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全册专项练习(二)探究水的组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全册专项练习(二)探究水的组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9-28 16:01:12

文档简介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全册专项练习(二)探究水的组成
一、探究水的组成
1.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的气体能燃烧
B.试管2连接电池的正极
C.试管1和试管2中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2.如图所示,图1是电解水的装置,图2是甲、乙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N,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a应接电源正极
B.气体M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时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D.反应至8 s时产生的H2和O2的体积比是2∶1
3.观察以下两幅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电解水时,有氢气生成的电极接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要验证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检验。
(2)待电解水的实验结束时,理论上试管1生成的气体与试管2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的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部分氧气溶于水
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
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
D.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
(3)请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时   能量(填“吸收”或“放出”)。
(4)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加热水和电解水的本质区别是   。
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如图所示的电解器进行水的探究。(电解器的气密性良好)
【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探究课题】假设水的化学式为HxOy,测定x∶y的值。
【实验探究】
电解水11 min后赶出水中溶解的气体,同时测定实验过程中a、b管中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或操作) 2 4 6 9 11 赶出水中溶解 的气体
a管中气体体积/mL 12 29 49 79 99 100
b管中气体体积/mL 4 11 21 36 46 50
(1)确定b管中气体成分。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b管活塞        
(2)【实验分析】
写出电解水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知:电解开始阶段a管收集到的气体与b管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4)【探究结论】查阅资料可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89 g/L,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利用有关数据及假设的水的化学式,列出x与y的关系式:   ,求解可得出x∶y的值约为2∶1。
二、从微观视角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B.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该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该反应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2016·吉安模拟)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7.“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水通电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的状态。水通电分解实验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水分子的能量 D.水分子的数目
8.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并且在该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
(1)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该反应是将   能转化为   能;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D.生成氧气中的氧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相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试管1中气体是氢气,能燃烧,故正确;
B、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连接的是电池的正极,故正确;
C、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氢气能燃烧,以及电解水的结论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由电解水时的"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甲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故正确;
B、M气体的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没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错误;
C、纯水的导电性较弱,实验时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正确;
D、8s时产生的H2和O2的体积比是10mL:5mL=2:1,故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
B、根据氢气的性质分析;
C、根据增强水的导电性的方法分析;
D、根据图像中的数据分析。
3.【答案】(1)负;带火星的木条
(2)2∶1;D
(3)水 氢气+氧气;吸收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1)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有氢气生成的电极接电源的负极;试管2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要验证2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试管1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试管2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待电解水的反应结束时,理论上试管1生成的气体与试管2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A、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部分氧气溶于水,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不符合题意;
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导致氧气减少,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不符合题意;
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导致氧气减少,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不同的电极生成,无法接触,不会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3)装置B中发生反应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电解水时吸收能量。
(4)加热水,只能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发生变化,故加热水和电解水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1)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及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2)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及氧气的性质分析;
(3)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吸收热量分析;
(4)根据加热水没有产生新物质,电解水时产生了新物质分析。
4.【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管中的气体为氧气
(2)H2O H2+O2
(3)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合理即可)
(4)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电解水实验;氢气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1)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管中的气体较少,为氧气,故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b管活塞,实验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为b管中的气体为氧气。
(2)电解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H2O H2+O2 。
(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知:电解开始阶段a管收集到的气体与 b 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是氧气在水中溶解掉的量比氢气多。
(4)根据HxOy,以及氢、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又因为气体的质量=气体的密度与体积的乘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x与y的关系式为: 。
【分析】(1)电解器玻璃管 a 中的电极连电源的负极;
(2)根据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分析;
(3)根据氧气和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电解水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气体的质量=气体的密度与体积的乘积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该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正确;
B、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C、该反应中,氢分子和氧分子在反应后变成了水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正确;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水,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的微粒构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6.【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
故选C.
【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7.【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的能量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析。
8.【答案】(1)电;化学;水 氢气+氧气;分解
(2)A;C;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此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正确;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C、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正确;
D、生成氧气中的氧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相同,都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ACD。
【分析】(1)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能量的转化,“多变一”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水的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析。
1 / 1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全册专项练习(二)探究水的组成
一、探究水的组成
1.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的气体能燃烧
B.试管2连接电池的正极
C.试管1和试管2中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试管1中气体是氢气,能燃烧,故正确;
B、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连接的是电池的正极,故正确;
C、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氢气能燃烧,以及电解水的结论分析。
2.如图所示,图1是电解水的装置,图2是甲、乙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N,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a应接电源正极
B.气体M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时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D.反应至8 s时产生的H2和O2的体积比是2∶1
【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由电解水时的"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甲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故正确;
B、M气体的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没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错误;
C、纯水的导电性较弱,实验时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正确;
D、8s时产生的H2和O2的体积比是10mL:5mL=2:1,故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
B、根据氢气的性质分析;
C、根据增强水的导电性的方法分析;
D、根据图像中的数据分析。
3.观察以下两幅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电解水时,有氢气生成的电极接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要验证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检验。
(2)待电解水的实验结束时,理论上试管1生成的气体与试管2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的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部分氧气溶于水
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
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
D.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
(3)请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时   能量(填“吸收”或“放出”)。
(4)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加热水和电解水的本质区别是   。
【答案】(1)负;带火星的木条
(2)2∶1;D
(3)水 氢气+氧气;吸收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1)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有氢气生成的电极接电源的负极;试管2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要验证2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试管1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试管2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待电解水的反应结束时,理论上试管1生成的气体与试管2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A、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部分氧气溶于水,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不符合题意;
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导致氧气减少,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不符合题意;
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导致氧气减少,试管1与试管2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理论值,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不同的电极生成,无法接触,不会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3)装置B中发生反应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电解水时吸收能量。
(4)加热水,只能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发生变化,故加热水和电解水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1)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及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2)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及氧气的性质分析;
(3)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吸收热量分析;
(4)根据加热水没有产生新物质,电解水时产生了新物质分析。
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如图所示的电解器进行水的探究。(电解器的气密性良好)
【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探究课题】假设水的化学式为HxOy,测定x∶y的值。
【实验探究】
电解水11 min后赶出水中溶解的气体,同时测定实验过程中a、b管中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或操作) 2 4 6 9 11 赶出水中溶解 的气体
a管中气体体积/mL 12 29 49 79 99 100
b管中气体体积/mL 4 11 21 36 46 50
(1)确定b管中气体成分。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b管活塞        
(2)【实验分析】
写出电解水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知:电解开始阶段a管收集到的气体与b管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4)【探究结论】查阅资料可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89 g/L,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利用有关数据及假设的水的化学式,列出x与y的关系式:   ,求解可得出x∶y的值约为2∶1。
【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管中的气体为氧气
(2)H2O H2+O2
(3)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合理即可)
(4)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电解水实验;氢气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1)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管中的气体较少,为氧气,故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尖嘴处,打开b管活塞,实验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为b管中的气体为氧气。
(2)电解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H2O H2+O2 。
(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知:电解开始阶段a管收集到的气体与 b 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是氧气在水中溶解掉的量比氢气多。
(4)根据HxOy,以及氢、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又因为气体的质量=气体的密度与体积的乘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x与y的关系式为: 。
【分析】(1)电解器玻璃管 a 中的电极连电源的负极;
(2)根据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分析;
(3)根据氧气和氢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电解水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气体的质量=气体的密度与体积的乘积分析。
二、从微观视角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B.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该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该反应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该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正确;
B、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C、该反应中,氢分子和氧分子在反应后变成了水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正确;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水,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的微粒构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6.(2016·吉安模拟)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
故选C.
【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7.“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水通电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的状态。水通电分解实验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水分子的能量 D.水分子的数目
【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的能量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析。
8.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并且在该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
(1)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该反应是将   能转化为   能;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D.生成氧气中的氧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相同
【答案】(1)电;化学;水 氢气+氧气;分解
(2)A;C;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此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正确;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C、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正确;
D、生成氧气中的氧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相同,都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ACD。
【分析】(1)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能量的转化,“多变一”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水的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