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学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人体某器官的内环境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体液,a、b分别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和静脉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营养不良或肾小球肾炎均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B.①②③④渗透压的90%以上均来源于和
C.若该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b处的血糖浓度高于a处
D.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可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2.在开始学习小型汽车驾驶的“倒车人库”项目时,学员会根据教练员的指令,对方向盘进行操作以操控汽车。该过程涉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节该过程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手臂肌肉参与调节方向盘的动作
C.交感神经兴奋使呼吸和心跳加快 D.操控汽车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3.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具有“吸钠排钾”的作用,是调节水盐代谢及血压的激素,对心血管病、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ALD通过促进人体重吸收.排出来维持水盐平衡
B.ALD和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C.严重腹泻患者的血钠含量降低,ALD分泌会减少
D.ALD分泌过多时,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4.桥本氏甲状腺病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致病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患者浆细胞会分泌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C.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直接杀灭病原体
D.接种疫苗可以避免桥本氏甲状腺病的发生
5.某生物兴趣小组以校园常见植物筋杜鹃为材料,探究生根粉浓度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其预实验结果如下表。正式实验时最好选择的浸泡时间和生根粉浓度范围分别是()
浸泡时间/h 生根数/条 生根粉浓度/() 2 4 6 8
0 1.00 1.00 1.00 1.00
0.1 3.50 9.33 9.50 3.30
0.2 4.67 10.10 14.33 6.00
0.3 6.75 13.67 11.33 3.00
A.4h,0.1~0.3 B.4h,0.2~0.3
C.6h,0.1~0.3 D.6h,0.2~0.3
6.下表是某兴趣小组对某公园中柏木密度的调查结果(单位:株/100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样方1 21 23 16 15 17 16 18
样方2 18 16 12 13 24 16 31
样方3 17 19 17 19 22 23 15
A.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园中的物种丰富度剧烈波动
B.第7组结果偏差大,可能是计数时计数方法不对
C.取样时要在柏木密集区并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样方面积越大,则样方数越多、种群密度越大
7.衡山上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数和死亡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刻种群数量较前一时刻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t2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的数量处于K/2左右
C.t3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处于K值左右
D.4时刻后,由于种内竞争增大,种群数量将减少
8.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下列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不具有循环性的是()
A.具有捕食关系的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 B.寒流次数与某些昆虫个体的死亡数量的关系
C.松鼠种群数量与红松种子的数量关系 D.森林自然火灾的可能性与森林面貌的关系
9.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物种资源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保护湿地,某研究团队对沿黄河下游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进行野外样地调查,发现青龙湖从湖心到岸边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为:沉水植物菹草群落→纯水烛群落→水烛群落→水烛+扁秆藨草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含水量是湖泊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B.与水烛群落相比,水烛+扁秆藨草群落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C.群落依次演替的过程中,每二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10.下图是某人工养殖渔场中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B.据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2%
C.储存在浮游动物体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188.59
D.分解者将图示动物的遗体、残骸分解后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1.佩戴口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废弃口罩中含有微塑料。通常将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定义为微塑料,微塑料污染可在生物体内富集而引起生物体损伤和毒性效应。某研究小组对某生态系统的水生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浮游生物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贻贝,因此其会捕食贻贝
B.牡蛎体内的微塑料可来自食物和水体中微塑料的吸附
C.人类活动可加速微塑料的循环,改变其在环境中的分布
D.鱼类被人类食用后,微塑料会在人体内富集起来
12.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了,在农村到处可见到楼房建设,也可见到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非常不利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A.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采取封闭存放或严密遮盖
B.混凝土搅拌作业产生的废水须经沉淀后再排放
C.现场照明须全面覆盖现场及周围道路和建筑物
D.废弃物须分类存放并设立专门的临时贮存场地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研究发现,癌细胞刺激神经细胞向肿瘤浸润,而这种浸润又刺激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将含有麻醉剂的纳米颗粒作用于癌变组织和神经细胞接触点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显著减缓。该麻醉剂的作用原理可能是()
A.使神经细胞轴突释放神经递质减少 B.使神经递质释放后被结合失去活性
C.使癌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结构变化 D.阻止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蛋白质,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55℃高温刺激15min后的大鼠,在心、脑、肝肺等器官的组织内分离出一种含量较高的HSP。研究发现HSP可在高温刺激下保持酶的活性,促使细胞内糖原贮存量增多等。下列相关说法错误是
A.在HSP作用下,心、脑、肝、肺等器官功能受高温的损害较大
B.55℃高温刺激下,大鼠增加散热的方式主要是汗腺分泌量增加
C.高温下HSP保持酶活性是神经冲动传递的结构基础;
D.体温、血糖等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与细胞内代谢相互协调.
15.在玉米灌浆起始时,胚乳中脱落酸(ABA)含量迅速上升,可使胚正常发育成熟以及抑制过早萌发,也能加速贮藏蛋白质的形成。研究表明,ABA通过将灌浆起始因子ZmbZIP29和ZmABI19以及灌浆核心调控因子02三者磷酸化,以启动和促进灌浆进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ABA通过调控相关多个基因的表达以促进玉米灌浆
B.玉米灌浆生长期间ABA与其他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C.ABA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调节玉米灌浆期的生长
D.生产上,与外源ABA相比,使用ABA类调节剂的效果通常更稳定
16.小菜蛾是白菜、花椰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头号杀手”,小菜蛾在其生长发育的各阶
段均会遭到寄生性及捕食性天敌的袭击,已报道的寄生性昆虫种类有109种,其中卵期寄生蜂5种,幼虫期寄生蜂81种,蛹期寄生蜂23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在小菜蛾卵中的一种寄生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菜蛾卵的密度 B.寄生蜂属于影响小菜蛾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C.十字花科植物与玉米间作,可提高前者产量D.寄生蜂与小菜蛾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血糖平衡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下图是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部分过程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为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图中激素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可知,在血糖调节方面,激素A、B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平衡的调节除图中体液调节外,还有神经调节。在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元与内分泌细胞可通过信息分子__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结合图示及以上信息,推测胰岛B细胞膜上的受体有______
______________(答出2个)。
(4)糖尿病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或被破坏。现有某糖尿病患者,欲诊断其患病类型,除抽血检测胰岛素含量外,请另外设计一个诊断方案并预期诊断结果与结论。
诊断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诊断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1分)目前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可早期预防和治疗、有望彻底根除的癌症,高危型人
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其中致癌性最强的病毒为HPV16型,约占所有宫颈癌的55%~60%,其次是HPV18型,约占宫颈癌的10%~15%,两者约占病例总数的70%。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措施之一。下图是三针疫苗注射后产生的针对HPV16和HPV18的抗体生成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HPV的攻击,其中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叫作___________免疫;第三道防线的特点是___________。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其中________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2)注射HPV疫苗后会引起体液免疫,在此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的两个信号刺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活化后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和分泌抵抗HPV的抗体,而记忆B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知,多次注射疫苗会引起的免疫反应是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治疗性HPV疫苗经树突状细胞处理后会呈递给CD8+T细胞,从而引起细胞兔疫,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起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19.(12分)南方的“梅雨季节”会造成柑橘严重落果,研究人员尝试以赤霉素和2,4-D对柑橘保果保鲜。下图是喷施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2,4-D对柑橘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变化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除实验中涉及的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乙烯等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_______________;此外,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对照组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常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科学实验或农林园艺的研究,是因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很多优点,试列举两点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实验结果可知,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率的调控具有_____________的关系,图1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结合图2分析,赤霉素和2,4-D降低柑橘落果率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分)邵东地表水丰富,蜿蜒百转,特别是古称“云泉”的邵水桐江,素有“东乡无好景,逆水八十里”之称。境内主要有邵水、槎江、西洋江、落水河、蒸水、仁风水和侧水等七江河。某研究小组以邵东县主要河流为调查区域,对水体中的鱼类及其他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结果显示:鱼类共计72种,隶属6目22科。鲤形目种类数最多3科39种,其次是鲇形目6科14种和鲈形目8科14种,鲑形目3科3种,合鳃目1科1种和鲟形目1科1种。以上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湖泊有A立方千米淡水,该研究小组想调查其中某种鱼类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捞并标记了a条该种鱼,第二次捕捞了b条该种鱼,其中有标记的是c条,据调查发现由于操作不当,可能有d条该鱼的标记物在实验期间脱落,则在该水库中,该种鱼的实际种群密度是________条/立方千米。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鱼类进行标记时,除防止标记物脱落外,还应该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若研究小组想确定该湖泊中某种鱼的捕捞量,他们需要关注该种鱼的__________等种群数量特征,理由是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在调查中发现某河流中有挺水层(如芦苇)、浮水层(如满江红)和沉水层(如黑藻),这些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若想调查芦苇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在该河流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等。
21.(11分)家庭阳台农业系统的运行原理如下图。在家庭阳台农业系统中,水质处理系统中
的硝化细菌把鱼类排泄物中蔬菜无法吸收的亚硝酸盐转化为可吸收的硝酸盐。经水质处理系统处理的水用于安心蔬菜系统,经蔬菜进一步净化后随虹吸系统回流到鱼类繁育系统,避免了水质恶化,形成“鱼帮菜,菜帮鱼"的良性循环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阳台农业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_,鱼类属于__________,其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内,该系统中栽培蔬菜不需要施用化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鱼同化的能量。蔬菜不能利用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学·答案
选择题:共16小题,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内环境结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营养不良或肾小球肾炎会使血浆蛋白含量偏低,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从而导致组织水肿,A项正确;①③④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和,②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的和含量较少,B项错误;若该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使静脉端的血糖浓度高于动脉端的血糖浓度,C项正确;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人体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D项正确。
2.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学习汽车驾驶为情境,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从听到指令,到作出操控方向盘的“应答”属于神经调节过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项正确;手臂肌肉是调节方向盘动作的效应器的一部分,B项正确;操控方向盘时需集中精神,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C项正确;反射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错误。
3.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醛固酮与水盐平衡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ALD通过促进人体重吸收、排出来维持水盐平衡,A项正确;ALD与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项正确;严重腹泻患者的血钠含量降低,ALD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C项错误;ALD分泌过多时,人体排出过多的,使得神经元外的浓度偏小,向外流动的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项正确。
4.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桥本氏甲状腺病的发病机制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桥本氏甲状腺病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病,A项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识别甲状腺细胞,说明患者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的抗原,B项正确;细胞因子是信息分子,可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但不能直接杀灭病原体,C项错误;桥本氏甲状腺病是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D项错误。
5.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实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生根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浸泡6h的浓度组,其次出现在浸泡4h的浓度组,浸泡6h组出现生根数最大值后生根数减少,而浸泡4h组的生根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多。据此,推测在浸泡6h组的浓度之间有最适浓度,而浸泡4h组不能确定最适浓度值,需继续增大浓度,因此正式实验时最好选择的浸泡时间和生根粉浓度范围是6h,,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实验调查结果的数据为情境,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样方法,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此实验仅调查了公园中柏木的种群密度,无法判断该公园的物种丰富度变化,A项错误;计算样方中植物的数量时,对于压线的植株,通常是计算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植株,第7组结果出现了“31”的数据,与其他组数据相差悬殊,可能是计算时多统计了其他边或夹角的植株,也可能是不同的样方中,植株分布有差异,B项正确;样地内要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由于调查的柏木是乔木,故样方面积越大,在样地中选出来的样方数就会减少,D项错误。
7.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衡山上某生物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图示为情境,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时刻前,种群的出生数小于死亡数,种群数量减少,故时刻种群数量较前一时刻减少,时刻种群的出生数与死亡数相同,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项错误;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的数量处于K/2左右,B项正确;时刻种群的出生数与死亡数相等,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处于K值左右,C项正确;时刻后,由于种内竞争增大,种群数量将减少,D项正确。
8.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循环因果关系为情境,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猞猁捕食雪兔,猞猁种群数量上升会加大对雪兔的捕食压力,导致雪兔种群数量下降,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导致猞猁食物匮乏,猞猁种群数量也下降,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寒流会导致某种昆虫个体死亡数量增加,昆虫个体死亡不会导致寒流次数增加或减少,二者不是循环因果关系,B项符合题意;松鼠以红松种子为食,二者的数量存在反馈调节,是循环因果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在森林中,随着植被的大量生长,森林逐渐变得郁闭,林间阳光减少,制约了林下树苗的成长,还导致枯枝败叶的积累,增加了发生自然火灾的可能性,火灾发生后,森林的阳光更加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增多,于是许多种子萌发,幼苗迅速成长,森林面貌逐渐恢复,森林自然火灾与森林面貌之间也存在循环因果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以沿黄河下游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演替为情境,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从湖心到湖岸,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减少,其中在湖泊水域区分布着沉水植物菹草群落,在湖泊浅水区分布着纯水烛群落,在湖岸沼泽区分布着扁秆藨草群落,而芦苇群落则广布于湿潮土的湖滨滩地区,这表明土壤含水量是湖泊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水烛群落相比,水烛+扁秆藨草群落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的优势可被另一些生物代替,因此有的植物种群密度增加,有的植物种群密度减少,C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D项正确。
10.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能量流动图解为情境,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图示是某人工养殖渔场中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情况,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化学能)及人工投入的化学能之和,A项错误;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的同化量是,第三营养级凤鳉的同化量是,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2.39÷615.19×100%≈2%,B项正确;流向浮游动物的能量是,其中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能量有(615.19-426.6=188.59(),C项正确;分解者将图示动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其中含N、P的无机物可促进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的繁殖,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D项正确。
11.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口罩引起的微塑料污染为情境,考查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现象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虽然浮游生物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贻贝,但是贻贝通常捕食浮游生物,而不是浮游生物捕食贻贝,A项错误;牡蛎可通过捕食关系获得食物中的微塑料,也可通过身体对水体中的微塑料进行吸附,B项正确;人类使用口罩等塑料用品,加速了微塑料的循环,改变了其在环境中的分布,C项正确;鱼类被人类食用后,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起来,D项正确。
12.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以建筑行业的环境管理为情境,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采取封闭存放或严密遮盖”可避免大气污染,A项不符合题意;“混凝土搅拌作业产生的废水须经沉淀后才能排放”可避免水污染,B项不符合题意;现场照明集中照射,仅覆盖现场范围,不能覆盖周围道路和建筑物,这样会导致光污染,C项符合题意;“废弃物须分类存放并设立专门的临时贮存场地”可防止废弃物污染,D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ABC
命题透析 本题以癌细胞转移为情境,考查兴奋的传递,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用麻醉剂处理接触点后,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可影响突触结构的兴奋传递功能,A项可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若神经递质被麻醉剂结合而不能发挥作用,也会影响突触的兴奋传递功能,B项可能;癌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结构变化,会使神经细胞不能对其发挥作用,C项可能;神经纤维不是两种细胞的接触点,D项不可能。
14.答案AC
命题透析 本题以HSP为情境,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据题信息可知,在心、脑、肝、肺等器官中分离出含量较高的HSP,故心、脑、肝、肺等器官的热损害较小,A项错误;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温度下,分泌汗液是主要的散热方式,B项正确;酶的活性是神经冲动产生的基础,神经冲动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C项错误;酶的活性与细胞内糖原贮存量是细胞代谢的物质基础,机体的调节作用与细胞代谢相互协调,D项正确。
15.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以ABA在玉米灌浆期间的作用为情境,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起始因子ZmbZIP29、ZmABI19和调控因子O2三者应该与基因表达相关性很大,A项正确;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项正确;ABA可使胚正常发育成熟,且据题可知,ABA通过将灌浆起始因子ZmbZIP29和ZmABI19以及灌浆核心调控因子O2三者磷酸化,以启动和促进灌浆进程,故ABA不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调节玉米灌浆期生长的,C项错误;生产中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ABA类调节剂性质稳定,且价格低廉,D项正确。
16.答案BC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小菜蛾及寄生蜂为情境,考查种间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小菜蛾卵附着在植物上,没有活动能力,常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A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寄生蜂寄生导致小菜蛾数量的变化属于生物因素,B项正确;由表可知,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在小菜蛾卵中的一种寄生蜂,玉米螟以玉米为食,故十字花科植物与玉米间作,可增加玉米螟赤眼蜂的数量,减少小菜蛾卵的数量,可提高十字花科植物的产量,C项正确;寄生蜂与小菜蛾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项正确。
17.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2分)
(1)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
(2)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任答3点,2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相抗衡
(3)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胰岛素受体(任答2个,2分)
(4)空腹时检测患者的血糖含量,然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检测其空腹血糖含量(2分)若血糖含量明显下降,达到正常值水平,则为1型糖尿病;若血糖含量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值,则为2型糖尿病(2分)
命题透析 本题以血糖平衡调节图示为情境,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1)人体血糖的来源有三种途径: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
(2)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据图分析可知,激素A是胰岛素,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作用相抗衡。
(3)传出神经元与内分泌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可通过信息分子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交流。据此分析,若内分泌腺是胰岛B细胞,则胰岛B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受体,再结合图示,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据此推测胰岛B细胞膜上还有胰高血糖素受体,而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以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故胰岛B细胞膜上存在胰岛素受体。
(4)分析题意可知,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见,注射胰岛素可降低该类患者的血糖含量;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或被破坏,可见,注射胰岛素不能显著降低该类患者的血糖含量。因此,欲诊断某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类型,可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具体诊断方案为:空腹时检测患者的血糖含量,然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检测其空腹血糖含量。预期诊断结果与结论为:若血糖含量明显下降,达到正常值水平,则为1型糖尿病;若血糖含量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值,则为2型糖尿病。
18.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1分)
(1)非特异性后天形成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2分) 免疫防御
(2)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2分) 当机体再接触HPV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2分) 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使人体对HPV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答案合理即可给分,2分)
(3)细胞毒性T细胞
命题透析 本题以预防宫颈癌为情境,考查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皮肤、黏膜,第二道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其中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2)注射HPV疫苗,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抗原(疫苗)与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活化后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和分泌抵抗HPV的抗体,而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机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由图可知,3次注射疫苗,机体产生的抗体数量增多,而抗体可以抵抗HPV,从而使人体对HPV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
(3)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
19.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2分)
(1)细胞分裂素(或油菜素内酯) 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一定的顺序性
(2)清水组 落果率和(内源)脱落酸含量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任答2点,2分)
(3)协同作用 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2,4-D能有效降低柑橘的落果率,且同时使用时保果效果更好(2分)
通过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的含量(或抑制果实内源脱落酸的合成)来降低柑橘落果率(2分)
命题透析 本题以赤霉素和2,4-D对柑橘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为情境,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1)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此外还有油菜素内酯,它们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此外,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本实验的对照组为清水组,其他三组均为实验组,自变量是赤霉素和2,4-D,因变量是落果率和(内源)脱落酸含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因此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农林园艺等领域和用于科学实验。
(3)分析图1可知,赤霉素和2,4-D混合使用组的效果好于单独使用组,表明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率的调控具有协同作用。进一步分析图1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结果可说明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2,4-D能有效降低柑橘的落果率,且同时使用时保果效果更好。结合图2分析,清水组果实的内源脱落酸含量最高,推测赤霉素和2,4-D降低柑橘的落果率的机制是通过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的含量(或抑制果实内源脱落酸的合成)来降低柑橘落果率的。
20.答案(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4分)
(1)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2)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个体无伤害;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充分放回,使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保证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答出2点)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当该种鱼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就达到K值,而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或当该种鱼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值最大时,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为K/2,应确保捕捞后剩余量在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垂直(1分)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答出2点即可)
命题透析 本题以邵东县的鱼类调查为情境,考查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生态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1)“鱼类共计72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多个物种含有不同的基因,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2)标记重捕法的公式为N:M=n:m(N指种群数量、M指初捕总数、n指再捕总数,m指再捕中的标记数),根据该公式可知初捕总数是a,再捕总数是b,再捕中的标记数是c,由于d条该种鱼的标记物在实验期间脱落,因此再捕的标记数应为c+d,根据公式计算得出N=ab/(c+d),由于调查的是A立方千米淡水,因此该湖泊鱼类的种群密度是条/立方千米。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对鱼类进行标记时,除了防止标记物脱落外,还应该注意的主要事项有①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个体无伤害,②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③充分放回,使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保证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若研究小组想确定湖泊中某种鱼的捕捞量,他们需要关注该种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数量特征,理由是当该种鱼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就达到K值,而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某河流中有挺水层(如芦苇)、浮水层(如满江红)和沉水层(如黑藻),这些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其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想调查芦苇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在该河流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1.答案(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1分)
(1)蔬菜、硝化细菌 消费者(1分)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分) 蔬菜固定的太阳能、硝化细菌固定的化学能和食物残渣中的能量
(2)鱼类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被水质处理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及硝化细菌转化的硝酸盐可供蔬菜利用(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3)不属于(1分) 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而蔬菜不能吸收有机物,只能利用光能(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家庭阳台农业系统为情境,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思路点拨 (1)家庭阳台农业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了蔬菜外,还有水质处理系统中的硝化细菌,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蔬菜固定的太阳能、硝化细菌固定的化学能,还有食物残渣中的能量。鱼类属于消费者,其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水质处理系统中的分解者可以将鱼类排泄物、食物残渣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蔬菜利用,同时硝化细菌转化的硝酸盐也可供蔬菜利用,故一段时间内不需要使用化肥。
(3)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不属于鱼同化的能量。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而蔬菜不能吸收有机物中的能量,只能利用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