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5: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根据这个化石我们可以证明(  )
A.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B.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C.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D.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成熟
2.(2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3.(2分)某同学参观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历史文物中不可能见到以下哪个(  )
A.干栏式建筑 B.猪纹陶钵
C.象牙雕刻 D.人面鱼纹彩陶盆
4.(2分)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迄今为止,随葬品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些考古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经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5.(2分)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梁启超认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
A.领先世界 B.多族融合 C.独立发展 D.一脉相承
6.(2分)奇幻古装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于 2023年7月20日上映,影片虚构了商王殷寿与孤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魂,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武王伐纣灭亡商朝的战争被称为(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7.(2分)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造、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形声最为进步,能造出大量文字。下列文字中属于形声字的是(  )
A.“日” B.“明” C.“河” D.“正”
8.(2分)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时间 人物 事迹
公元前1978年 禹 “天下为家”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建立商朝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 春秋时第一个称霸
公元前356年 商鞅 进行变法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9.(2分)先秦时期,车马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千乘之国”即是大国的代名词。如图为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实际出土殉马334匹,反映出当时哪个诸侯国的强盛国力(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10.(2分)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是(  )
A.退避三舍 B.一鸣惊人 C.问鼎中原 D.完璧归赵
11.(2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  )
A.农民起义 B.兼并战争
C.制度变革 D.思想学术繁荣
12.(2分)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下列名言中哪句话不是他说的(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13.(2分)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14.(2分)如图为我国汉代出现的耧车,其主要用途是(  )
A.播种工具 B.灌溉工具 C.纺织工具 D.交通工具
15.(2分)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欲为省(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6.(2分)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使其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漠北战役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17.(2分)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
A.外戚王莽夺取政权,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B.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C.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
D.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8.(2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产生。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19.(2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拥有多项闻名中外的文化遗产。下列哪一个历史遗迹无法在洛阳地区参观?(  )
A.黄帝陵 B.龙门石窟
C.白马寺 D.二里头遗址
20.(2分)下列汉字不同发展时期的书法字体中,出现时间最晚的一种是(  )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21.(2分)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22.(2分)我国历史悠久,王朝兴亡盛衰。下列各组朝代中,属于同时并存的一组是(  )
A.西周、东周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北朝、南朝
23.(2分)“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24.(2分)《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北方人口向南迁徙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5.(2分)如图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管辖土地 管辖军队 管辖人口 天子地位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未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金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1)根据材料一,概况周王室的地位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 晋文公改革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时出现,摈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译文:孟子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意义的战争。”)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观点的理由。
27.(16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求贤令(节选)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没有空瑕对付外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看不起秦国),丑莫大焉(没有什么比这更屈辱的了)。……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吾且尊官(我将给他高官),与之分土(给他封地)。
(1)依据材料一,概况秦孝公积极支持变法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的鲜卑族源自中国北方的匈奴故地,政权建立前期都城在平成。当拓跋魏的势力扩展到贡河以南的大片地带时,其政治中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平成一带的农业本来就不及中原地区,粮食供应问题更加严重。平成的拓跋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相当牢固,很难进一步改革。
——摘编自《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2)针对材料二出现的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不能照抄原文)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
(3)材料三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8.(22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材料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但国家事务繁多,篆书笔画很多,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不能照抄原文) 并简析秦统一汉字的作用。
材料三: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不能照抄原文)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根据这个化石我们可以证明(  )
A.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B.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C.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D.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成熟
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故B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C,排除D。
故选:B。
2.(2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元谋人、北京人。要获得他们生产,应依据考古发掘、学者推断和史书记载都不属于第一手资料、生活。
故选:B。
3.(2分)某同学参观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历史文物中不可能见到以下哪个(  )
A.干栏式建筑 B.猪纹陶钵
C.象牙雕刻 D.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盆是半坡人制作的彩陶。D错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骨器,种植水稻,过着定居生活,会制造陶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排除。
故选:D。
4.(2分)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迄今为止,随葬品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些考古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经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据题干“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迄今为止,随葬品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这些考古发现证明。故B符合题意,不是旧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故选:B。
5.(2分)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梁启超认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
A.领先世界 B.多族融合 C.独立发展 D.一脉相承
根据题干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古至今,互相来往、语言,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逐渐走向融合。因此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特点是多族融合。
故选:B。
6.(2分)奇幻古装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于 2023年7月20日上映,影片虚构了商王殷寿与孤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魂,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武王伐纣灭亡商朝的战争被称为(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掉商朝。故B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C,排除D。
故选:B。
7.(2分)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造、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形声最为进步,能造出大量文字。下列文字中属于形声字的是(  )
A.“日” B.“明” C.“河” D.“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形旁通常指示字的意义或者类别。河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水)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可)组合而成,C项正确,用图形,所以日字属于象形造字法。明字由日,故属于会意字。“正“字的上方是一个符号,下方是一个“止”字。这个字形表示一个人朝向某个方向或目标走去。因此“正“的造字法是指事。
故选:C。
8.(2分)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时间 人物 事迹
公元前1978年 禹 “天下为家”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建立商朝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 春秋时第一个称霸
公元前356年 商鞅 进行变法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据所学知,约公元前207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率先称霸,后两个对应社会变革和转型。A反映的是夏朝前的历史特点,D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故选:B。
9.(2分)先秦时期,车马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千乘之国”即是大国的代名词。如图为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实际出土殉马334匹,反映出当时哪个诸侯国的强盛国力(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A.根据题干信息“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全部殉马600多匹,反映出当时哪个诸侯国的强盛国力”可知是齐国;
B.题干山东临淄是齐国的都城,不是楚国的;
C.题干涉及的是山东临淄,属于齐国;
D.晋国的统治区域主要在山西,故D错误。
故选:A。
10.(2分)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是(  )
A.退避三舍 B.一鸣惊人 C.问鼎中原 D.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与蔺相如有关,发生在战国时期、一鸣惊人。
故选:D。
11.(2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  )
A.农民起义 B.兼并战争
C.制度变革 D.思想学术繁荣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秦朝末年以后得朝代,故A错误;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故B正确;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掀起了变法改革运动,故C正确;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正确。
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2.(2分)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下列名言中哪句话不是他说的(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孔子说的话;BCD项是孟子说的话,排除。
故选:A。
13.(2分)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根据题干中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300多篇”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无关;《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而成的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排除C,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无关。
故选:A。
14.(2分)如图为我国汉代出现的耧车,其主要用途是(  )
A.播种工具 B.灌溉工具 C.纺织工具 D.交通工具
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条播机,这种耧车将开沟、覆盖3道工序结合在一起完成,A项正确,排除。
故选:A。
15.(2分)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坟,欲为省(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题干现象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故选:A。
16.(2分)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使其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漠北战役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根据公元纪年法,一百年一个世纪,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为千百位数加1。千百位相同时,数值越大年代越早。漠北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末;ACD项错误。
故选:B。
17.(2分)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
A.外戚王莽夺取政权,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B.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C.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
D.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根据材料“直如弦,死道边”可知;根据材料“曲如钩,这说明善于谄媚的官员得到重用,故题干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政治黑暗;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汉武帝的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导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死道边,反封侯”不符。
故选:C。
18.(2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产生。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依所学可知识,佛教产生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C项正确。A、B,故排除。
故选:C。
19.(2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拥有多项闻名中外的文化遗产。下列哪一个历史遗迹无法在洛阳地区参观?(  )
A.黄帝陵 B.龙门石窟
C.白马寺 D.二里头遗址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与洛阳无关;龙门石窟、二里头遗址都位于洛阳。
故选:A。
20.(2分)下列汉字不同发展时期的书法字体中,出现时间最晚的一种是(  )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依所学可知,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大篆、隶书,楷书出现时间最晚。金文出现在商周时期,排除A项,不是最晚的字体。隶书出现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21.(2分)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根据图片“赤壁,孙权,曹操军”可知图片为赤壁之战形势图。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C项222年孙权称王。
故选:B。
22.(2分)我国历史悠久,王朝兴亡盛衰。下列各组朝代中,属于同时并存的一组是(  )
A.西周、东周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北朝、南朝
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后来,北周取代西魏。对这些王朝。420﹣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D项符合题意,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9年,建立新朝。公元25年,定都洛阳。排除B项,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以洛阳为都。316年。随后,以建康为都城,排除C项。
故选:D。
23.(2分)“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依据题干“闻鸡起舞”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感情深厚,同被而眠,祖逖半夜听到鸡叫,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奋发图强;ABD三项的人物不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
故选:C。
24.(2分)《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北方人口向南迁徙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谷串股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故ABC属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D表述错误。
故选:D。
25.(2分)如图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民族交往,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故选:C。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管辖土地 管辖军队 管辖人口 天子地位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未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金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1)根据材料一,概况周王室的地位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 晋文公改革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时出现,摈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译文:孟子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意义的战争。”)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观点的理由。
(1)变化:根据材料一涉及的西周和东周时期“管辖土地、管辖军队、土地、财力,周天子的地位从统治者变为傀儡。
(2)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训练军队,摈四夷’的旗号、赵衰等人、整顿法纪,施惠百姓。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可得出共同原因是:重用人才;注重发展生产;都打着尊崇周天子的口号。
(3)理由:根据材料三“春秋无义战”可得出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土地和人口进行的争霸战争,故说春秋时期无义战。
故答案为:
(1)变化:周王室所管辖的人口、土地、财力,周天子的地位从统治者变为傀儡。
(2)共同原因:重用人才,军队的建设,提高国力,争夺霸主地位等。
(3)理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土地和人口进行的争霸战争,故说春秋时期无义战。
27.(16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求贤令(节选)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没有空瑕对付外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看不起秦国),丑莫大焉(没有什么比这更屈辱的了)。……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吾且尊官(我将给他高官),与之分土(给他封地)。
(1)依据材料一,概况秦孝公积极支持变法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的鲜卑族源自中国北方的匈奴故地,政权建立前期都城在平成。当拓跋魏的势力扩展到贡河以南的大片地带时,其政治中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平成一带的农业本来就不及中原地区,粮食供应问题更加严重。平成的拓跋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相当牢固,很难进一步改革。
——摘编自《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2)针对材料二出现的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不能照抄原文)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
(3)材料三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1)依据材料一“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没有空瑕对付外敌),诸侯卑秦(诸侯看不起秦国)。……”概括可知;诸侯卑秦(诸侯看不起秦国)。
(2)针对材料二出现的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其政治中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孝文帝时期又屡次发生水、早,粮食供应问题更加严重,相当牢固、经济制度和生活习俗的孝文帝而言。”分析可知;平成的粮食供应问题严重;孝文帝进一步推动改革的需要。
(3)根据“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动派就范。”可知;运用迂回的策略减轻改革阻力。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改革者的决心与勇气,改革的方法策略等。
故答案为:
(1)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诸侯卑秦(诸侯看不起秦国)。
(2)迁都洛阳;原因:平成不能适应北魏扩展的形势;平成的守旧势力强大。
(3)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减轻改革阻力)。
(4)改革者的决心与勇气;改革是否符合实际。(答出两点即可)
28.(22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材料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但国家事务繁多,篆书笔画很多,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不能照抄原文) 并简析秦统一汉字的作用。
材料三: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不能照抄原文)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1)据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卿大夫五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可知;百家争鸣;鼎在我国历史上的象征意义是鼎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将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作为官方的标准字体,篆书笔画很多,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汉字演变的趋势是书写各异到统一;秦统一汉字的作用是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根据材料三“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教学生学习书法、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书法艺术被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
(4)根据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
(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意义:鼎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趋势:从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
(3)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
(4)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