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元(整体)备课
第 2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位置和方向 指导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孟昭兰教授的《情绪心理学》一书中也指出:兴趣是主要的正性情绪之一。兴趣的存在维持着个体脑的恒常性优越状态。兴趣去世人的注意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驱策人进行钻研和探索,有利于有道正性情绪状态,不会导致负性情绪。 这些都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对于科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良好基础。但相对于较长的学习时间而言,仅凭学生内在的兴趣是不足以支撑学生完成整节课探究的。此时,游戏就成为很好的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继续探究的形式。因此,本单元我设计了以激发兴趣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融于学习之中。 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1力是改变物体云中状态的原因 内容要求; 3.1.1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灯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学业要求: 能使用方位名词说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意识到学会描述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无
内容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位置和方向的描述己有所接触,如 已经知道或使用过前,后、左、右、上,下,乃至东、南、西、北等词,但是关于这些词的认 织可能是零数的。或者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教将重点引导学生学习 科学地实地认并描述位置和方向,知道要确定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需要知道的条件包括参照 物、位置,方向、距离等,并能够把这些方法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本单元设计了3课,包括第4课、第5课和第6课。 单元各课与课时安排 课名“科学实践”活动课时4.前后左右怎样描述位置15.东南西北怎样辨认方向16.校园“寻宝”“寻宝”游戏1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有一定的认知。左右容易混淆,东西南北的辨认相对较差,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词使用的较少,平时也几乎没有需要学生根据方位认路的情况和机会,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明显不足,且相对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对于方位的记录对于学生来说难,需要教师的示范。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知道能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运、近等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问。 2.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3.知道能用太阳的位置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 (二)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辨别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 (三)科学探究 1.基于实活动,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来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 2.基于实践活动,学会利用天空中太阳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辨认方向,并描述图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3.结合“找位置”游戏、校园“寻宝“游戏等活动,将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三)态度责任 L.对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辨认方向等活动表现出兴趣。 2.能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描述,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在交流中愿意倾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 4.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知道能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运、近等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问。 2.基于实践活动,学会利用天空中太阳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辨认方向,并描述图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3.结合“找位置”游戏、校园“寻宝“游戏等活动,将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难点 1.知道能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运、近等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问。 2.基于实践活动,学会利用天空中太阳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辨认方向,并描述图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3.结合“找位置”游戏、校园“寻宝“游戏等活动,将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