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8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
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的答题,必须使用 2B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如果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
错选项方框涂点擦干净,并将改选项的方框涂黑。
3.非选择题的答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指定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
答题区域以外及草稿纸、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21年广州市先秦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以下考古成果主要体现了( )
黄埔陂头岭 考古发掘面积约 4000 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 5 座、窖穴和灰坑
遗址 260 个,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 38 座。共出土文物 400 余件套。
发现面积 500 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
增城金兰寺
葬 46 座,出土古人类遗骸 42 具,各时期灰坑、柱洞、水井一批,出土各类
遗址
文物 208 件套,还有贝壳、鱼骨、龟甲、鹿骨、猪骨等动物标本。
A.岭南先秦文明进程 B.中原与江南文化交融
C.华夏海洋文明起源 D.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
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
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
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后教,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
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
A.有助于文化认同 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C.加剧了诸侯割据 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4.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各国常常“以邻为壑”,破坏他国的水利设施,造成灾害。战
国中后期的人们普遍要求结束战乱,去除那些人为的灾害。这表明( )
A.统治者重农意识淡薄 B.战争的残酷性有所减弱
C.水利决定战争的成败 D.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5.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
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凸显皇帝独尊 B.整顿社会风俗
C.重建礼乐文化 D.宣扬皇帝功业
6.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7.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即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政策。他认为“德
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 )
A.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 B.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
C.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D.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
8.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
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D.分割宰相权力
9.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
广。固定税目和税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
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
A.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 D.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10.《辽史 百官志》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
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情。”由此可知辽政治的特点是( )
A.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B.地方政权悉仿汉制
C.行政管理因俗而治 D.崇文抑武君主专制
11.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
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
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12.下表为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13.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B.明清政府垦荒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C.高产农作物引进缓解了社会矛盾 D.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
14. 下表是晚清时期满汉督抚比例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总督满汉比例 巡抚满汉比例
1851 5:9 1:21
1852 5:14 2:28
1853 10:10 4:19
1856 6:9 6:12
1864 2:10 0:17
1865 2:12 0:22
A. 民族企业得到汉族官僚支持 B. 汉人官僚严重动摇满清统治
C. 边疆危机促成地方行政改革 D. 国内政局影响政治权力结构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15.下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该图( )
A.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B.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D.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16.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
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A.侵略与危机 B.抗争与探索 C.立宪与共和 D.民主与科学
17.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
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18.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种矛盾在中国空前激化的产物,
带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国际关系诉求,通过以青年学子为先锋队的全民族抗争,首次成
功扭转了政府的外交决策。材料中的“它”(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19.“(民国)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
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右,夹江东下。”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黄花岗起义 B.北伐战争 C.辛亥革命 D.南昌起义
20.1940年 3 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
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实行
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由此可知,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
A.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B.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C.推动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21.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
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 D.中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问题
22.作为打击投机资本、维护市场稳定、遏制物价飞涨的重要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
之战”的根本政治意义在于( )
A.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B.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稳定
C.赢得民心,巩固政权 D.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23.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
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
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
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24.1953—1957年,我国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 25.4%,轻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 12.9%,
农业年均增长速度 4.5%。经济增长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25.1949—1956年,新中国一直努力加入各种体育类国际组织。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代表团 9人,由团长吴学谦率领访问了印度,并观摩了第 1届亚洲运动会。这一时期的
体育活动(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C.紧随了“三个世界”时代判断 D.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2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重要讲话,作出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次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7.198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有利于( )
A.农业合作化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28.1989年,温州大学的林选青在作品中写到:“厂长们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温州国营工业
结构轻型,设备陈旧老化,同时工资分配、用工制度、产品价格等方面,被捆得死死的,
我们捆绑着手脚同个体和集体竞争。”当时党中央为解决“厂长们”的忧虑,决定( )
A.设立温州经济特区 B.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C.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D.“引进来”“走出去”结合
29.2015年 12月,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 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漫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发展中国家发挥了主导作用
B.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很大提升
C.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30.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将其纳入“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 )
A.旨在加快将中国建成发达的工业国 B.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具有独创性
二、双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有且只有两项符合题意,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31.距今约 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
距今约 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
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B.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C.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D.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
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33.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
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
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
A.强调个性自由 B.主张格物致知 C.倡导修身养性 D.注重教化百姓
34.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
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海外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A.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B.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C.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D.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35.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 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
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
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
使用( )
A.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B.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C.提供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D.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36.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
31名,劳动英雄 39 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
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
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
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A.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B.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C.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D.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物资储备
37.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反映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A.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领导
B.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C.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D.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38.1964年,中共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作出了将全国划分为一、
二、三线,大力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平衡 B.增强了国防力量
C.推动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D.改善了工业布局
39.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
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A.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B.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C.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40.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
“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
A.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B.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C.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D.“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2小题,共 35分)
41.(20分)中央政府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中央与
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
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
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东汉
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
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
材料二:
宋代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政区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
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三:
如果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将清朝由传统王朝国家带入了近
现代主权国家行列,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实现了“大一统”,
基本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全部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大一统”
“臣民国家”,在统治体系和治边政策上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对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前中期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主要措
施并分析其意义。(6分)
4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中国革命纪念馆”制作了关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其中一块展板
上有四幅图片如下:
请结合图片材料与所学知识,为这一块展板配一份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解说全
面,条理清晰,要素全面,逻辑性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罗湖区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D A B C C C C A D D D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B A B C C A D D D B B C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B AD CD BC AC AB AB BD AD BC
三、非选择题
41.(20 分)(1)演变:郡县制逐渐完善;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强化;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员任
免权逐渐被中央政府掌握。(答出两点得 6 分)
(2)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削夺节度使权力;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保证赋税上缴朝
廷;弱化地方军力;设立了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节制。(答出两点得 4 分)
评价: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中央集权;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答出两点得 4 分)
(3)措施: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置驻藏大臣,
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蒙古族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答出两点得 4 分)
意义: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团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民族交融)(答出两点得 2 分)
42.(15 分)评分要求:
(1)要体现解说词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或国家)、描述事件(可选取典型的一、二个事例)、
结果、影响、评价(或看法)。史实要准确。(12 分)
(2)条理清晰,逻辑性强(3 分)
示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总结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总方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适
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
心地位。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经艰难曲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经过实践
所证明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QQABAQiAggggABJAAQgCUwV6CgGQkBCAAIoORAAEsAAAi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