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7页;答题卷1至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 审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们发现,原始社会早期墓葬品的差别是极微小的,但在后期的墓葬中有些仅有少量的陶制容器或者什么都没有,而另一些则发现了昂贵的家具和珠宝。由此可见,原始社会后期
A.出现国家机器 B.等级制度森严
C.社会矛盾尖锐 D.贫富差距明显
2.右图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簋,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夨墓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A.禅让制的出现 B.世袭制的完善
C.分封制的实行 D.井田制的产生
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之中
4.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使汉朝登上了顶峰,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功业。材料中“史诗般的功业”主要指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派霍去病北击匈奴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5.史书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据此判断,该诏书应出自于
A.东汉光武帝 B.晋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炀帝
6.《宋书》中记载道,“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北宋南方经济空前繁荣
C.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D.北方社会经济日渐凋敝
7.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表明,诗人认为大运河的开通
A.成为隋速亡的根源 B.造成藩镇割据局面
C.弱化对社会的控制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8.《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这一材料最能说明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促进阶层流动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科举考试成为选官标准
9.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 B.加强了经济实力
C.呈现出因地制宜特点 D.简化了税收名目
10.据苏洵《嘉佑集》记载:“吾宋制治……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由此可知,苏洵认为宋代的政治制度
A.助长了因循保守之风 B.使其在与金政权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C.使节度使掌握了实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
11.钱穆先生曾说,(蒙元)徒“恃其武力之优越”“而并不重视其文治”,所实行的某些制度“只成为唐宋以降社会日趋平民化平等化大趋势下的逆流”。可以用来印证该观点的是
A.四等人制的实施 B.中书省直辖区的设立
C.蒙古军队的征服 D.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行
12.唐代长安城内像河流之类的地形因素对都城街道布局影响并不大,而北宋开封城内有些街道和河流并行,相互影响,形成了滨河街,构成了城内水陆交通网,开封城内整齐划一的街道逐渐变得自由随机。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宋朝城市
A.经济功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细化 D.水路交通便捷
13.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社会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C.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促进宋词、理学传播 D.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承
14.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阅读并分析图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
①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宣扬了国威,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
③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 ④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5.小明对明清进行多角度研究,他收集了以下资料(见如图),请根据小明的收集帮他确定一个主题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②1608年利玛窦与《坤舆万国全图》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④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与礼仪之争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冲突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D.统治危机的初显
16.玉米从16世纪传入我国,至清中叶“各省流民开发山区,种植玉米,采伐林木……闽、广、云、贵以及华北各省,无处无之……到处留下一片片的凸岭……一遭雨水冲刷,便泥沙俱下”。这说明
A.新物种引种破坏了生态环境 B.殖民扩张造成了经济混乱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传播 D.明清时土地资源极其有限
17.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18.下面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部著作的部分目录。该著作的这一章节主要描述的是
第三章 英法联手了,美俄提着篮子来了/54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54 广州开打了,英国议会开吵了/56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61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64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19.据《招商局史稿》和《愚斋存稿》所记,上海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后的20年当中共获得水脚收入(水路运输的费用)3344余万两;湖北织布局以各种经营方式不断获利。据此可推知,洋务运动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20.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实际却站在日本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方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在
A.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B.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巩固日美同盟关系 D.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21.《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维新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推动民众的觉醒与思想解放
C.触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2.义和团的传单说:“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目的是维护清廷封建统治 B.具有盲目的排外倾向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引发 D.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
23.孙中山曾认为辛亥革命必然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须三十年之久方能成功。但武昌起义却是仓促发动,清朝统治随后迅速土崩瓦解,从武昌起义到民国诞生,前后只有80多天。革命迅速发展反映了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强大 B.民族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C.革命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 D.晚清的腐朽统治失去民心
24.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国之所以不昌也,在于民智未开。”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场开启民智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
A.改变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方向 B.大力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C.使知识分子达成救国方式的共识 D.主张用革命手段建立共和
25.下表所示为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0
纱锭数量(枚) 484 192 544 780 647 570 658 748 842 894
织布机数量(台) 1 986 2 310 2 736 3 839 4 139
A.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B.欧洲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C.封建经济刚开始瓦解 D.民国初年重工业迅速发展
26.五四运动一开始,革命群众就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政治口号;同时,还提出了“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取消二十一条约”“争回青岛”等具体的战斗口号。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风潮 B.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
C.国人急于废除不平等条约 D.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
27.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了“红色三部曲”,其中的一部是《红色的起点》。在书中他说这一事件宣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下面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八一建军,武装起义
C.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28.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29.某同学整理史料时看到右侧文字,该史料最有可能是
A.《张学良、杨虎城通电》
B.《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C.《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D.《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0.1943年4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召开秘密会议,会上有人汇报说:“(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日军1855部队)生产跳蚤100克,(需要)老鼠1000只,12月末可以生产100公斤(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但所需老鼠急待补充供应。”这则史料
A.可说明沦陷区内暴发大规模瘟疫 B.呈现了“华北事变”爆发的缘由
C.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 D.反映了日本对华经济统制政策
31.如表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正面战场的四次战役,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战役 意义
① 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② 武汉会战 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役
③ 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 第三次长沙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A.① B.② C.③ D.④
32.下表反映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
开始时间 战斗次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1940 年下半年 1 800 多次 200 多千米 近3000个
A.平型关大捷 B.枣宜会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大捷
33.1945年8月,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进行会谈,最后签署“双十协定”。该事件的背景是
A.解放战争即将爆发 B.中国人民期望和平建国
C.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 D.日本加深对中国的侵略
34.刘伯承说:“(解放战争)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为此,解放军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挺进中原,展开战略防御
35.朝鲜停战后,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决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
A.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威力 D.事实上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36.口号作为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下列口号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社会景象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只生一个好”
C.“早包早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D.“革命委员会好”
37.20世纪 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大庆工人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A.坚持奉献、助人为乐 B.精益求精、敢于创新
C.团结友爱、与人为善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8.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选择以改善中美关系为突破口。这一战略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
A.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B.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C.转变国家工作重心 D.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39.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40.2023年11月30日,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开幕。有来自167个国家的政要、谈判代表、活动人士、企业家等超过7万人参加,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表明
A.大会决议在各国均能得到落实 B.通力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必然选择
C.发展中国家主导气候谈判进程 D.新兴国际组织改写全球权力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10分)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简要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4分)
42.(10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道路。
——摘编自张喜德《浅析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摘编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材料三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找到的革命“新道路”,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制度构成。(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重大认识?(3分)
1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C C C D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C B A B A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B B D A D A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C B A B A D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1)儒家: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分,儒家,法家各答一点即可)
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1分)
(2)表现:玄奘去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唐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
大都会;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定居。(2分)
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相互交往,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1分)
(3)医药学:《本草纲目》;工艺学:《天工开物》。(2分)
特征: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传播。(2分)
42.(1)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2分)
原因:吸取南昌起义等的失败教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总结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制度构成: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分)
认识:立足国情;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1分,任答一点即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