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和同为一家”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天敌和隐患。有大臣奏请唐太宗修复长城,他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应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在唐朝以前,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民族关系的融洽是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我国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汉唐时期的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东北 D.台湾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机构所管辖的地区。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是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2013年4月21日,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首演誓师大会在拉萨举行,该实景剧主要讲述了文成公主克服艰难险阻入藏联姻,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故事。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是( )
A. 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呼韩邪 D.铁木真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是松赞干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藏族有一首民歌的歌词唱道:“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是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所以B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丝绸之路 D.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都发生在汉朝;唐朝时,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派使臣禄东赞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了这一史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6.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有一少数民族首领曾给唐朝皇帝写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据此判断该民族是( )
A.回纥 B.吐蕃 C.靺鞨 D.匈奴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内容,可知该民族为吐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7.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二者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出现了几十年和睦相处的局面;文成公主入藏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政府当时并未对匈奴和吐蕃进行行政管理,也并未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回纥兴起后,和唐朝一直保持着隶属关系。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
A.回纥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B.回纥与唐多次和亲
C.唐朝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D.回纥人撤出蒙古高原西迁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的册封,说明回纥和唐朝保持着隶属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反映的是( )
A.西域各族对中原地区的向往之情
B.吐蕃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C.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D.回纥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7世纪末,粟末靺 统一各部,建立起政权,以“渤海”为号,渤海政权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频繁,“车书本一家”意思是渤海与唐原本是车同轨、书同文的一家人,反映了唐朝与渤海政权友好交往的史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0.唐朝时期,吐蕃实力强大,南方六诏中有五诏依附吐蕃,只有哪一诏依附唐王朝,并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 )
A.东诏 B.西诏 C.南诏 D.北诏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
(1)说出材料一两幅图片中人物的名字。他们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二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这个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材料二与材料一图中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作用?
(3)材料三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1)图一:松赞干布;图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
(2)吐蕃。藏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蕃“和同为一家”。
(3)开明的民族政策。战争、管辖、和亲、册封和经济文化交流。
(4)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第(1)(2)题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像和材料二中的“金城公主”,判断是唐与吐蕃的两次和亲,吐蕃是今藏族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第(3)题。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问可围绕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作用来回答,第二问可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阐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和同为一家”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天敌和隐患。有大臣奏请唐太宗修复长城,他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应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2.我国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汉唐时期的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东北 D.台湾
3.2013年4月21日,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首演誓师大会在拉萨举行,该实景剧主要讲述了文成公主克服艰难险阻入藏联姻,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故事。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是( )
A. 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呼韩邪 D.铁木真
4.藏族有一首民歌的歌词唱道:“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是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5.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丝绸之路 D.张骞出使西域
6.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有一少数民族首领曾给唐朝皇帝写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据此判断该民族是( )
A.回纥 B.吐蕃 C.靺鞨 D.匈奴
7.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二者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8.回纥兴起后,和唐朝一直保持着隶属关系。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
A.回纥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B.回纥与唐多次和亲
C.唐朝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D.回纥人撤出蒙古高原西迁
9.“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反映的是( )
A.西域各族对中原地区的向往之情
B.吐蕃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C.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D.回纥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10.唐朝时期,吐蕃实力强大,南方六诏中有五诏依附吐蕃,只有哪一诏依附唐王朝,并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 )
A.东诏 B.西诏 C.南诏 D.北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
(1)说出材料一两幅图片中人物的名字。他们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二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这个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材料二与材料一图中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作用?
(3)材料三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在唐朝以前,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民族关系的融洽是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机构所管辖的地区。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是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是松赞干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所以B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都发生在汉朝;唐朝时,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派使臣禄东赞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了这一史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内容,可知该民族为吐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出现了几十年和睦相处的局面;文成公主入藏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政府当时并未对匈奴和吐蕃进行行政管理,也并未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的册封,说明回纥和唐朝保持着隶属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7世纪末,粟末靺 统一各部,建立起政权,以“渤海”为号,渤海政权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频繁,“车书本一家”意思是渤海与唐原本是车同轨、书同文的一家人,反映了唐朝与渤海政权友好交往的史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答案】(1)图一:松赞干布;图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
(2)吐蕃。藏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蕃“和同为一家”。
(3)开明的民族政策。战争、管辖、和亲、册封和经济文化交流。
(4)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第(1)(2)题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像和材料二中的“金城公主”,判断是唐与吐蕃的两次和亲,吐蕃是今藏族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第(3)题。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问可围绕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作用来回答,第二问可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阐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