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4:36:39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5.表1为明成祖时期北边(北方)之外军镇设置表。明代军镇的设置
肇庆市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表1
将领


军镇
时间
将印
资料来源
两广
建文四年
韩观
征南将军
《明太宗实录》卷19
注意事项:
江西
永乐元年
李浚

《明大宗实录》卷19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湖广、贵州
永乐十四年
梁福

《明太宗实录》卷174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A.有利于国家军事重心转移
B.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in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C.助推国家军事效率的提高
D.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保国”的前提在于知晓“保天下”的意义和价值,“保天下”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可“保国”。这实际上着重强调了文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
1.西周时期,一次完整的封建和册命程序须有三个环节:封建、册命典礼前的准备;封
在都是以文明共同体作为前提和基础。顾炎武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是,明清之际
建、册命典礼时的命官授职;封建、册命典礼后的具体落实。西周的这一做法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社会的剧烈动荡
A.保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
B.解决了统治阶级内的矛盾冲突
C.主流思想的嬗变
D.商品经济的活跃
C.确立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D.彰显了朝廷对地方统治的重视
7.据晚清海关税收统计,1864年中国进出口税共6906028海关两,1894年15366311海
2.汉代立国之初,统治者致力于秦代遗存图籍的搜集,并由丞相萧何建造石渠阁,“所藏
关两。30年时间海关税收增长了1倍多。外国进驻中国的商业机构及其来华人数
入关所得秦之图籍”。汉初统治者这样做意在
也逐年增多,到1894年共有外国商号552家,从业人员9350人。这说明当时中国
A.承袭秦朝的思想文化传统
B.尽快稳定社会并恢复经济
C.提高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
D.实施移风易俗来巩固统治
A.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3.唐朝中后期,除传统的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外,经商、家庭编织、家庭规模养殖等都成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为不少农民的现实选择,农民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和这一现象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瓶颈
A.均田制的崩溃
B.土地兼并的盛行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趋于紧密
C.两税法的实行
D.雇佣关系的出现
8.某学者认为,1895年的公车上书以士人集体上书请愿的方式,将维新变法的改革方
4.有学者认为,“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格”,整个文学领域弥漫着浓郁热烈的议论
案公诸于世,从而冲破了清朝不准读书人干预朝政的禁令,“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
风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篇末议论千古不朽。类似情况在其他文学家的作品中
也随处可见。这反映了当时
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该学者意在强调,“公车上书”
A.复兴儒学的实际需要
B.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A.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斗争方式
B.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C.文学体裁的创新发展
D.通俗文学的日益流行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D.引起了权力结构的变化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肇庆市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D【解析】材料重点强调了西周时期一次完整的封建和册命程序的三个环节,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一做法彰显了朝廷对地方统治的重视,故选择D项。A项表述中,“保证了”说法绝对,且
材料也无法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而排除;材料没有统治阶级内矛盾冲突的相关信息,排除B
项;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排除。
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统治者注意搜集秦代遗存的图籍并妥善保管,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些做法意在尽快稳定社会并恢复经济,故选择B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材
料与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移风易俗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3.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唐朝中后期”“农民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唐代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便于农民经营方式多元化,故选择C项。
均田制的崩溃、土地兼并的盛行与材料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排除A、B两项;雇佣方式出现在明清
时期,排除D项。
4.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学强烈的政治风格”“议论风气”有助于儒学
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故选择A项。材料无法反映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
文学体裁创新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
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明成祖时期北边(北方)之外军镇的设置有助于巩固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故选择D项。A、B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
6.B【解析】材料所述顾炎武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
明清之际社会的剧烈动荡有关,故选择B项。市民阶层的壮大、商品经济的活跃与材料所述现
象无关,排除A、D两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
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趋于紧密,故选择
D项。A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B项表述与近代中国史实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无法体
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瓶颈,排除C项。
8.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士人集体上书请愿的方式”“将维新变法的改革方案公诸于世”
“冲破了清朝不淮读书人干预朝政的禁令”“各省蒙味启辟,实起点于斯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学者意在强调公车上书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斗争方式,故选择A项。材料无法体现公车上书
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排除B项;公车上书实际上属于改革,并非民主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
有权力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