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1: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代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还;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注:周赧王是周朝最后一位天子)。这反映了( )
A.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B. 周王室实力的衰微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2. 《盐铁论》中记载: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这些措施( )
A. 推动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打击了汉朝地方豪强势力
C. 强化了西汉王朝的物质基础 D. 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
3. 公元422—423年,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夺取了刘宋以金墉、虎牢、滑台、砺磝等河南四镇为核心的黄河下游以南地带,取得了战争胜利,即魏宋河南之战。这一战争客观上( )
A. 推动了民族交融 B. 奠定了对峙格局
C. 缓解了民族矛盾 D. 促进了江南开发
4. 下表为唐朝部分历史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表。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宪宗时期 29 586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敬宗时期 7 85.7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武宗时期 15 80
据上表可知( )
A. 世家大族已彻底衰落 B. 科举制的社会地位提高
C. 门阀等第观念已消除 D.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5.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 B.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 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 D. 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6. 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体现了( )
A. 农业的发展已经停滞 B. 重农抑商观念已解体
C. “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工商皆本”的思想
7. 汉阳铁厂在1908年时,产铁六万六千吨,到1910年时已接近12万吨,增长了接近一倍。同时,1908年汉阳铁厂产钢两万二千吨,1910年增至5万吨,三年时间翻了一倍多。这些数据( )
A. 体现了洋务运动成就显著 B.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改变了列强主宰市场格局 D. 折射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体现了( )
A. “责任内阁制”原则 B. “天赋人权”的原则
C.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三权分立”的原则
9. “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进来了,工人阶级也进来了,女性也进来了。尽管五四运动中还没有农民阶级广泛参与,但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农民阶级也参加到革命的洪流中来了,并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同盟军。”这充分体现五四运动( )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D.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0. 1930年5月,《红旗》发表署名周子敬于4月15日给该刊记者的信:在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的形势下,党应“暂时放弃城市”,而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由此推论当时( )
A. 还没有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党内一部分人仍在坚持走“城市革命道路”
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得到广泛认同
D. 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11. 下图反映的这场战争(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D.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12.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惨案。1945年12月镇压昆明学生运动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较场口事件”等。这些历史事件( )
A. 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 B. 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出现
C. 表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破裂
13.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1950年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占76.1%,在零售总额中占85%。据此推知,当时(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14. 下表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选出来的国家领导人表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总理 副总理
周恩来 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1952)
其中有下划线的领导人为党外人士,通过这一表格可以说明新中国当时( )
A. 实行人民代表制度 B. 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 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15. 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了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市场经济为社会共识 B.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C. 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 D. 所有制结构正发生改变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2月19日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此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与主席国及其他各方密切协商,就谈判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各方聚同化异,为会议取得积极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 )
A. 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 B. 我国实行“真、实、亲、诚”的外交原则
C. 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 D.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为了便于统治,秦统治者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此后历朝大多如此。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贫民出身的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史》
材料三 明朝内阁的职掌主要是: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明代守成之君不够勤政,便命司礼监文书房接收并分检通政司章奏,然后送阁票拟。票拟之后,由司礼监太监照票代帝批红。内阁与司礼监彼此制约,内阁及外廷部院、科道等官互相牵制。
——《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其差异性》
材料四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高官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
——《和珅评传》
(1)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为巩固统治分别建立或完善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说法否妥当 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你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上得到什么启示
19. 国家政策是经济格局变化重要影响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开始后,先后就有“中央电工器材厂(公司)筹备处,由南京迁往湘潭”。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巩县兵工厂迁至长沙临时设厂,后迁至安化烟溪镇。中央修械所在南京沦陷后迁往湖南衡阳,汉阳兵工厂也迁至湖南省辰溪县。这次长沙内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后历时不到2年,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由于政策为军事工业内迁保驾护航,但也导致大批普通民用工业破产倒闭灾难。
——摘编自《抗战时期(1937—1938)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研究》
材料二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当时中央圈定的范围,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1965年至1966年,全省三线建设形成第一次高潮:以国防工业为主的19个大、中型项目相继在沅陵、涟源、安化、娄底、新化等县动工兴建。1969年,三线建设再掀高潮:除了068、013等大型国防工业项目外,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浦沅工程机械厂和湘澧盐矿等一批重要民用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1971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又新上了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湖南维尼纶厂等10个项目。
——摘编自《湖湘潮,百年颂之68集:三线建设掀起热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选择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影响湖南工业发展的两大运动有何共同点。这对我们今天湖南工业建设有何启示。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代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还;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注:周赧王是周朝最后一位天子)。这反映了( )
A.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B. 周王室实力的衰微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周时期。根据材料“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还;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及所学可知,这一故事描写的是众债主向周赧王讨债的情况,说明此时周王室实力的衰微,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度消亡”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开始解体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 《盐铁论》中记载: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这些措施( )
A. 推动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打击了汉朝地方豪强势力
C. 强化了西汉王朝的物质基础 D. 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中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盐铁专营等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利于集中国家财政,强化了西汉王朝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垄断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些措施并不是针对地方的豪强势力,而是针对地方商贾等,排除B项;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困难,但是解决财政危机还有其他方面的措施,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公元422—423年,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夺取了刘宋以金墉、虎牢、滑台、砺磝等河南四镇为核心的黄河下游以南地带,取得了战争胜利,即魏宋河南之战。这一战争客观上( )
A. 推动了民族交融 B. 奠定了对峙格局
C. 缓解了民族矛盾 D. 促进了江南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夺取了刘宋以金墉、虎牢、滑台、砺磝等河南四镇为核心黄河下游以南地带”及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魏宋河南之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当时的政治格局是“南弱北强”,排除B项;战争会加深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表为唐朝部分历史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表。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宪宗时期 29 58.6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敬宗时期 7 85.7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武宗时期 15 80
据上表可知( )
A. 世家大族已彻底衰落 B. 科举制的社会地位提高
C. 门阀等第观念已消除 D.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表明宰相中进士出身的比例越来越,说明了科举制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科举制地位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世家大族进入政治人数占比,材料无法直接反映世家大族的衰落,排除A项;C项“消除”表述绝对化,门第观念应该是弱化而非消除,排除C项;扩大统治基础应该涉及社会底层往上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 B.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 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 D. 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由材料可以得出江南由“火耕而水耨”发展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江南经济得到极大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方经济,无法进行南北方经济的对比,所以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发展趋势,排除B项;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而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经济发展,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是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体现了( )
A. 农业的发展已经停滞 B. 重农抑商观念已解体
C. “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工商皆本”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工商都是本业,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张,D项正确;明末清初,农业还在继续发展,并未停滞,排除A项;此时“重农抑商”思想依然存在,并未解体,排除B项;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 汉阳铁厂在1908年时,产铁六万六千吨,到1910年时已接近12万吨,增长了接近一倍。同时,1908年汉阳铁厂产钢两万二千吨,1910年增至5万吨,三年时间翻了一倍多。这些数据( )
A. 体现了洋务运动成就显著 B.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改变了列强主宰市场格局 D. 折射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08年至191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题干反映了钢、铁产量得到提高的信息,这说明此时中国近代工业化有所发展,即折射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D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汉阳铁厂属于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项;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在这一时期并未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国内市场由列强主宰的格局并未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体现了( )
A. “责任内阁制”原则 B. “天赋人权”的原则
C.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及所学可知,总统的发布的命令等需要国务员“副署”,反映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属于责任内阁制的原则,A项正确;天赋人权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主权在民”体现的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每个公民都享有参与国家管理的平等权利,排除C项;“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排除D项。故选A项。
9. “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进来了,工人阶级也进来了,女性也进来了。尽管五四运动中还没有农民阶级的广泛参与,但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农民阶级也参加到革命的洪流中来了,并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同盟军。”这充分体现五四运动( )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D.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进来了,工人阶级也进来了,女性也进来了。……农民阶级也参加到革命的洪流中来了,并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同盟军”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更多的阶层参与了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C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30年5月,《红旗》发表署名周子敬于4月15日给该刊记者的信:在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的形势下,党应“暂时放弃城市”,而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由此推论当时( )
A. 还没有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党内一部分人仍在坚持走“城市革命道路”
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得到广泛认同
D. 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3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0年5月,……党应‘暂时放弃城市’,而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及所学可知,1930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但党内仍然存在坚持走“城市革命道路”的人员,B项正确;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表明已经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仍然存在不赞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意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图反映的这场战争(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D.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40年(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八路军进攻方向”“娘子关”“破击铁路”等信息可知图示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属于“平型关大捷”,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战的相持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惨案。1945年12月镇压昆明学生运动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较场口事件”等。这些历史事件( )
A. 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 B. 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出现
C. 表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破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制造这一系列惨案是破坏民主与和平的体现,反映出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出现,B项正确;此时国民党军事上还占有优势,排除A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材料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1950年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占76.1%,在零售总额中占85%。据此推知,当时(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49—1950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任务是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值很大,说明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政策才实行,“效果显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主义经济”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建立起来,排除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表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选出来的国家领导人表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总理 副总理
周恩来 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1952)
其中有下划线的领导人为党外人士,通过这一表格可以说明新中国当时( )
A. 实行人民代表制度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 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部分党外人士当选为国家副主席和副总理,说明此时在政治上正处于过渡时期,体现了我国当时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性质,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实行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相结合的,以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国家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在1949年9月,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在1949年10月1日,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了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市场经济为社会共识 B.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C. 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 D. 所有制结构正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88年(中国)。材料“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反映了政企关系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C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在1992年,市场经济为社会共识应该在1992年之后,排除A项;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材料反映的是1988年,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所有制信息,无法体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2月19日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此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与主席国及其他各方密切协商,就谈判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各方聚同化异,为会议取得积极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 )
A. 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 B. 我国实行“真、实、亲、诚”的外交原则
C. 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 D.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23年(世界)。中国与各国磋商,提出了解决方案,是多边外交的体现,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排除A项;“真、实、亲、诚”外交原则是处理与非洲国家关系的,排除B项;D项的时间是截止1950年新中国和17个国家建交,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为了便于统治,秦统治者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此后历朝大多如此。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贫民出身的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史》
材料三 明朝内阁的职掌主要是: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明代守成之君不够勤政,便命司礼监文书房接收并分检通政司章奏,然后送阁票拟。票拟之后,由司礼监太监照票代帝批红。内阁与司礼监彼此制约,内阁及外廷部院、科道等官互相牵制。
——《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其差异性》
材料四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高官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
——《和珅评传》
(1)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为巩固统治分别建立或完善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说法是否妥当 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答案】17. 制度: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
18. 主要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19. 不妥当。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个别大臣权力较大源于当时皇帝的宠信,并非法定职责。
20.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唐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秦始皇创立了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了内外朝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由材料“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得出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由材料“ 明朝内阁的职掌主要是: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票拟之后,由司礼监太监照票代帝批红。内阁与司礼监彼此制约,内阁及外廷部院、科道等官互相牵制。”“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高官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及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并不是宰相。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个别大臣权力较大源于当时皇帝的宠信,并非法定职责。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明朝内阁的职掌主要是: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及所学可得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你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上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8.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答3点)
19. 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人民--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或提供了条件;或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抗8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任答4点)
20. 启示: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必须强化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主要表现:根据材料知道这场战争是抗日战争,“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指‘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军事上: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意义:从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开始,结束于1945年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抗日战争打倒了日本法西斯国家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在全民族的抗战下,以及国共两党的合作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抗日战争的胜利赶走了法西斯国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了准备(或提供了条件;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民主革命的第一阶段任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备受世界关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有尊严,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必须强化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硕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的正义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启示我们,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对于胆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基本利益的行为,必须给予坚决的、有理有力的回击。
19. 国家政策是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开始后,先后就有“中央电工器材厂(公司)筹备处,由南京迁往湘潭”。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巩县兵工厂迁至长沙临时设厂,后迁至安化烟溪镇。中央修械所在南京沦陷后迁往湖南衡阳,汉阳兵工厂也迁至湖南省辰溪县。这次长沙内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后历时不到2年,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由于政策为军事工业内迁保驾护航,但也导致大批普通民用工业破产倒闭灾难。
——摘编自《抗战时期(1937—1938)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研究》
材料二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当时中央圈定的范围,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1965年至1966年,全省三线建设形成第一次高潮:以国防工业为主的19个大、中型项目相继在沅陵、涟源、安化、娄底、新化等县动工兴建。1969年,三线建设再掀高潮:除了068、013等大型国防工业项目外,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浦沅工程机械厂和湘澧盐矿等一批重要民用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1971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又新上了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湖南维尼纶厂等10个项目。
——摘编自《湖湘潮,百年颂之68集:三线建设掀起热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选择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影响湖南工业发展的两大运动有何共同点。这对我们今天湖南工业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9. 原因:①抗日战争开始后,东部沿海和抗战前线省份工业面临战争的破坏,为保存实力,国民政府作出内迁决策;②许多民族企业家出于爱国热情,积极呼吁内迁;③湖南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和欢迎;④长沙有着位置、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影响:①地方:促进了湖南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②工业: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③国防:保存了国防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消极影响:由于战争需要,保证军事工业发展,导致大批普通民用工业破产倒闭。
20. 同:性质:都是以国防为中心开展的经济建设运动。内容:以国防工业(军事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影响:两次工业内迁都促进了湖南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南乃至全国工业布局。
启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以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国内具体情况的把握为基本依据;要正确处理好战争和战备的关系;政府对工业的干预要以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为前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东部沿海和抗战前线省份工业面临战争的破坏,为保存实力,国民政府作出内迁决策;由材料“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巩县兵工厂迁至长沙临时设厂,后迁至安化烟溪镇。中央修械所在南京沦陷后迁往湖南衡阳,汉阳兵工厂也迁至湖南省辰溪县。”可得出湖南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和欢迎;结合所学可知,许多民族企业家出于爱国热情,积极呼吁内迁;长沙有着位置、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开始后,先后就有‘中央电工器材厂(公司)筹备处,由南京迁往湘潭’。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可得出促进了湖南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由材料“这次长沙内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后历时不到2年,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及所学可得出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保存了国防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由材料“由于政策为军事工业内迁保驾护航,但也导致大批普通民用工业破产倒闭灾难。”可得出由于战争需要,保证军事工业发展,导致大批普通民用工业破产倒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共同点:由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当时中央圈定的范围,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可得出都是以国防为中心开展的经济建设运动;由材料“先后就有‘中央电工器材厂(公司)筹备处,由南京迁往湘潭’。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以国防工业为主的19个大、中型项目相继在沅陵、涟源、安化、娄底、新化等县动工兴建。”可得出以国防工业(军事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由材料“这次长沙内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后历时不到2年,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1969年,三线建设再掀高潮:除了068、013等大型国防工业项目外,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浦沅工程机械厂和湘澧盐矿等一批重要民用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可得出两次工业内迁都促进了湖南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南乃至全国工业布局。第二小问启示:由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当时中央圈定的范围,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及所学可得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以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国内具体情况的把握为基本依据;由材料“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及所学可得出要正确处理好战争和战备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工业的干预要以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为前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