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6: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提起鲁迅先生,我们会想到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他是永远的民族“脊梁”。
他以笔为枪,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至死仍然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呐喊”,去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但是,人是立体的、多面的、丰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萧红,走近生活中的鲁迅!
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之前我们也学过他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
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写了什么
4
课堂小结
7
作业
8
怎么写的
5
为什么写
6
教学环节
字音字形
薪 ( ) 校 ( ) 悠 ( )
吩咐( ) 疙瘩( ) 咳嗽( )
羹( ) 舀( ) 揩( )
碟( ) 恶 ( )
xīn
jiào
yōu
fēn fù
ɡē da
ké sou
yǎo
ɡēnɡ
kāi
dié

检查预习




深 痛绝

相片( )
只言片语( )
piān
piàn

调动( )
风调雨顺( )
diào
tiáo

抹布( )
抹黑( )
转弯抹角( )




恶心( )
恶劣( )
可恶( )

ě
è
多音字
检查预习
( )模
楷 kǎi
( )油
揩 kāi
楷 揩
仰( )
慕 mù
序( )
幕 mù
慕 幕
杯盘狼( )
藉 jí
学( )
籍 jí
籍 藉
形近字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校对:
展然:
深恶痛绝:
存心:
不以为然:
不济:
检查预习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复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心情)舒展的样子。
厌恶、痛恨到极点。
心里怀有的念头。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不好;不顶用。
对防火问题他总 ,一旦火灾发生可就后悔莫及了。
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 。
检查预习
词语辨析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相同点 都表示否定。
不同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重点)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难点)
3.把握鲁迅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知识必备
生平经历
1930年,萧红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
1934年来到上海后,萧红、萧军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萧红发表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并因此蜚声文坛。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转移到了香港。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被陷于九龙。
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写了什么
整体感知
①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1)
②鲁迅走路很轻捷(2)
③在鲁迅家里做客人(3—13)
④鲁迅和“我”开玩笑(14—17)
⑤天晴了,太阳出来了(18—23)
⑥鲁迅读青年的来信(24—26)
⑦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27—30)
⑧许先生的忙碌生活(31—34)
⑨夜里去看电影(35—40)
⑩鲁迅先生的休息(41—42)
鲁迅待客和工作(43—54)
“吃鱼丸”一事(55—60)
鲁迅认真包书(61—63)
带病拼命地工作(64—67)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这些片段共同拼接和描画出充满生活气息的鲁迅形象。
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借助日常琐事来展现鲁迅先生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这些看似平常的典型事例,实际上很能震撼人心,这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怎么写的
合作探究
反复出现的细节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动作描写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两个“嘱咐”和“一定”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朋友和青年人的热诚、周到和细心。
生活片段中的细节
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的又不好,可是鲁迅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既有对妻子的尊重与爱意,也有对晚辈的体恤。
语言、动作描写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爱他人、谦逊随和的美德。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还有很多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附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暗示鲁迅先生经常不顾自己身体健康忘我工作到深夜,直到清晨才入睡,同时体现出家人对鲁迅先生的写作工作的认同与尊重,从侧面反映了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精神。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语言描写
海婴说鱼丸不新鲜,别人“都不信”“都不注意”的态度和鲁迅先生的“拿来尝尝”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孩子、实事求是的品质。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描绘出鲁迅走路轻捷的姿态,体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和干练敏捷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毛笔、拖鞋写活了,富有动感,好像它们是有灵性、通人性的,“笔”和“鞋”完成使命的动态摆放,既写出了鲁迅生活、工作严谨、细致,又反衬出鲁迅忘我工作的疲惫和困倦,充满了作者的爱戴和崇敬,饱含怜惜和关切之情。
有悖常理的细节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对青年人写信太草率深恶痛绝体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严格要求。但他仍然展读每封来信,这是对青年的深切关爱。这是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他对进步青年从来都是热情又严格,尽心竭力去帮助他们。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此时先生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医生说他“必得休息”。可是,他非但没有休息,反倒想得更多,做得更多。鲁迅先生有的是不惧死亡的坦然,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
饱含情感的细节
从这些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看似琐碎但是表现力极强的时间词,突出时间之长,间接表现出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热情好客、有耐心的性格特点。
既表现了鲁迅先生每天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时间用于陪客人,对于工作倾注了所有精力。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对鲁迅先生因忘我投入工作而影响个人健康的担心与痛惜。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
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先生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通过写海婴、许先生,从侧面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可亲、温柔及其家庭生活的和谐温馨。
侧面描写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热情和善、幽默风趣、严谨认真、工作忘我、无私奉献的人。
他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的鲁迅先生?
为什么写
萧红对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1934年,萧红与萧军从青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热心地接待了这两位贫困、寂寞的文学青年。萧红后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们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另外不认识更多的一个人了,在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的信,只有他,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鲁迅在他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军的一部小说和萧红的《生死场》,并亲自为之作序。自此以后,鲁迅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思想上、创作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特别对于萧红,鲁迅及夫人许广平所流露出的亲情和友情,抚慰着萧红孤寂的受过挫折的心灵。
作者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鲁迅的形象。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和深切的怀念。
写人的方法:
典型事例彰显人物性情;
精准细节鲜活人物形象;
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散记笔法
整篇文章没有统一的线索,几件事情之间也没有彼此关联,好像是作者在对我们随意讲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任意挥洒,不随意拔高,只是展现生活中真实的鲁迅,娓娓道来,文章读起来轻松自然,显示出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
语言简短凝练
作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目光细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许多细节,精确简练的描写,寥寥几笔便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细节描写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品质。如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让车给别人坐;深夜读青年的来信等,这些细节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克己待人的品质。
用下面所给词语,围绕“人物精神”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写作小练习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锲而不舍 潜心贯注 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