猿鹤悲吟。信沉沉。故园归计,休更侵寻。
15.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三句用情景交融之笔,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一篇情景皆由此生发而成。
B.“悲残”二字承前而来,既写悲秋景之残败凋零,又抒写由此引起的悲怆之情。
C.“砧”指洗衣用的捣衣石,词人登临古台看到众人捣衣这一古时秋天常有景象。
D.“孤斟”即独自饮酒,上片末句写词人幽恨难禁,只好以独饮闷酒来排遣愁情。
16.上片“尽将幽恨,分付孤斟”的“幽恨”在下片有哪些方面的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与“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怀想和往事模糊不清的感受。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愤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提到低温烫伤,许多人一定感到陌生。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似乎只有高温才会引起烫伤,但实际上,即便是暖宝宝、热水袋等看似很温和的发热源,长时间使用也会造成烫伤。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5℃,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便可造成低温烫伤。烫伤的严重程度不仅和接触的温度有关,还和接触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烫伤的程度越深。持续接触70度的物品十五分钟,烫伤的程度甚至比你拿100度的东西烫一下更严重。
①为了避免不要发生低温烫伤,②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③温度不宜过高,④也不要整夜使用,⑤更不要长时间地贴近暖气片等取暖设备。⑥在使用热水袋取暖时,⑦水温不宜高过41°C左右,⑧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⑨或放于两层毯子中间,⑩致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使用者的皮肤。同时,当我们烫伤时应尽快到专业烧伤科就诊,当不能及时就医时,应最快速度自行“冷处理”,立即用冷水对创伤面进行淋洗,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进行冷敷,直至创面不感到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为止。如果局部有水疱形成或者表皮破溃,须及时就医,切忌乱用消毒药水,更不要乱抹酱油、牙膏,以免加重感染。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
C.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D.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①)。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______,______。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②)。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20.请在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请仿照画横线处的句子,另选例子写一个句子,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连贯。(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诞生于改革开放初启鹏程的春天里,现实百废初兴、百舸争流,未来充满未知、诸多困惑。也正因如此,穿越惑与不惑的边界,求索东方古国现代文明进步的答案,内蕴于我们的基因与使命。
每一次何去何从的困惑,都可能通向一场毅然决然的醒悟。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迎接、去探索。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南方周末》2024新年献词,其中的“惑与不惑”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35分)
(一)(19分)
1.(3分)D(“认识往往需要经过”有误。)
2.(3分)C(“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有误。)
3.(3分)B(B项在论述“修身”,意思是“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
4.(4分)①先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再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③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如“漆黑一团”“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夸夸其谈”。
③使用生动形象的俗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16分)
6.(3分)D(“三次写到萧胜流泪,都只是缘于对奶奶的深切思念”有误。)
7.(3分)C(“如流水账一般面面俱到”有误。)
8.(4分)①采用儿童视角,通过萧胜那一双童稚的眼睛展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具有儿童思维的特征。
②采用全知视角,客观灵活地展示萧胜的眼前世界和心理活动,表现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使故事发展更连贯,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奶奶没吃又带回去,由妈妈做成烙饼。
②更能表现奶奶节俭的特点,一直舍不得吃,把黄油攒下来。
③含蓄表现主题,表达作者对苦难环境中至真亲情的讴歌。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35分)
(一)(20分)
10.(3分)B D F
11.(3分)D
12.(3分)B(“说明九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均在于‘仁义不施’”有误)
13.(8分)(1)陈涉起义,宗庙毁灭(国家灭亡),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大意2分,“隳”“为”被动句各1分。)
(2)三位君主糊涂,一生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大意2分,“惑”“宜”各1分。)
14.(3分)①不实行仁义,为政残暴苛虐。
②没有正确的政策,分不清攻守方法的不同。
③无人辅佐,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9分)
15.(3分)C(“词人登临古台看到众人揭衣这一古时秋天常有景象”有误)
16.(6分)①功业无成之恨,词人年华渐老,勋业不就,失意愤懑,而欲无意勋业。
②羁旅飘零之恨,词人客中飘零无依无靠,见草木凋零更添身世飘零之悲苦。
③思念家乡之恨,词人勋业无望而欲归隐故乡,而故园消息渺茫。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6分)
17.(6分)(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2)一弦一柱思华年,只是当时已惘然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20分)
(一)(9分)
18.(3分)A(A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BD表示引用)
19.(6分)(1)语句①:修改为“为了避免发生低温烫伤”。
(2)语句⑦:修改为“水温不宜高过41℃”。
(3)语句⑩:修改为“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使用者的皮肤”。
(改对一处2分)
(二)(11分)
20.(4分)①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②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多个独立语句,对生活感受起到强调作用;
②更有力地表现不同的生活经历都能感动人心、值得歌唱。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示例: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对于母亲的感激与敬爱的情感,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
(句式一致1分,内容正确贴切2分)
四、(60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二: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而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古籍而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而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的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的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材料三: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糊涂,一生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