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克和千克
学科 数学 教材版本 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和能力要素分析,说明它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知识和能力困难)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预设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结果。可分条表述)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可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一克和一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五、教学策略选择(说明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设计等)
本课突出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通过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 信息获取、 资源共享、 让学生通过网上搜一搜了解质量单位的历史与现状。 2、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 去体验,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3、本课学习中多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出现, 再通过小组的讨论、 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把大量的课外知识信息, 初步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 建立 1 千克和 11 千克=1 000 克。4、本课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学生知道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5、本课在各环节中使用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称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教学的环节、具体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及其主要环节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题导入 学们在学习同新课前我们先看看小动物在干什么?出示课件,让孩子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初步感知轻重的感念。刚才通过观察小动物玩跷跷板,知道了谁轻些谁重些,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自己的课桌上找出两种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那为什么物体有轻有重呢?对啦,物体不同,有轻有重,那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好。不是一样的东西读课题 通过图片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很快的进入状态,在桌上找物品掂一掂,让每个同学能够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探讨学习新知 建立克的概念,老师手里有一枚硬币,这枚硬币就有一克重,你们信不信?那让我们验证一下它是不是有1克重,怎么来验证呢?3、好,老师带来了帮手,瞧它来了(出示课件天平),有谁认识它吗?对,这就是天平,在用它称硬币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介绍天平),4、天平认识了,我们来称一下手中的硬币,看看它是不是1克,称完,我们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有1克重呢?5、学生观察真仔细,那下面我们在看看收纳篮子里面的橡皮擦,拿出来轮流掂一掂,估一估它有多重,再来说一说。6、同学们说法不一样,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找一个同学代表上讲台,称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指针到中间时,看砝码有多少克) (信不信)称一称中间是刻度指针,左边放物品,右边放砝码,当右边砝码和左边物体的重量相等时,指针就在中间,砝码是多少克,物体就重多少克。一枚图钉,一片树叶。一粒花生米......我们组估计橡皮擦重2克或者3克……(提醒学生说完整话)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1克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学习。
下面我们再来称一称这袋食盐,老师称同学们看,食盐放在左边的盘子里,全部砝码放在右边的盘子,指针没有动,那食盐能不能用天平称?我想称它怎么办?我们用它称了食盐的重量,你们想用它来称其他的东西吗?下面来看这些物品,老师已经放在 篮子里,每组有一个不同的物品,我们先估一估,再称一称一把牙刷重( )克 一颗糖重( )克 一个苹果重( )克一根铅笔重( )克 三个本子重( )克 50粒玉米重( )克 不能同学回答想估一估,再称一称 通过动手操作,再深入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认识千克 这些东西称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我们把2袋食盐叠放在一起来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在生活中你知道什么物品大约有1千克重吗?老师手里的挂面正好是1千克.那你们知不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呢?同学们来猜一猜。 这些物体都很轻,我们都用克来作单位。想感觉重回答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
那你们认为自己的体重用什么来作单位?用克作单位方不方便?今天老师带来一个体重秤,它就是用千克作单位,找同学来称,并记下体重。刚才我们用千克计量我们的体重,这说明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板书)下面在介绍两种用千克作单位的称,盘秤和弹簧秤,上面的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师验证,用电子称来称,有很多很多数不方便同学读认识称 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教学评价设计(说明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标检测内容和方法)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好基础。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课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力求做到以下两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1千克=1000克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