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级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
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
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
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
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
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
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
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
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
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
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高一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澄海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一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1.(3分)【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彼
此孤立和隔膜”错误,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
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
团为单位的”。可见,孤立与隔膜指的是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
系。
2.(3分)【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 2段第一句和第 3段,乡土作
家“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种是否定,一种回望和怀念。可知选项B是错误的。
3.(3分)【参考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事例体现的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B项事例体现的是村民的“私”;C项事例
体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更侧重权利和界限;D项事例体现的是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4.(4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对比论证,材料一第三段通过对比农业和游
牧业或工业各自不同的谋生方式,“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
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
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说明因谋生方式不同,所以人口分布特点不同。
举例论证,材料一第四段作者通过举例张北语言不受蒙古语影响,乡村人口粘着土地,
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阐释了“不流动”的内涵。引用论证,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学者
的话,进一步来概括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特点。
【参考答案】
①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的谋生方式,论证人口分布特点的不
同。
②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张北语言不受蒙古语影响,阐释“不流动”的内涵。
③引用论证,引用学者的话,阐释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评分说明】每点 2分,论证方法 1分,分析 1分,答对 2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合理
也可酌情给分。
5.(6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无论
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
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
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可知,作家在小说中对乡土进行重构,他们笔下
1
{#{QQABIQCAogCAAgAAAAgCQwWICgEQkAGACIoOQBAAsAIACQFABAA=}#}
的乡土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根据第二段“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
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
在着。我们在路遥、贾平凹等作家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中都能看到这种结构关系等
内容,可以概括第 2点为“作家在创作中,总是以城市观照乡土,并且在作品中,乡村
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由第三段“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
的内容,可以概括出答案第 3、4 点内容。
【参考答案】
①作家在小说中对乡土进行重构,其笔下的乡土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或:作家笔
下的乡土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范畴,更多代表着一种价值。)
②作家把城市作为观照乡土的参照物,在作品中呈现乡村与城市的结构关系。(或:作
家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以离乡和进城来呈现乡村与城市结构关系。)
③作家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进行否定,再现乡土是为了揭示乡村的愚昧和贫弱。
(或:作家再现乡土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作家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回望和怀恋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或:
作家以诗化的形式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实现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
【评分说明】每点 2分,答对 3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 分)【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作者希望北京的雨天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
使一般的小蛙”,聆听“起起伏伏的蛙声”,缓解羁旅他乡的愁绪。
7.(3分)【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浸冷”、“冰凌”与前文的“暖暖”
形成鲜明的对比,幻想中的蛙声带来的“暖暖情思”,与在觉醒后“寂夜无边”形成反
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绪。
8.(4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第 5段,“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
散文化的时光”,作者羁旅京城,尤其在月圆之时,更加感到孤独寂寞,想起南国水
洼蛙鸣的温馨画面,于是把对南国的想念化作文字,一方面是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一方面是在缓解思乡之痛。根据第 1段,作者写到:当雨季来临,南国窗前的低洼地
注满了雨水,孩子们在水洼边玩纸船游戏,寄寓了对孩子们未来成长的美好期望。
【参考答案】
①作者长期居京,在月夜里用键盘进行写作,追求自己的文学创作梦想。(2分)
②作者远离故乡,总是想起南国的水洼子蛙鸣的画面(或:希望在北京找到类似南国故
园的地方),于是在键盘上演绎“蛙鸣”的梦想(或:在键盘上敲出怀想的文字)。
(2分)
③在南国五月,孩子们在水洼边玩纸船游戏,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2分)
【评分说明】每个小点 2分,共 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6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蛙声”这个意象
在两个材料中的不同作用。在《总有那一片蛙声》中,“蛙声”贯穿全文,有记忆中
2
{#{QQABIQCAogCAAgAAAAgCQwWICgEQkAGACIoOQBAAsAIACQFABAA=}#}
的南国“蛙声”,有在北方想象的“蛙声”,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以从“线
索”、“托物言志”、“象征”等方面进行作用的分析。在《荷塘月色》中,“蛙声”
出现在文末,用来衬托环境的“热闹”与渲染人物内心的“颇不宁静”,表示作者从
“淡淡的喜悦”中又回到了现实,呼应了开头。
【参考答案】
《总有那一片蛙声》①“蛙声”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蛙声”来写的;②
作者托物言志,借写对“蛙声”的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难舍之情(或:难忘的
“蛙声”象征着作者对对故乡的怀念)
《荷塘月色》①“蛙声”起到反衬作用,以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写出月色的幽静;②
“蛙声”是作者心情变化的载体。“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使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来(或:
打破了作者内心的超然心境),“但热闹是它们的”表现了作者又是“内心颇不宁静”(或:
淡淡的哀愁)。
【评分说明】每个小点 2分,共 6分,必须有对两个文本的“蛙声”进行分析。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10.(3 分)【参考答案】C。(“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 中“宋令文/孟诜
/卢照邻”是人名,人名列举应断。“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是连动,所谓'连动'是指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动词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意思是说一句话中有一组由一
个主语发出的几个动作,这些动作之间有着先后、方式、目的的不同。选项故意把 “执师
资之礼” “以事焉”两个联系紧密的动作分开,造成停顿点错误。“邈道合古今/学殚数
术” “道合古今”与“学殚数术”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即可断句。
译文: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孙
思邈曾经伴随高宗到九成宫避暑,卢照邻就替他看守住宅。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
尽天文、历法、占卜。)
11.(3 分)【参考答案】 A。(“称疾不起”的“疾”指病的总称,与《劝学》中“声非
加疾也”的“疾”不相同。)
12.(3 分)【参考答案】C。(孙思邈的年龄是个谜,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自
称“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
岁人矣。”)
13.(1)【参考答案】到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慨叹他的模样很年轻。
【评分说明】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 1分。①诣:到 ②容色:容颜、模样 句意给 2分。
(2)【参考答案】当时卢照邻名气很大,他得了重病,嗟叹每个人的承受不同,不知道长
寿短命竟如此悬殊。
【评分说明】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 1分。①盛名:名气很大 ②昧:不知道 句意给 2分。
14. (3 分)【参考答案】①隐居到太白山。(1分) ②隋文帝、李世民、李治等皇帝想
让孙思邈入朝为官都被拒绝了。(1分)③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
等祭祀牲畜。(1分)【评分说明】1点 1 分,3个原因得 3分。
3
{#{QQABIQCAogCAAgAAAAgCQwWICgEQkAGACIoOQBAAsAIACQFABAA=}#}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课文。少年时代,就
很会谈论老子、庄子以及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
赞叹说:“这是个神童。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在我这小小州衙难得施展。”北周宣帝时(579),
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
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到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慨叹他的模样很年轻,要
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659),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
决谢绝。高宗上元元年(674),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
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孙思邈曾经伴随高宗到九成宫避暑,卢照邻就
替他看守住宅。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
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 孙思邈
说:“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
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对于人体疾病,
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601),
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
分明可数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然而视力听力还没衰退,神采奕奕,
可以说是耳聪目明博闻通达的活古人。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
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太
子詹事卢齐卿孩童时,向他询问日后祸福,孙思邈说:“你五十年后会当上地方高级官员,
我的孙子会当你的下属,能够自我保护平安。”后来卢齐卿当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
孙溥果然当了徐州所辖的萧县县丞。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预言祸福时,孙溥还没有出生,
就预先知道了未来情况。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682)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
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
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开元年间,又有人看见他隐居在终南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 分)【参考答案】B。(不是写山城的环境气候仍然很恶劣,“冻雷惊笋”是指早春
的雷声惊醒了地下的竹笋)
16.(6 分)【参考答案】①尽管春风不到山城,野花晚开,但却有橘在枝头,笋欲抽芽的
生机,无须嗟叹;②尽管政治失意,思乡病苦,但又未曾消沉,等待时机。
【评分说明】1点 3分,2 点 6 分。
①结合诗句分析山城(夷陵)的“困境”1分,结合诗句分析山城(夷陵)的“生机”2
分。
②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困境”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豁达”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7.(6 分)【参考答案】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舳舻千里 樯橹灰飞烟灭
【评分说明】每答对一空给 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9分)
18.(6 分)【参考答案】
第一处,眼干燥症会造成眼睛不适;第二处,对于没有眼干燥症的人群;第三处,增加
4
{#{QQABIQCAogCAAgAAAAgCQwWICgEQkAGACIoOQBAAsAIACQFABAA=}#}
眨眼次数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考试指向为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解答本题,应根据上
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第①处,根据后语境“如干涩、容易如干涩、容易疲倦、异物感、
刺痛、灼热感、畏光、迎风流泪、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可知,补写的句子主体对象应
为“眼睛”及其不良反应。第②处,根据下文,“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眼干燥症的发
生”“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可知,补写的句子主体对象应为“没有眼干燥症
的人群”,使用介词“对于”引出对象。第③处,根据下文,“练一练眨眼操”可知,
此处补写的句子为建议人增加眨眼次数。
【评分说明】一处 2分,第 ①处,填眼睛、不适 各 1分。第②处得分点为句式“对
于”、对象“没有眼干燥症的人群”各 1分。第③处,眨眼、增加次数各 1分。
19.(3 分)【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病句。考试指向为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及“思维发展与提升”。
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错误解,“对于……而言”掩盖了主语;“达成”缺宾语中心词;
“治愈或缓解”语序不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1 分)
20.(3 分)【参考答案】
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短句干脆利落突出表达了秦淮河某个角落
的黑暗程度,长句悠闲舒缓地表达了秦淮河热闹繁华的另一面。
或: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
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突出强调了秦淮
河的黑暗与繁华。
【评分说明】答出句式 1分,答出效果 2分。如答转折复句、排比句,言之合理,酌情
给分。
21.(4 分)【参考答案】
①叠词“薄薄”“冷冷”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强调了夜和绿的特点。
②叠词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薄薄”形象生动地写出夜的质感,触感,
“冷冷”以触觉写视觉,形象生动地写出绿的程度深。
【评分说明】答出 1点 2分,答出 2点满分。每一点答出语言效果 1分,答出结合
内容的表达效果 1分。如答其他效果,言之合理,酌情给分。
22.(4 分)【参考答案】
①句中破折号具有注释内容、补充说明的作用。“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
注释了“身子”为什么“顿然轻了”,补充说明了“身子顿然轻了”的原因,具有很强的
表现力。
②“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连用的三个逗号,
突出强调了“习习的清风”从面到手到衣“ 荏苒”(慢慢流过)的过程;且形式上给人一
种清风不断流淌的生动感,细致入微地写出清风流过的真实感受。
【评分说明】答出 1点 2 分,答出 2点满分。每一点答出作用 1分,答出结合内容的表
达效果 1分。如答其他效果,言之合理,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 分)
审题(一)解读材料
5
{#{QQABIQCAogCAAgAAAAgCQwWICgEQkAGACIoOQBAAsAIACQFABAA=}#}
1.内容限制。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三层意思。
第一句话出自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强调“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接下来写三
种情境下的快乐:烧了房子(物质遭受损失)、一箪食,一瓢饮(物质极其匮乏)、千
灾百毒(各种磨难)。这是材料含义的核心,也是立意所指。
第二句话,用“然而”引出与现在对比,现在很多人却以物质的丰盈作为快乐的源泉。
第三句话,引出思考:快乐究竟源自精神修养还是源自丰盈的物质?这是文章要思考
和回答的问题。
2. 立意限制。
第一句话给出了前提“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是题目对立意的限制、考生不得脱
离这个大方向。第二段的对比,要求行文时不但要体现在精神对快乐的作用,也不能忽
略物质来谈,这是刚性要求。
3. 价值取向限制。
对于快乐的获得,材料中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然而”后的内容是对“现
实生活中”“以物质的丰盈作为快乐的源泉”的否定,考生的价值取向不得与此相悖。
【评分说明】
(一)审题立意方面
1.全文能很好地紧扣“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展开,同时也不忽略物质,能体现两者之
间的关系,思辨性强。55 分以上。
2.全文能很好地紧扣“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展开,同时也不忽略物质,对两者的关系
有所认识,有一定的思辨性。48—54。
3.全文只围绕“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展开,缺乏勾连物质。42—47 分。
4.全文围绕“快乐”展开,比较空泛,36—41
5.如果有考生离开“快乐”或围绕“快乐是有物质决定的”写作,文章可判为 35 分以下。
(二)文体特征方面
1.文体明确,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言优美,字迹工整,48 分以上。
2.文体基本明确,结构完整,内容比较充实,语言通顺,字迹清楚,42—47。
3.文体不明确,语言欠通顺,结构基本完整,内容基本充实,条理基本清楚,字迹潦草,
40 以下打分。
(三)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
无标题扣 2分;
不足字数者: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少 50 个字扣 1分;400 字以下的
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
分;只写一两句话或标题的,给 1分或 2 分。
6
{#{QQABIQCAogCAAgAAAAgCQwWICgEQkAGACIoOQBAAsAIAC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