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5 课 南亚、东亚与
美洲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课程标准
目
錄
壹
/
古代印度文化
贰
/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叁
/
印第安文化
古代印度文化
壹
華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城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城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三)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
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名称 人种/阶级 职业
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教育
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
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
达利特 贱民
(3)特点:
①贵贱分明;
②职业世袭;
③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④种姓内部通婚。
(2)实质: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三)文化成就 2.佛教
佛教的产生:A.时间:公元前6世纪。
B.背景: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C.主张:“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D.影响:冲击了种姓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消磨了反抗意识。
婆罗门教
佛教
婆罗门至上
众生平等
婆罗门阶级
刹帝利/吠舍
维护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
维护奴隶主特权,麻痹人民
VS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磐。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三)文化成就 3.印度教
4世纪,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主要宗教。笈多帝国统治者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这时也在发生着变化,吸收了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印度教强化了种姓制度,打破了婆罗门的垄断特权,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今天依然有超过80%的民众信仰印度教,信众超过11亿,是印度第一大宗教。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们是印度历史上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其他的文化成就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如文学和艺术。
壹
古代印度文化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史诗《摩诃婆罗多》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史诗《罗摩衍那》
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三)文化成就 4.文学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三)文化成就 5.艺术
▲桑奇大塔——
印度早期佛教建筑代表
▲阿育王石柱——
孔雀王朝阿育王为弘扬佛法,下令在全国各地立石柱,上刻佛教经文。这是当时所立众多石柱中的一根。
▲阿旃[zhān]陀石窟
壹
古代印度文化
(三)文化成就 6.数学
发明了包括“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
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反映了佛教倡导的"一切皆空”。
(三)文化成就 7.文字
▲巴利文用于南传佛教经典
▲哈拉帕文化时期的印章文字
壹
古代印度文化
(四)影响
材料 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
——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柬埔寨吴哥窟。吴哥窟标志性的建筑是作为毗湿奴神的印度教庙宇而建造的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贰
華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领域 表现
经济
天文
史学
文字
其他
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铁器出现
7世纪,修建瞻星台
12世纪《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史书;15世纪《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体例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在汉字基础上创造谚文——世宗大王《训民正音》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世宗大王1446年创制训民正音
▲清末朝鲜书法家 李斗璜
▲朝鲜乐舞传入中国
朝鲜与中国的交往:朝鲜和中国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
(1)佛教、道教和儒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
(2)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3)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
(4)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流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镰仓 → 室町 → 德川
幕府统治时期
592
飞鸟时代
710
660BC
日本建国
646
大化改新
784
奈良时代
1192
平安时代
1868年
领域 表现
宗教
建筑
文学
绘画
文字
古代日本人崇拜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神灵,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法隆寺
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大和绘和浮世绘极具特色
平假名、片假名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1.宗教与思想:
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大和神道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7世纪,天皇自称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 神道教也逐渐变成天皇统治臣民的有力武器。
教
神 道
▲天照大神画像
神道(教),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天皇神性。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称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皇统就是神统。祭祀的地方称神社或神宫。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1.宗教与思想: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思想,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
武士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日本皇室家徽为
"十六瓣八重表菊纹"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2.古代日本文学艺术、建筑成就
(1)文学艺术: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证明。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2.古代日本文学艺术、建筑成就
(1)文学艺术: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2.古代日本文学艺术、建筑成就
(2)建筑和绘画: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贰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历史概况与文化
2.古代日本文学艺术、建筑成就
(2)建筑和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大和绘《源氏物语绘卷》
▲浮世绘《东海道五十三次》
大和绘: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華
美洲印第安文化
叁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材料 在世界上众多的远古文明中,玛雅文明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然而,它却在500年前像谜一样消失了,大约在10世纪,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神殿,精美的纪年石碑,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以及那些象形文字、历法、宗教……这些累累硕果都掩埋在了丛林之中、泥土之下。
——摘编自赵刘阳、程垫丰、王智力《“失落”的文化遗产——玛雅文明》
(一)美洲印第安文化含义: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古玛雅城市遗址
▲印加马丘比丘城遗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角度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宗教 (多神 崇拜)
文字
历法
其他
图画文字
无文字,结绳记事
太阳历与太阴历
修筑驿道,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
锻造铜器,制作陶器、石雕、木雕和金银首饰
阿兹特克历法
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玛雅历
知道“零”的概念
创造20进制
梳理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一)宗教——多神崇拜:
▲玛雅创造之神
伊查姆·纳
阿兹特克太阳神
托纳提乌
印加太阳神
印蒂
▲玛雅万神殿神灵之一
玉米神Yum Kaax
▲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羽蛇形象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二)建筑——金字塔: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三)文字:
▲玛雅文字
玛雅人的文字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至今仍无法被释读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四)其他
▲库斯科太阳神庙
▲卓尔金历
▲哈布历
二十进制
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1.玛雅文明
2.印加文明
穿颅手术
印加人的
“飞毛腿”信使
▲印加驿道
3.阿兹特克文明
▲特诺奇蒂特兰城复原图
▲浮动园地
▲阿兹特克的图画文字
▲阿兹特克陶像
▲阿兹特克金饰
▲阿兹特克盾牌
▲储藏玉米
叁
美洲印第安文化
(四)其他
南亚文化
东亚文化
美洲文化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宗教、文学、艺术、数学、文字
玛雅文化
古代日本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小结
文化成就
古印度文化影响
古代朝鲜文化
与中华文化交流互鉴
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成就:思想、文学、建筑、绘画艺术
成就:科技、史学、音乐舞蹈、文字
巩固练习
1.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汉文化的正统地位
C.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可知,在中国文明的基础上,以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文化要素为纽带,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东亚世界,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通生,这说明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C项正确;文字属于文化纽带,而非精神纽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文化的共通性和东亚世界形成的关系,并非强调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强调的是周边文化进入汉文化之后获得的新成就,与材料强调的文化共通性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
C
巩固练习
2.世界名著《源氏物语》完成于l1世纪初,在英、德、法等国有脍炙人口的译本,著作开头提到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在第八回的花宴上,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日本文学蕴含有中国元素
B.中国文化艺术传入到欧洲
C.古代朝鲜吸收了中华文化
D.印度文学受到唐文化影响
解析: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记载了“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可知,当时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中国元素,A项正确;材料只能证明日本文学作品传入西方,而非中国文化艺术传入欧洲,排除B项;《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作品,而非朝鲜,排除CD项。故选:A。
A
巩固练习
3.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兴起
②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③创造出20进制
④《三国史记》是印度现存最早的史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根据“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兴起了印度教,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的确为古代印度人,说法①②符合史实,A项正确;创造出20进制的是美洲的玛雅人,《三国史记》是古代朝鲜而非印度现存最早的史书,说法③④不符合史实,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
A
巩固练习
4.有学者指出,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 B.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社会生活
C.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D.古代东南亚国家具有强大的外贸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荼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可知,印度的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是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的起源,宫廷婆罗门对泰国、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对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都有相应的影响,说明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是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而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没有体现印度宗教环境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外贸能力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B
巩固练习
5.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制度,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地区后创立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种制度规定( )
A.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
B.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所有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种姓制度规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A项正确。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不可以通婚,B项排除;种姓制度有严格的高低贵贱秩序和等级观念,不是一律平等,C、D两项排除。
A
巩固练习
6.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全盘吸收中华文化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表明此官员主张在大量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应十分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而不是全盘吸收中华文化,C项正确,D项错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两国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
C
巩固练习
7.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解析: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故选A项;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故排除B项;印第安人在东亚进入文明之前已进入美洲,故排除C项;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故排除D项。
A
感謝观看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