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邓稼先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6: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1 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美国——1945年7月16日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2月13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情境导入
各国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 国家 间隔时间 日期
美国 七年零四个月 1945年7月——1952年11月
苏联 四年 1949年8月——1953年8月
英国 四年零七个月 1952年10月——1957年5月
法国 八年零六个月 1960年2月——1968年8月
中国 两年零八个月 1964年10月——1967年6月
因为国内外斗争态势非常险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只有研究出原子弹,才能缓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
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
中国大西北很多地方荒无人烟,沙滩戈壁连绵不绝,让人感觉到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更不用说搞科学研究了。没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这是我国完全依靠自主科研制造出来的原子弹。于两年后,制成了氢弹,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邓稼先确立了“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念和目标。他选定了三个主攻方向,与其他年轻科研人员一起运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等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夜以继日的繁重数学计算。
1962年9月,邓稼先领导完成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
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28年间深藏身与名;他无怨无悔,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中国脊梁”。他就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初识邓稼先
4
走近邓稼先
5
思考探究
6
课堂小结
7
作业
8
教学环节
字音字形
勋( ) 奠 ( ) 聘( ) 谣 ( )
昼 ( ) 挚 ( ) 殷 ( ) 萦 ( )
鲜 ( ) 孺 ( ) 瘁( )
懈( ) 裹 ( ) 锋 ( )
xūn
diàn
pìn
zhòu
zhì
yān
xiǎn

yáo
yínɡ
cuì
xiè
ɡuǒ
fēnɡ
检查预习








为人知
妇 皆知
鞠躬尽
至死不
马革 尸
芒毕露

燕赵( )
燕子( )
yān
yàn

殷红( )
殷勤( )
yīn
yān

悬崖勒马( )
勒紧( )
lēi


背负( )
背景( )
bèi
bēi

鲜艳( )
鲜有( )
xiān
xiǎn

露珠( )
露馅( )
lòu

多音字
检查预习
至死不( )
懈 xiè
( )释
解 jiě
懈 解
瘁 粹 悴
心力交( )
憔( )
纯( )
瘁 cuì
悴 cuì
粹 cuì
家( )户晓
喻 yù
晓( )
谕 yù
谕 喻
锋芒( )露
毕 bì
( )须
必 bì
必 毕
妇( )皆知
孺 rú
( )雅
儒 rú
孺 儒
( )聋发聩
振 zhèn
( )耳欲聋
震 zhèn
震 振
形近字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检查预习
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指锐气和才干全部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全,完全。
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每家每户都知道。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邓稼先毅然回国,功成“两弹”,他的伟绩 。
检查预习
词语辨析
举世瞩目 家喻户晓
雷锋,一个 的名字,一个永存的英雄,一个人民永远要学习的榜样。
举世瞩目
家喻户晓
相同点 都指知道的人很多。
不同点 “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一般指功绩,为世人关注。
“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2. 学习精读的方法,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段落,通过品读、赏析,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难点)
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杨振宁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知识必备
人物链接
邓稼先 (1924.6.25—1986.7.2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知识必备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是邻居,是同学,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为国家铸造国之重器而隐姓埋名28载的“两弹元勋”。他们之间,50多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在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时,杨振宁写下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作者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传记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文学常识
知识必备
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它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经历的传记。
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传,以客观的传人记事为主,以评为辅,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重对其事迹经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邓稼先纪念馆
走近邓稼先
整体感知
邓稼先百年诞辰即将到来,为更多人可以了解伟人邓稼先,邓稼先纪念馆云端上线,现邀请同学们为邓稼先纪念馆其中的走近邓稼先云端展厅设计内容。
整体感知
初识邓稼先
你能用表格形式整理出邓稼先的人物档案吗?
人物档案卡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邓稼先
博士
1924.6
——1986.7
中国
科学院
安徽怀宁
“两弹”
设计领导者
整体感知
个人简历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
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
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
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
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勤奋聪敏
忠诚爱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巨大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走近邓稼先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有什么不同?
在对比中认识人物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异)
职务(同) 功劳(同) 学术水平(同) 文化背景(异)
性格、为人(异)
美国
锋芒毕露
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朴实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研制原子弹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怎样的人物精神品格?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扑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在评价中认识人物
如何理解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 “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不要”写出他选择与奥本海默相反的低调、谦和,下文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下文中作者所举的事例印证了这种绝对相信,其中两个“竟”充分表现出在“文革”时期,极富人格魅力的邓稼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进而促进了核武器研究的成功。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作者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所以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一方面,邓稼先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如克己奉公、讷于言而敏于行等;另一方面,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敦厚、温和、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和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在细节中认识人物
作者除了根植文化,放眼全球中描写人物,有哪些是从细节中凸显人物精神的呢?
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
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严守秘密,体现了邓稼先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优秀的组织纪律性。
这样的细节,表现了邓稼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不敷衍,不草率。
在场景中认识人物
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邓稼先?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非常悲痛。不难想象埋葬与自己并肩奋斗的战友时,邓稼先的心情该是何等悲痛,令人不忍思量。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会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关系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四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表现了邓稼先对工作极度负责的态度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
在历史中认识人物
邓稼先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怎样的?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言行会或深或浅地打上时代烙印。
1898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担借”99年。
这是一段被侵略和压迫、屈辱、任人宰割的历史。
一句一段,比聚合排列成一个自然段更具感染力,有力地表现出一百年前是“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仅1898年的四个史实就是明证。同时,渲染出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迫感,与后文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邓稼先在历史转变中的巨大作用。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如何理解?
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只有研究出原子弹,才能缓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邓稼先甘冒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根源是爱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就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
从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到28年时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从严格警卫的深墙大院到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从日夜埋首于稿纸进行精密演算到危急时刻身先士卒选择镇守……支持着他的这些行为的信念就是矢志爱国、精忠报国。
站在历史背景角度回看邓稼先的一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邓稼先,懂得他的无私和贡献既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也许正是如此,作者才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思考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渲染了一种悲壮、凄凉的气氛,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了他为国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品质。
合作探究
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2.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这里所说的“至情”。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邓稼先不平凡的一生,歌颂了他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写作特色
1.升华:先叙述后议论、抒情
2.对比: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
3.多角度: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视野、性格、人品、人生观等
板书设计
请为人物设计颁奖词。
示例1:最先出发最晚回家,为被宰割的中国奉上无数光阴,欠身体一份健康,欠妻子一个告别,欠自己一份享受,鞠躬尽瘁,你是中华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至死不懈,你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示例2: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是他的品质。一个坚强的开拓者,不会在蓬断草枯的沙漠退缩,在核武器事业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作业
示例2: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于敏
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王希季
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
他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
有12种是他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
他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王希季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朱光亚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