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
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
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
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党,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
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
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泵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
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线移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
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
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
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
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雏,不善于作抽象
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
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1-(共10页)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
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
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
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
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成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
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
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
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减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
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
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
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救
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
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令
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
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谈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
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
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
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
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
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
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一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
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
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
华文化卓越的思雏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2-(共10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A项,“总是冷静沉稳”错误,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错
误,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
神'在内涵上一致”错误,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
学的范畴。)
2.(3分)D(“由于古典时期言辞与现实的背离,…造成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命无证"因果倒置,原文“古人的
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
现实的背离”,可知自命无证是原因,言辞与现实的背离是结果。)
3.(3分)B(A项说的是:“道”的行与废并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命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呢?符合中国文化重视天命和直觉的思维特点。B项的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
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这不符合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C项的意
思是: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符合中国文化重视天命和直觉的思维特点。D项的意思是: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
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分别。符合中国文化重视万物同一和直觉的思维特点。)
4.(4分)先指出儒家学理中的错误,言明其学风与现代性不符:(1分)再论述现代性认知的特点:(1分)接着
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分)
5.(6分)①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
思维。②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
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
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
势形成互补互进。(答出第①点得2分,答出第②点得4分。本题其有一定开放性,学生依据材料内容进行
提炼与表述,符合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A项,“…体现了反动派的胆小和懦弱”错误,蒋军的一系列行为是因为秘密行动不能被解放军察
觉。B项,“写林大妈对烧与不烧竹子这一问题的犹豫和徘徊”错误,林大妈烧竹子并没有犹豫和徘徊。C项,
“·火'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错误。“火”只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没有贯穿全文,也不是文章的线索。)
7.(3分)C(“如文中写她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错误。描写林大妈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
用的是心理描写。)
8.(4分)①突出林大妈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林大妈认为自己死了“没啥关系”,只要能保住东山岛,表现了
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百姓,却大义凛然的形象特征。②丰富文章的内容。林大妈老伴临死之前所说的话,代
表着普通老百姓朴实的情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③深化了作品保卫家园,期望能过
上“好日子”的主旨。通过林大妈的想法,以及她一家人的对蒋军的痛恨,反映了人民同仇敌忾,渴望战胜敌
人的决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6分)①第一个是“望望可爱的竹林”,竹林曾寄托了林大妈的希望,在关键时候竹子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林大妈望望竹林,体现了对竹林的喜爱与感谢之情。②第二个是“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小
儿子是林大妈最大的牵挂,现在看到小儿子和“不认识的姑娘”在一起,内心是欣慰而幸福的。③第三个是
“望望解放军同志”,解放军同志消灭了敌人,保住了东山岛,保护了人民的安全,林大妈对他们是信任和感
激的:同时也表现了林大妈勇敢对敌,让解放军及时发现敌人的自豪。(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答案-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