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中二年级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茄子切片后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成褐色,是在有氧条件下相关酶将茄子中的酚类物化 的结果。若要改善菜肴品相,抑制茄子切片褐变,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直接放在盆中备用 B.浸没在蛋清液中备用
C.用沸油处理后备用 D.浸没在食用碱水中备用
2. 胞外囊泡(EVs)是一种主要由细菌分泌的球形纳米颗粒 物,能携带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物质,被称为“外交信使”, 其结构如图所示。包含不同内含物的EVs具有不同的功能, EVs的形成和功能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下列分析正 确的是
A.EVs可能是由细菌的内质网膜形成的
B.EVs的形成过程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无关
C.EVs可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D.EVs可能是环境耐药基因传播的一种载体
3.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是长江流域史前稻作遗存的首 次发现。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B.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之一
D.现代杂交稻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4. 人们在品尝酸梅时,会流口水,有些人在听到酸梅或看到酸梅时,也会流口水。下图表 示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三种途径,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正常人看到酸梅未流口水,可能其未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
B.吃酸梅和看、听到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的反射中,效应器是相同的
C.看到酸梅流口水的反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
D.吃酸梅流口水的条件反射活动中,延脑能对来源于舌的兴奋进行分析
5.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的一种,充满眼睛前后房,约有0.15~0.3mL。眼 的内部压力——眼内压,取决于房水的量。房水是由睫状体产生然后通过瞳孔进入前房, 再由前房角的小梁网排出眼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房水量稳定是眼球相关组织细胞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
B.房水可以为眼部组织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
C.若房水排出不畅,引起眼内压升高,则会导致相关眼疾
D.房水量决定眼球内压,所以一天内的房水量应稳定不变
6. 乙醇(酒精)具有刺激性。科研人员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对志 愿者酒后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视觉受影响,简单反射能力下降
B.饮酒后1.5h血液中乙醇浓度最高,7h时乙醇仍未完全代谢掉
C.简单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形成视觉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D.图示中酒后人体相关能力指标的变化是“严禁酒后驾车”的依据之一
7. 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除了植物激素的调节之外,还受光、温度、重力 等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②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时,基因组的表达可能会发生改变
③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同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⑤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⑥植物的根、茎可以感受重力,并将重力转换为运输生长素的信号,影响生长素分布
⑦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8. 动物在被运输的过程中,体内皮质醇的含量会升高,增强动物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 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在被运输过程中皮质醇含量会持续升高
B.N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运输过程中M的分泌增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D.皮质醇含量降低时能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9. 对人体无害的“非己”物质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根据图示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分 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不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包含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发育成熟
C.图中过敏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10.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 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及相关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甘蔗生长过程中喷施适量的赤霉素可促进茎秆伸长
B.油菜素内酯可促进植物完成受粉
C.芝麻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喷洒适量生长素以避免减产
D.小麦种子成熟时经历持续干热后又遇雨天,种子会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被降解有关
11.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中调查的是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B.乙中的S 是最佳取样面积
C.甲和乙中的调查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甲中的调查方法对象只能是植物
12.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就是说大旱之后通常会有蝗灾肆虐。在干旱的年份,土 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蝗虫数量 大大增加:而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青蛙的数量增加,发生蝗灾的可能 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B.温度、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13.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受到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科研人员发现发生细菌感染的伤口在愈 合时,也受到这两种激素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伤时吞噬细胞会汇聚到伤口处吞噬细菌, 属于第一道防线
B.胃饥饿素和瘦素可以在血浆、组织液、胃 液中被检测到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与胃饥饿素和瘦素的 作用关系相似
D.瘦素抑制食欲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14.已知某遗传病由基因a或基因b控制,且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常 染色体上。患该病的某家族的遗传图谱如图1所示,图2表示该家族部分成员的该病相 关基因电泳结果(一个基因只电泳出一个条带)。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A.条带①与条带③代表的基因为等位基因
B.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只来自1号个体
C.4号个体与2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D.1号个体与2号个体生下的女孩均患该病
15.如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 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水通道蛋白合成受阻,B的渗透压将会升高
B.正常人饮用1000ml清水半小时后,a过程增强,尿量增加
C.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C结合,促进a过程
D.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与原尿混合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6. 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 A 、B 、C 均 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信号分子 A 和 B都能与该细胞受体结合,发挥调节功能
B. 三种信号分子合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发挥调节作用
C. 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
D. 雄性激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靶细胞, 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共60分。
17.(每空2分,共14分)2.4-D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 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甲图所示。
(1)与生长素相比,2.4-D具有 等优点。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
。
(3)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两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在a浓度的 2.4-D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 (填“能”或“不能”)生长。
(4)进一步探究2.4-D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 称为这个实验的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
。b、c浓度在乙图的 分布有 种可能性。
(5)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 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 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
(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0分)如图为未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 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是 。细胞毒性 T细胞在 中成熟。正常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这体现 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2)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主要由 分泌,其作用是
。(2分)细 胞①是 ,康复者过段时间后如果出现肿瘤复发,该细胞会
,从而参与免疫过程。
(3)肿瘤细胞大量表达 PD-L1,与细胞毒性 T 细胞表面的 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 细胞活化,逃避被细胞毒性 T细胞的攻击,为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可利用现 代生物技术制备抗 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阻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具体过程 为 。(2分)
19. (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2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 蛙的基本生命活动。图甲为蛙的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电位计a和b分别连接在传入神 经元、传出神经元。图乙为甲中c结构的放大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表示[c]_________结构,③一般由_________(填细胞器)形成。
(2)若在a上给予适宜刺激,当神经冲动抵达c处时,④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 结构c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与分布在⑤上的_________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
(3)若图甲为屈反射的反射弧,如果剥去趾尖的皮肤,再将趾尖触及稀硫酸,将
_________(填“有”或“无”)反应,因为_________。如果毁坏传出神经元,再刺激 趾尖,骨骼肌________(填“有”或“无”)反应,冲动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向神经中枢传导。
(4)请利用图甲,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 能单向传递。 。(3分)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 (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0分)荔枝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水果,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 光照强度和钾肥浓度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将大小一致的荔枝植株先停止施 肥5个月,再移栽至盆中,均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三组分别施加低钾肥、 中钾肥、高钾肥,然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实验重复4次。结果如图。请回答以 下问题:
(1)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上,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2分)
(2)由图可知,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加,荔枝的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这是由于 叶绿体在单位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光能,光反应速率加快,为暗反应中______________ 过程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
(3)比较对照组和中钾组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施用钾肥主要通过________(2分) 促进荔枝生长;在同等光照条件下,高钾组的光合作用强度低于中钾盐,这可能是由于 施肥过多影响了植物的吸水,使植物的气孔开度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 而限制了暗反应中______________速率。
(4)当光照强度等于200μmol光量子·m-2·s-1时,中钾组的实际光合速率为
______________μmol·m-2·s-1(用O2释放量表示)。
21.(每空2分,共14分)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 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相关问题:
(1)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特征是 (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4~1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 (填“<”“=”或“>”) 死亡率。
(3)若图3中曲线II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 最高的对应点是 。
(4)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 度,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实验。图为视野中 观察的实际结果,表为实验过程记录表(单位:×106 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则:
a.若使用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按图来估计:每ml 活化液中含酵母菌的数目为 个(不考虑死活)。
b.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
(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化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中二年级生物学参考答案
1.A
【详解】AB、由题意可知,在有氧条件下相关酶将茄子中的酚类物化,直接放在盆中备用会接触到氧气,而浸没在蛋清液中备用可阻断酶与氧气接触,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高温度沸油和食用碱均可使相关的酶变性失活,防止酚类物化,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A错误;
B、由题意可知,EVs是一种主要由细菌分泌的囊泡,囊泡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其形成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关,B错误;
C、EVs虽然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但是EVs是细胞的分泌物,不是完整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增殖,C错误;
D、由题意可知,EVs被称为“外交信使”,内含核酸,可能是环境耐药基因传播的一种载体,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A错误;
B、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正确;
C、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因此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之一,C正确;
D、现代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4.D
【详解】A、若某正常人看到酸梅未流口水,可能其未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此时的酸梅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
B、吃酸梅和看、听到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的反射中,都是通过传出神经到达唾液腺,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效应器是相同的,B正确;
C、看到酸梅流口水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该过程中存在大脑皮层这个高级神经中枢对丘脑、延脑的调节,体现了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C正确;
D、吃酸梅流口水是非条件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5.D
【详解】A、房水量稳定是眼球相关组织细胞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A正确;
B、房水是组织液的一种,可为虹膜、晶状体等眼部组织细胞输送营养,运走代谢废物,B正确;
C、眼内压取决于房水的量,如果房水过多,引起眼内压升高,就会导致相关眼疾,C正确;
D、房水量决定眼内压,一天内的房水量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6.C
【详解】A、由图可知饮酒后,简单反应和视觉保留都随乙醇浓度的升高而降低,A正确;
B、由图可知,饮酒后1.5h血液中乙醇浓度最高,7h时乙醇仍未完全代谢掉,B正确;
C、形成视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图示中酒后人体简单反应和视觉保留相关能力指标的变化是“严禁酒后驾车”的依据之一,D正确。
故选C。
7.B
【详解】①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①正确;
②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玉米,从热带地区引种至温带地区,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基因组的表达,②正确;
③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会增加,而脱落酸的含量下降,③错误;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④错误;
⑤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⑤正确;
⑥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⑥正确;
⑦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⑦错误;
①②⑤⑥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A、皮质醇的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故动物在被运输过程中皮质醇含量不会持续升高,A错误;
B、N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
C、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M,故M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皮质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图中不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包含体液免疫过程,A正确;
B、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正确;
C、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引起过敏的物质未必是蛋白质,也可以是花粉等物质,C错误;
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甘蔗喷施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
B、油菜素内酯有促进花粉管萌发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受粉,B正确;
C、芝麻的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芝麻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未完成受粉不能形成种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子房壁的发育,并不能避免减产,C错误;
D、小麦种子成熟时,若经历持续的干热会导致脱落酸降解,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当脱落酸减少时种子萌发便不受抑制,遇大雨天气则种子会在穗上发芽,D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分布状况,所以甲中调查的是某生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
B、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1后,物种数目不再增加,因此乙中的S 是最佳取样面积,B正确;
C、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
D、以甲中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对象不只限于是植物,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也可以使用,D错误。
故选D。
12.D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故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温度、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均会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蝗虫卵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
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D。
13.C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吞噬细胞可以汇聚到伤口处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胃饥饿素和瘦素具有调节作用,均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故可以在血浆、组织液中检测到,胃液属于外界环境,检测不到胃饥饿素和瘦素,B错误;
C、由题图可知,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受到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二者作用效果相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二者作用效果也相反,C正确;
D、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一区域,使人产生饱腹感,减少摄食,此过程既存在体液调节,也存在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C。
14.A
【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女必为常染色体隐性可判断,该病的致病基因为b。3号个体没有条带①,条带①为基因B,4号为男性,且表现正常,则其含有A和B基因,则条带②为A基因,结合2号的的条带可推测其基因型为BbXAY,则条带③为b基因,条带④为a基因,可见条带①与条带③代表的基因为等位基因,A正确;
B、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不只来自1号个体,还来自2号个体,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4号个体与2号个体的基因型不同,C错误;
D、1号个体与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二者生下的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4×1/2=1/8,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详解】A、如果水通道蛋白合成受阻,则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B组织液的渗透压将会升高,A正确;
B、正常人饮用1000ml清水半小时后,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水通道蛋白合成减少,所以a过程减弱,尿量增加,B错误;
C、由图可知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C抗利尿激素受体结合,促进a过程,C正确;
D、据图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这样使得肾小管壁外侧的组织液不能与管壁内的原尿混合,D正确。
故选B。
16、【答案】C
【详解】A、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分析图甲可知,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信号分子B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A,信号分子B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A错误;
B、三种信号分子在体液中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由于只有靶细胞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故只能对特定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B错误;
C、人体内胰岛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膜上,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正确;
D、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C。
17、(每空2分,共14分)(1)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
(2)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a>b 能
(4) 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浪费
4(或四)
(5)c浓度之前(或小于c浓度”,或“0—c浓度”)
【详解】(1)2.4-D是生长素类调节剂,与生长素相比,其特点是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而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因此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实验时,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b、c三种浓度中,2.4-D溶液浓度最高的是a,即a浓度大于b浓度。在a浓度的2.4-D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能生长,只不过生长速度低于空白对照组。
(4)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浪费。b、c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c浓度比b浓度促进作用更强,所以b、c可能都在X的左侧,且bc;b、c可能一个在X的左侧,一个在X的右侧,b>c或b(5)若浓度b>c, b、c可能都在X的右侧,也有可能c在X的左侧、b在X的右侧;在 b、c浓度之间设计系列浓度梯度,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发现在 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说明 b、c都在X的右侧,应该在c浓度之前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18、(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0分)(1)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胸腺 免疫监视
(2) 辅助性T细胞 促进(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或B细胞的分裂、分化,增强免疫能力 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快速(迅速)分裂、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3)与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结合,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反应,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疫
【详解】(1)第二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细胞毒性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正常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
(2)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或B细胞的分裂、分化,增强免疫能力;图中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①是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康复者过 段时间后如果出现肿瘤复发,属于二次免疫,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快速(迅速)分裂、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参与免疫过程。
(3)肿瘤细胞大量表达 PD-L1,与细胞毒性 T 细胞表面的 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逃避被细胞毒性 T细胞的攻击,为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抗 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与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结合,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反应,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疫。
19、(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2分)(1) 突触 高尔基体
(2) 电信号→化学信号 特异性受体 兴奋或抑制
(3) 无 缺少感受器 无 能
(4)刺激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b转动,肌肉收缩,a不转动
【详解】
(1)由分析可知,图乙表示c突触结构,③是突触小泡,一般由高尔基体形成。
(2) 若在a上给予适宜刺激,当神经冲动抵达c突触时,④突触小体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⑤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一下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由图甲可知,图中的感受器是皮肤,如果剥去趾尖的皮肤,再将趾尖触及稀硫酸,将无反应,因为皮肤被剥除,缺乏感受器,不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如果毁坏传出神经元,则反射弧不完整,再刺激趾尖,骨骼肌无反应,神经冲动能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
(4)分析图甲可知,图中只有一个突触,若利用图甲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则需要刺激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若骨骼肌收缩,b转动,说明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同时观察a,若a不转动,说明兴奋不能由刺激处传递到a,即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0、(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 类囊体的薄膜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 C3的还原 ATP和NADPH
(3) 降低呼吸速率,提高净光合速率 减小 二氧化碳的固定(CO2的固定)
(4) 4
【解析】
⑴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它们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⑵由图可知,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叶绿体在单位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光能,光反应速率加快,为暗反应的C3还原提供了更多的ATP和NADPH。
⑶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呼吸速率降低时,净光合速率提高植物表现出生长,因此,比较对照组和中钾组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施用钾肥主要通过降低呼吸速率,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荔枝生长。在同等光照条件下,高钾组的光合作用强度低于中钾盐,这可能是由于施肥过多影响了植物的吸水,使植物的气孔开度减小,二氧化碳供应不足,限制了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
⑷中钾组的呼吸速率是1μmol·m-2·s-1(用CO2吸收量表示),当光照强度等于200μmol光量子·m-2·s-1时,中钾组的净光合速率为3μmol·m-2·s-1(用CO2吸收量表示),故实际光合速率为1+3=4μmol·m-2·s-1(用CO2吸收量表示)。根据光合作用的总的方式,可知用O2释放量表示也是4μmol·m-2·s-1。
21、(每空2分,共14分)
(1) b
(2) 基本不变 10 <
(3) b
(4) a. 6×106 b. 增加
【详解】(1)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增长型的年龄组成种群可能会增长。
(2)前4年λ=1,因此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故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4~1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故其种群数量一直下降;
(3)图 3 中曲线Ⅱ表示S形曲线,K/2时增长速率最快,即为b点。
(4)a. 已知使用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依据图示呈现的信息可知,对酵母菌计数时,应计数“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中方格中酵母菌数为24个,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为(24÷16)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16)×400×104=6×106个。
b. 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多,因此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