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2: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不相同。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摘编自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
材料二:
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提高十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六十四点七。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摘编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决定 产生
A.现代科学 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系列新兴工业
证明 带来
B.历史事实 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生产和技术的巨大进步
生产 依靠
C.等量劳动力与劳动时间 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产品 劳动的力量人才的力量
发挥 前提
D.劳动者在现代化生产中 更大作用 其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B.材料二第二段列举大量事实,主要是为了论证中国已经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科技进步的迅速,都用了一些前沿技术作为论据。
D.两则材料都是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现场的讲话内容,理论视野非常开阔。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B.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
C.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謇
D.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十九大以来我国建设取得的成就。(4分)
5.江泽民同志说“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捻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以后,赵老金在战士牺牲的地方坚持撒网打捞的故事。
B.大娘和小菊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李连长跳墙进来等细节暗示了战争形势的紧张,与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相照应。
C.小说写敌我交战时,“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说明双方力量悬殊,揭示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不同于《荷花淀》中所描绘的秀美风景和清新风俗,这篇小说更侧重于渲染战争带来的沉重氛围,整体呈现出凝重悲壮的风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B.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都表现出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C.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着。
D.小说在语言表达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8.作者在刻画小说人物时,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共性,还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菊和大娘的共性与个性。(4分)
9.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句“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武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陵A搏战攻B之C千弩D俱发E应F弦而倒G汉军H追Ⅰ击杀J数K千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人常用的两种纪年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天汉二年秋”。
B.“匈奴遮狭绝道”与“秦伏兵绝其后”(《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鸟兽,名词作状语,像鸟兽一样,与“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景”字的用法相同。
D.“久之”中的“之”字作助词,用于调整音节,无实义;与“迩之事父”(《论语·阳货》)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C.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D.材料一中只写到李陵军队“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材料二中还补充描写了弓箭消耗完后,士兵砍下车辐、手持短刀作战的场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4分)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4分)
14.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①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②。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长袍。②香雪:指杏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旷达豪迈,既描写了春夜景色的清美绝俗,又抒发了诗人在杏花下置酒待客的殷切情意。
B.全诗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既写月与花,又写人与酒,物与人相衬,情与景相融,构思极为巧妙。
C.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托出花与月:首句写花,点明了暮春时令;次句写月,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
D.诗歌虚实结合,有月夜赏花饮酒之实景,也有诗人想象的风卷残红之虚景,构思错落有致,变化自如。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意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遥对明月,李太白畅饮美酒,在《将进酒》中通过“______”一句表达明月不可辜负之情;张若虚生发哲思,在《春江花月夜》中借“______”一句,以人赏月来探问人类源起。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威慑作用。
(3)古代文人常常用沧海这一意象来表现宽广胸怀,抒发送别之情或寄托忧戚之思,比如: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地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节选自鲁迅《药》)
18.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歪歪斜斜、跄跄踉踉”,说说它们和“歪斜、跄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19.下列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
B.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什么都不用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里生活着一种小鱼,这种鱼的外形极像红树叶的老叶子,人们称之为叶形鱼。 ① ,小鱼也有着大智慧。
叶形鱼体长10厘米,它的鳍也非常小,甚至不及普通鱼的十分之一。叶形鱼的捕食方法非常有特点,当它捕食时,它会躺在水中不动声色,一小时、一天甚至更长时间。当有猎物靠近它的时候, ② :只要比它大一点或是性情凶猛的目标,它宁愿继续等也不愿冒险触及;而它认为可以攻击的猎物,它也不会鲁莽行事而会来个突然袭击,十拿九稳地把猎物捕获。
③ ,因为它有自救的好办法。当漂浮在水中的叶形鱼被渔人用网捞起的情况下,它不会像其他鱼那样热烈地挣扎,而是一动不动,就像真的一片枯叶一样。而渔人也往往被它那以假乱真的障眼法迷惑,不去理会它,并将它扔掉,叶形鱼也就因此死里逃生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
B.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
C.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D.以前就我一个人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关机”“重启”“升级”是电脑运行的三种模式。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旅途中,遇到困境有的人选择关机模式,摒弃杂念,沉淀休整;有的人选择重启模式,转换思维,再启新程;有的人选择升级模式,增值更新,提升内核。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依靠劳动的力量、人才的力量”错,由材料一“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可知,依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2.(3分)B(“主要是为了论证中国已经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错,材料二展现的一系列成就,是对“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的具体展现。)
3.(3分)A(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A项,“技术上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强调的是生产力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能支撑材料一的核心观点。B项,“保守”与“进取”体现的是守旧与改革的论辩。C项,“工”指的是工业,本项讲的是实业救国的重要性。D项,“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指的是科学技术对思想政治等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4.(4分)①经济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稳居世界前列。②民生方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稳步提升。③制造方面:制造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④科技方面:科技创新取得诸多突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每点1分)
5.(6分)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才,能够极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②人才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能够帮助国家不断促进科技与创新。③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帮助党和人民的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揭示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错,“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只能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且文中只写道八路军牺牲惨重,对本次战斗的目标和结果没有明确交代,选项说法无中生有。)
7.(3分)B(“都表现出八路军战斗的艰苦”错,第二处只表现出八路军战士牺牲的壮烈,未能揭示战斗的艰苦。)
8.(4分)共性:她们都勤劳能干,理解、支持自己的亲人参与革命工作,关心革命战士的安危。(2分)
个性:从大娘“出溜下炕”“大声催促”,以及得知战士牺牲后“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可见大娘性格热情爽快、干脆直率;从小菊“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以及得知战士牺牲后“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望着水发一会呆”,可见小菊性格含蓄内敛。(2分)
9.(6分)①“碑”指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和牺牲的见证者。②“碑”,悲也,表达出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③“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已刻在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上,永垂不朽。(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EG(“陵搏战攻之”主谓宾完整,其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千弩俱发”主谓完整,且“应弦而倒”的主语是“敌人”,因此在E处断开;“而”作连词,连接“应弦”“倒”两个动作,且“汉军”是下一句主语,因此在G处断开。)
11.(3分)B(“含义不同”错,“绝”都表示动词,切断,截断。)
12.(3分)A(“接受了押运辎重的任务”错,由材料“上曰:‘将恶相属邪!’”可知,是李陵耻于做别人下属,拒绝了押运辎重的任务,选项曲解文意。)
13.(8分)(1)(4分)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为)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既”,……以后;“妻”,名词作动词,嫁给;“贵”,使……显贵。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2)(4分)(李陵)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大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部队。(“止营”,停下扎营;“值”,遇到;“可”,大约。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敌众陵寡,伤亡惨重。②武器皆尽,粮食匮乏。③深入峡谷,被断归路。④没有救援,战期较长。(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A(“这首诗旷达豪迈”错,整首诗中,诗人有超脱浪漫之举,有狂放之兴,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之思,并不完全是旷达豪迈。)
16.(6分)【示例一:杏花】①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②五、六两句,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又趁着酒兴赏花,表现出诗人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③最后两句,诗人想象第二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每点2分)
【示例二:月】①前两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②三、四两句借清澈明亮的月光和斑斑月影,营造出明静、空灵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③七、八两句写诗人以月代酒,借月待客,补酒薄之不足,表现出诗人爱月之深;④九、十两句写随着月光的流转,月落杯空,夜将尽矣,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答出①③,得2分;答出②④,各得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示例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4分)①“歪歪斜斜”指歪歪扭扭、曲曲折折的样子,比“歪斜”更能展现小路的曲折状态,更具形象性。②“跄跄踉踉”形容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比“跄踉”更能体现人物身形摇晃的情态,表现出人物内心的伤感。(每点2分)
19.(3分)C(文中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A项,表示解释说明。B项,表示语音的延长。C项,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D项,表示话没说完被打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6分)[示例]①别看叶形鱼的体形非常小②它会仔细地甄别猎物的强弱③叶形鱼很少被渔人捕到(每空2分)
21.(4分)[示例]当漂浮在水中的叶形鱼被渔人用网捞起时,它不会像其他鱼那样猛烈地挣扎,而是一动不动,就像一片真的枯叶一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当……时”与“在……的情况下”两句杂糅,可改为“当漂浮在水中的叶形鱼被渔人用网捞起时”;二是搭配不当,“热烈”与“挣扎”搭配不当,应改为“猛烈地挣扎”;三是语序不当,“真的”“一片”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就像一片真的枯叶一样”。)
22.(3分)B(文中“叶形鱼也就因此死里逃生了”的“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A项,表示事情发生得早。B项,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C项,表示加强肯定。D项,表示仅仅、只。)
四、写作(60分)
23.(60分)略。
附作文参考立意:
①人生需要暂停键,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
②关机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③关机、重启和升级,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天山进攻匈奴右贤王,而派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射手出兵到居延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追赶贰师将军。李陵到了约定的期限就要回兵,然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围攻李陵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已经射尽,死的士兵超过大半,但他们杀伤的匈奴兵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不到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通道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粮食缺乏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诱使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有脸面报告皇上了。”于是向匈奴投降了。
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为)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武帝知道后,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儿女全部处死了。
材料二:
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匈奴,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贰师将军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力量能够手扼猛虎,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够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不要让他们专门追赶贰师将军的队伍。”汉武帝说:“将军是羞耻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军队太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我希望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李陵于是率兵出了居延,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大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部队。李陵带领士兵冲出营垒摆开队列,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李陵挥师攻打他们,千张弓弩一齐发射,敌人随着弦声倒毙,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单于非常吃惊,召集左贤王和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围攻李陵。汉军向南行,没有到达鞮汗山,一天五十万支箭都消耗没了,士兵尚且有三千多人,只能砍下车辐拿着它们,军吏手持短刀,抵达山脚,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阻挡汉军后路,顺着山角投下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生擒单于吧!”过了很久,李陵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只求一死!”于是砍断全部旌旗,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够逃脱了。现在没有武器再战,我们天明只有坐着束手就擒了!大家各自像鸟兽一样奔散,犹且能有逃脱回去报告天子的人。”李陵说:“我无脸面报告皇上了!”于是投降了。
很久以后,汉武帝后悔李陵没有被救援,于是派遣使臣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