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景德镇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你知道下列瓷器中哪一件是青花瓷吗(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题中四幅图片依次属于唐三彩、白瓷、冰裂纹瓷器、青花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图片识记能力
4.右图是《皇都积胜图》(局部),它描绘了哪朝何地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明中后期 北京 B.清代初期 北京
C.明代初期 南京 D.清代中期 南京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皇都积胜图》描绘了明中后期北京的商业繁荣景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5.《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zhu)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是( )
A.地主 B.农民
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机户出资”可判断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 )
A.制瓷业
B.造船业
C.纺织业
D.冶铸业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小清总结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几点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①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②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
③中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④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来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③不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而是其带来的结果。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活动
C.使大清长治久安 D.拒绝外国人来华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中的措施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非绝对禁止。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9.清政府只开广州商埠,关闭其他开放港口后,广州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是( )
A.“广州十三行” B.宣政院
C.市舶司 D.奴儿干都司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英商宁波贸易后,清政府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10.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答案】B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题干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世界的茫然无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保存旧中国”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
(2)材料二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4)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三则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为对付外来侵略、担心国家领土被侵占、盲目自大。结合课本对闭关政策影响的表述回答第(4)题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景德镇
3.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你知道下列瓷器中哪一件是青花瓷吗( )
A. B. C. D.
4.右图是《皇都积胜图》(局部),它描绘了哪朝何地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明中后期 北京 B.清代初期 北京
C.明代初期 南京 D.清代中期 南京
5.《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zhu)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是( )
A.地主 B.农民
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
6.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 )
A.制瓷业
B.造船业
C.纺织业
D.冶铸业
7.小清总结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几点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①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②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
③中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④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来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活动
C.使大清长治久安 D.拒绝外国人来华
9.清政府只开广州商埠,关闭其他开放港口后,广州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是( )
A.“广州十三行” B.宣政院
C.市舶司 D.奴儿干都司
10.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11.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
(2)材料二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题中四幅图片依次属于唐三彩、白瓷、冰裂纹瓷器、青花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图片识记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皇都积胜图》描绘了明中后期北京的商业繁荣景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机户出资”可判断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③不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而是其带来的结果。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中的措施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非绝对禁止。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英商宁波贸易后,清政府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题干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世界的茫然无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保存旧中国”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4)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三则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为对付外来侵略、担心国家领土被侵占、盲目自大。结合课本对闭关政策影响的表述回答第(4)题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