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4:55:31

文档简介

2023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1.D2.C3.A4.C5.C6.B7.C8.C9.C10.D
11.C12.B13.A14.C15.A16.B17.A18.B19.C20.B
21.B22.C23.B24.C25.D
26.(1)特征:对外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和贸易额不断增加: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
势: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4分)
(2)变化:进口以机器工业产品为主;出口商品以原材料、农副产品为主;对外贸易
由出超变为入超;鸦片贸易合法化: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4
分,任答4点)
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传统经济
落后。(4分,任答两点)》
(3)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央明确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地
位。(2分)
特点:由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广实施:注重奖励出口与限制进口相结合:注重宏观调控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6分,任答两点)
27.(1)核心观点:天人感应。(2分)
理学社会政治理论:理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
心。(4分)
(2)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应以学
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6分)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28.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6分)意义: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4分)
29.示例:主题: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关键词:张塞、长安、丝绸:
阐释:西汉时期,张骞为贯彻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各
国,虽未完成战略意图,但开解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
文化联系。自此,汉地丝绸、金属工具、井渠法传到西域,西域的良马、骆驼以
及备种皮毛制品源源不断东来。
综上,张骞通西域,既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答案第1页,共1页衡阳县2023-2024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4大题,满分100分,时量75分钟。
2.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
自己的姓名、考号、学校、班级等。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
2.《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_____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
A.宗法制 B.礼乐制度 C.分封制 D.世袭制
3.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相继闪耀在先秦的天空,其中的“一家”冷峻地提供了政治治理的有效模式。这一-思想学派
A.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趋势 B.率先打破了垄断教育的局面
C.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代表了下层平民百姓的愿望
4.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5.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
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 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
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6.《资治通鉴》载:“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已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材料论述的政治制度
A.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扩大了门下省的决策权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7.有学者评价某制度时,称其开创了“量出制入”的先河,在核算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确定赋税征收额度,并按照州县的实际情况分摊赋税,仅征收户税和地税,更为重要的是户税以资产为宗旨且所有居民均需要纳税,体现出赋税征收的先进性和公平性。该制度为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人亩
8.唐代的主要贸易港是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北自京东路(今山东、河北一带),南至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港口已不再是零星的点状分布,而是形成一个个贸易区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政治重心逐渐北移.
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9.北宋范祖禹认为:“唯本朝之....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司马光也写道:“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这说明宋初采取的措施
A.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 B.扩大了地方长官权力
C.有效维护了统治稳定 D.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10.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
11. 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观察下图,统治区域①的民族是
A.鲜卑 B.契丹 C.女真 D.党项
12.元朝起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这表明元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1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
A.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B.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
C.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14.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15.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 -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
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 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16.孙中山强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从本质上看,它是一个
A.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B.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C.平均主义的土地纲领 D.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
17.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目标。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注重立足国情做出决策 B.形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
C.寻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8. 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声明“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既与国家相互尊重主权之原则相违背,亦为独立国家所不许”。由此发起了:
A.国民革命运动 B.改订新约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19.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20.《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重新订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以邻为伴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1. 1950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提出把东北北部作为战略后方的设想,建议把辽宁的主要工业企业迁到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即“东北工业建设要着重放到北满去,可移的工厂尽量北移,尤其如机械厂等,应下决心北移,新建的工厂放到北满”。“南厂北迁”的决策
A.适应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需要 B.以保障东北工业安全为出发点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平衡 D.有利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22.下列宪法文件中,左图被右图取代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2年 C.1954年 D.1956年
23.观察下表,对于该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 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 D.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24.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技术开发区
25.以下措施中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清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趋势是内向保守,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重大发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据统计,1864 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 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6分)
27.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臣谨案 《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6分)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6分)
三、简答题(10分)
2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有何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10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上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典型,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