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4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物质
碳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质
范围
特点
实例
C、H、O、N、P、S等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物质
碳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质
范围
特点
实例
C、H、O、N、P、S等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形式
过程
温室效应
存在形式
生物群落内部
非生物环境中
含碳有机物
CO2和碳酸盐
CO2
循环形式
进入生物群落
返回无机环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燃烧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物质
碳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质
范围
特点
实例
C、H、O、N、P、S等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形式
过程
温室效应
含碳有机物
碳酸盐
CO2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燃烧作用
成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影响
气温升高
臭氧层被破坏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措施
植树造林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秸秆还田
生物富集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物质
碳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质
范围
特点
实例
C、H、O、N、P、S等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常见物质
种类
特点
重金属、化学农药
化学性质稳定
能够被生物吸收,不易被排出
途径
食物链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越多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过程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转化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物质变化
有机物 无机物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
2.(2023·河南九师联盟)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B.甲固定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都流入下一营养级
C.丙和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D.若缺少甲和丁,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2.(2023·四川绵阳一中诊断)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限时强化练
4.(2023·江苏徐州调研)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D
A.碳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碳元素通过①进入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C.②、③和④分别表示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D.图中的碳元素均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限时强化练
生态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来源
传递形式
实例
信息种类
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个体或群体
生物体
动物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废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蜜蜂跳舞,鸟类“求偶炫耀”等
物理过程
以化学物质为信息载体
动物的行为特征
跳出题海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场、温度、湿度等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知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在嘈杂的环境中(如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生态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信息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过程
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生物自身
非生物环境
空气、水、其他介质
动植物的器官
动植物细胞内的特殊物质
作用
个体
实例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海豚靠“超声波”捕食、定位
种子的发芽,开花需要特定的光波
种群
实例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
雌雄昆虫的交配与“性外激素”有关
群落
实例
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依赖信息追踪或躲避
生态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信息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过程
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生物自身
非生物环境
空气、水、其他介质
动植物的器官
动植物细胞内的特殊物质
作用
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群落
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应用
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吸引传粉动物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生物防治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化学防治 机械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措施
优点
缺点
喷施化学药剂
人工捕捉
引入天敌、寄生虫或使用信息素诱杀
作用迅速;短期效果明显
无污染;见效快,效果好
效果好且持久;低成本无污染
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费时费力;对体型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引入天敌可能造成生物入侵
2.(2019·海南卷,25)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B
1.(2023·石家庄二中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提倡素食能够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减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
B
限时强化练
6.(2023·山西太原五中调研)蚜虫的粪便中有含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吃“蜜露”的过程中,蚜虫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
限时强化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