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部分真题基础精炼
目录
第二部分真题能力提升
1.(2023下·江苏无锡·高二统考期末)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表明( )
A.美洲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D.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同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白人掠夺、接管印第安人”“白人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可得出在欧洲人殖民扩张中,白人影响了印第安人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所以材料说明了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A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C项;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武力“征服或消灭”,但是思想文化、政治智慧等方面,落后文还是会吸收借鉴先进文明的,D项表述欠妥,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下·湖北·高一校联考期中)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每年6月,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启航,历时5个月抵达航线终点——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卸下中国货物以后,再装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条(元)返航,3个月后折返马尼拉。久候此地的华商用丝绸等商品换取白银后返回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促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 B.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C.推动西班牙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D.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墨西哥至菲律宾)。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西班牙人用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等手工业制品,大量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在欧洲,排除A项;大量白银流入西班牙,并没有在西班牙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而是流向了荷兰、英国等国,西班牙被称为“黄金漏斗”,排除C项;西班牙并未垄断对中国的贸易,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还要葡萄牙人、荷兰人等,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下·高一单元测试)杰里·本特利等在《新全球史》中描述道,1500~1800年,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亚洲国家的人口增长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D.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换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三百年间,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是推动世界各地物种、人员交流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亚洲国家的人口增长与奴隶贸易无关,排除A项;美洲的玉米等作物传到世界各地和大量非洲奴隶被运往美洲,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一样,是世界联系加强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换是材料部分信息和现象,并非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下·安徽宣城·高一统考期末)下表是某学者对17世纪西欧各国的评价。
国家 评价
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 “黑暗的世纪”
法国 “灰暗的世纪”
英国 “白银时代”
荷兰 “黄金时代”
由此可知,学者的评价标准是( )
A.拥有自治城市的数量 B.海外殖民地的总面积
C.工厂制度普及的程度 D.商业贸易的发展水平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荷兰、英国陆续成为海上贸易霸主,据此可推断,该学者评价的是商业贸易的发展水平,D项正确;荷兰的国土面积远远小于英国,其城市数量不可能超过英国,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初步建立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荷兰,进一步巩固海上霸主地位,排除B项;17世纪,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下·浙江宁波·高一校联考期中)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这反映出当时( )
A.殖民竞争日趋激烈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英荷积极探索海洋 D.各方关注海洋权益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荷兰、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方国家争夺海上霸主,抢夺殖民地,因此通过颁布法律,以达争夺的合法化,这反映出当时殖民竞争日趋激烈,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因“英荷积极探索海洋”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殖民竞争日趋激烈”不一致,排除C项;“各方关注”涵盖范围过于广泛,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某一时期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情况(单位:百万)。据此可以推知( )
A.移民欧洲导致拉丁美洲人数减少 B.物种交流促使全球人口数量增加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亚洲经济发展 D.殖民侵略客观推动非洲摆脱落后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结合时间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人口的迁移和物种交流,B项正确;殖民掠夺是拉丁美洲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的变化,排除C项;殖民侵略加速了非洲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下·浙江杭州·高一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校考期中)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B.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的特产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作物和牲畜也传入美洲,这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流,说明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的相互交流,不能说明美洲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物种的交流,没有涉及交往的理性化和文明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下·山东青岛·高一统考期中)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在《西印度毁灭述略》中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这表明( )
A.早期殖民扩张充满暴力和血腥 B.殖民者发起了罪恶的黑奴贸易
C.殖民扩张给非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新航路开辟导致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美洲)。据材料“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可以看出早期殖民扩张充满了暴力和血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并未提及黑奴贸易,也没有提及非洲的状况,排除B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下·江苏泰州·高一统考期末)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葡萄牙经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B.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白银外流
C.中国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D.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水平高,手工业发达,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大量的白银向中国流入,C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贸易过程,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白银向中国流入,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没有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下·湖北咸宁·高一统考期末)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这表明( )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B.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亚非拉地区
C.三角贸易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5世纪欧洲。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5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形成了亚洲、美洲与欧洲三个区域的全球的商品贸易圈,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A项正确;当时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欧洲,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而不是指三角贸易带给亚非拉的灾难,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下·江苏连云港·高一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校考期末)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这一描述传入欧洲之后,在欧洲掀起“寻金热”。据此可知,“寻金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圈地运动影响
C.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D.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在西欧掀起了“寻金热”,D项正确;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迟于寻金热现象出现的时间,排除A项;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与寻金热无关,排除B项;该时期西欧仍处于封建制度时期,并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下·河北邢台·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等商帮的行为,这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不可同日而语。棉纺织品取代奢侈品和土特产品,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我国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革命只是一场没有完成的革命。江南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失衡,这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商业革命向纵深拓展。尽管此时“恤商”观念有所抬头,但封建王朝的抑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近代欧洲的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两洲的商业范围扩大,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不同种类的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等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日益繁荣。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新兴国家为了获取丰厚利润,采取出卖特权给私人企业的方式,代理行和特许公司随之发展起来。作为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革命,商业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
——摘编自曹顺先《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未能完成商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6世纪至18世纪的中国相比,近代欧洲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表现:国内远距离长途贸易的兴盛;商帮出现;棉纺织品成为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
原因: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腐朽的封建统治对商业资本的摧残与压制;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倭寇及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袭扰。
(2)不同: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不断增多;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解析】(1)表现:依据材料“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等商帮的行为”可以得出国内远距离长途贸易的兴盛;商帮出现;依据“棉纺织品取代奢侈品和土特产品,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棉纺织品成为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原因:依据材料“江南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失衡,这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商业革命向纵深拓展”可以得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依据“封建王朝的抑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可以得出腐朽的封建统治对商业资本的摧残与压制;依据“16世纪至18世纪”并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倭寇及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袭扰等角度进行补充。
(2)不同:依据材料“欧洲与亚、非两洲的商业范围扩大”可以得出贸易范围广;依据“不同种类的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可以得出商品种类不断增多;依据“采取出卖特权给私人企业的方式,代理行和特许公司随之发展起来”可以得出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影响:依据材料“作为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革命,商业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并结合商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3.(2023上·高三课时练习)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选项中根据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小麦和亚麻对美洲人的社会影响最大 B.美洲的动物群落出现极大的改变
C.苹果和玉米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D.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3年(美洲)。材料中关键信息是“农作物、1763年、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新物种引入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过土地承载力,殖民者大肆种植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D项正确;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人口大迁移,促进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流,亚欧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等传入美洲,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排除A项;欧洲移民还把马、牛等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玉米是美洲的特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上·高二课时练习)“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 )
A.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B.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得出,其材料意图体现在“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不是主旨,排除A项;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还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欧的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2上·高三单元测试)西班牙是16世纪的海上霸主,从殖民扩张中获取了大量的贵重金属。然而,17世纪荷兰、英国和法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时,西班牙仍是原料出口国,大量进口商品。这说明
A.过度殖民掠夺会削弱进取心 B.贸易保护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障
C.封建制度阻碍了西班牙发展 D.西班牙财富未能转化为产业资本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购买奢侈品,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本,因此西班牙并未发展起来,D项正确;殖民掠夺一定程度上是新教精神鼓励下的结果,因此过度殖民掠夺会削弱进取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英荷等国家的发展不是贸易保护的结果,排除B项;英、荷等国也经历过封建制度,法国长期停留在封建制度,西班牙比他们落后的原因不是封建制度,而是工商业不发达,封建经济太顽固,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1·广西南宁·统考二模)西方史学家艾芙瑞·克罗斯比在其代表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提道:“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和西半球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克罗斯比意在强调“哥伦布大交换”
A.是一次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 B.推动了东西方的思想交流
C.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D.导致了东方殖民地的落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克罗斯认为“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东西半球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生态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即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故答案为C项;“哥伦布大交换”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排除A项;“哥伦布大交换”不仅仅局限于思想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东方的落后,排除D项。
17.(2022·贵州黔南·统考模拟预测)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
A.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 B.给土著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使各地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是各地人民生活得以丰富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新航路开辟对土著居民的危害性,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C项;D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3下·浙江金华·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 反映了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殖民地的争夺,教皇参与仲裁,体现了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B项正确;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排除A项;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教皇仲裁只能缓解冲突,并不会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上·高三单元测试)如图为史书针对17世纪中期某一国家海外殖民据点的描述。图中描述的是( )
“没有设防的莫桑比克,安全毫无保证的果阿,岌岌可危的第乌,全靠国王的友情来维持的科钦,已……被侵占的科伦坡以及贸易基本停止而且前景十分暗淡的澳门。”
A.西班牙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答案】C
【详解】材料中“17世纪中期”“海外殖民据点”“澳门”表明,这是对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据点情况的描述,C项正确;西班牙、荷兰及英国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2021上·高三单元测试)下图是《真实的美国奴隶制》一书的插图,描绘了19世纪初一队奴隶走过国会大厦的情景,他们高唱爱国歌曲《美国万岁》,嘲讽当时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有关此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国会大厦位于费城 B.当时戈雷岛在英国控制之下
C.美国宪法未体现天赋人权原则 D.该贸易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从16世纪持续到19世纪,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D正确;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排除A;戈雷岛位于塞内加尔达喀尔港外海约2千米远的大西洋洋面上的一个岛屿,排除B;美国宪法体现了天赋人权,排除C。
21.(2021·安徽合肥·统考三模)非洲史学家卡尼认为,黑人奴隶在遭受奴役的同时,还将包括水稻播种、耕作以及碾米在内的整套农业知识体系从非洲传播至美洲,促进了17世纪美洲低地地区以水稻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认识主要
A.控诉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 D.揭示了美洲种植园经济产生的根源
【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卡尼认为奴隶贸易在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的同时,黑人奴隶也将非洲的农业文明传播到了美洲,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故选C;这一认识是反映了黑人对美洲文明的贡献,而非控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更不是揭示美洲种植园经济产生的根源,排除A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B。
22.(2023上·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据统计,162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56%;1668年和167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29%,其他香料为28.5%;1738年和174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是11%.其他香料23. 5%。这体现出( )
A.香料需求市场在缩小 B.股份公司削减了利润空间
C.海外贸易竞争的加剧 D.荷兰与亚洲贸易联系加强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荷兰。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1620年至174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从胡椒和其他香料获得的利润大幅减少,说明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地位被削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英法等国的崛起导致海上贸易竞争激烈,C项正确;香料的需求市场实际上是扩大的,排除A项;利润下降是受到激烈的竞争影响,而不是公司削减利润,排除B项;材料说明荷兰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实际上是削弱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2上·高三课时练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病菌随着人口流动传入美洲,导致缺乏免疫力的美洲土著人大量死亡。100年间,墨西哥地区土著居民就从2500万锐减至75万,中美洲其他地区亦如此。这
A.充分揭示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本质 B.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便利了欧洲殖民者拓展殖民空间 D.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天花等病菌传人美洲,导致美洲土著人大量死亡,当地劳动力严重不足,以贩奴为主的三角贸易兴起,便利了欧洲殖民者拓展殖民空间,C项正确;材料并未充分揭示殖民主义在历史上的罪恶“本质”,A项错误;美洲土著人大量死亡并非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24.(2020·湖北宜昌·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50一1800年,地中海沿岸,非洲、东非海岸已是旧大陆体系部分,其余则是化外之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水久要塞,作为经济军事携点。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亚麻布带到岸上洗,结非洲果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瘟疫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18世纪50-80年代,天花又两次侵入南非部分地区。在非洲地大事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至1880年之前的400余年,的1100万黑奴活着到达美洲1492年,人类穿越大西洋,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欧亚美洲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同时至1650年,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这类疾病需一定模的人群互动来传格)和虫媒致命性疾病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损失50%-90%。
——摘编自[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一鸟做世界历史》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活越未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嫌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加深;在经济领域导数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关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联系;在知识文化等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生题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
(2)影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详解】(1)相同点:根据“在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概括得出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根据“欧亚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得出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根据“天花又两次侵袭南非部分地区”“1/4以上居民被杀死”“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导致美洲人口损失”得出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
(2)影响:根据“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根据所学,分析得出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分析得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根据“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分析得出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根据“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造成人口迅速增长”,得出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根据“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得出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点睛】
试卷第12页,共13页
试卷第13页,共13页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部分真题基础精炼
目录
第二部分真题能力提升
1.(2023下·江苏无锡·高二统考期末)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表明( )
A.美洲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D.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同化
2.(2023下·湖北·高一校联考期中)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每年6月,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启航,历时5个月抵达航线终点——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卸下中国货物以后,再装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条(元)返航,3个月后折返马尼拉。久候此地的华商用丝绸等商品换取白银后返回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促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 B.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C.推动西班牙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D.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3.(2023下·高一单元测试)杰里·本特利等在《新全球史》中描述道,1500~1800年,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亚洲国家的人口增长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D.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换
4.(2023下·安徽宣城·高一统考期末)下表是某学者对17世纪西欧各国的评价。
国家 评价
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 “黑暗的世纪”
法国 “灰暗的世纪”
英国 “白银时代”
荷兰 “黄金时代”
由此可知,学者的评价标准是( )
A.拥有自治城市的数量 B.海外殖民地的总面积
C.工厂制度普及的程度 D.商业贸易的发展水平
5.(2023下·浙江宁波·高一校联考期中)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这反映出当时( )
A.殖民竞争日趋激烈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英荷积极探索海洋 D.各方关注海洋权益
6.(2023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某一时期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情况(单位:百万)。据此可以推知( )
A.移民欧洲导致拉丁美洲人数减少 B.物种交流促使全球人口数量增加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亚洲经济发展 D.殖民侵略客观推动非洲摆脱落后
7.(2022下·浙江杭州·高一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校考期中)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B.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8.(2023下·山东青岛·高一统考期中)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在《西印度毁灭述略》中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这表明( )
A.早期殖民扩张充满暴力和血腥 B.殖民者发起了罪恶的黑奴贸易
C.殖民扩张给非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新航路开辟导致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9.(2023下·江苏泰州·高一统考期末)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葡萄牙经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B.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白银外流
C.中国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D.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10.(2023下·湖北咸宁·高一统考期末)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这表明( )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B.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亚非拉地区
C.三角贸易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1.(2023下·江苏连云港·高一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校考期末)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这一描述传入欧洲之后,在欧洲掀起“寻金热”。据此可知,“寻金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圈地运动影响
C.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D.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12.(2022下·河北邢台·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等商帮的行为,这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不可同日而语。棉纺织品取代奢侈品和土特产品,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我国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革命只是一场没有完成的革命。江南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失衡,这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商业革命向纵深拓展。尽管此时“恤商”观念有所抬头,但封建王朝的抑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近代欧洲的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两洲的商业范围扩大,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不同种类的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等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日益繁荣。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新兴国家为了获取丰厚利润,采取出卖特权给私人企业的方式,代理行和特许公司随之发展起来。作为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革命,商业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
——摘编自曹顺先《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未能完成商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6世纪至18世纪的中国相比,近代欧洲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3.(2023上·高三课时练习)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选项中根据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小麦和亚麻对美洲人的社会影响最大 B.美洲的动物群落出现极大的改变
C.苹果和玉米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D.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4.(2023上·高二课时练习)“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 )
A.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B.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5.(2022上·高三单元测试)西班牙是16世纪的海上霸主,从殖民扩张中获取了大量的贵重金属。然而,17世纪荷兰、英国和法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时,西班牙仍是原料出口国,大量进口商品。这说明
A.过度殖民掠夺会削弱进取心 B.贸易保护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障
C.封建制度阻碍了西班牙发展 D.西班牙财富未能转化为产业资本
16.(2021·广西南宁·统考二模)西方史学家艾芙瑞·克罗斯比在其代表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提道:“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和西半球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克罗斯比意在强调“哥伦布大交换”
A.是一次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 B.推动了东西方的思想交流
C.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D.导致了东方殖民地的落后
17.(2022·贵州黔南·统考模拟预测)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
A.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 B.给土著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
18.(2023下·浙江金华·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19.(2022上·高三单元测试)如图为史书针对17世纪中期某一国家海外殖民据点的描述。图中描述的是( )
“没有设防的莫桑比克,安全毫无保证的果阿,岌岌可危的第乌,全靠国王的友情来维持的科钦,已……被侵占的科伦坡以及贸易基本停止而且前景十分暗淡的澳门。”
A.西班牙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20.(2021上·高三单元测试)下图是《真实的美国奴隶制》一书的插图,描绘了19世纪初一队奴隶走过国会大厦的情景,他们高唱爱国歌曲《美国万岁》,嘲讽当时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有关此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国会大厦位于费城 B.当时戈雷岛在英国控制之下
C.美国宪法未体现天赋人权原则 D.该贸易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
21.(2021·安徽合肥·统考三模)非洲史学家卡尼认为,黑人奴隶在遭受奴役的同时,还将包括水稻播种、耕作以及碾米在内的整套农业知识体系从非洲传播至美洲,促进了17世纪美洲低地地区以水稻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认识主要
A.控诉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 D.揭示了美洲种植园经济产生的根源
22.(2023上·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据统计,162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56%;1668年和167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29%,其他香料为28.5%;1738年和174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是11%.其他香料23. 5%。这体现出( )
A.香料需求市场在缩小 B.股份公司削减了利润空间
C.海外贸易竞争的加剧 D.荷兰与亚洲贸易联系加强
23.(2022上·高三课时练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病菌随着人口流动传入美洲,导致缺乏免疫力的美洲土著人大量死亡。100年间,墨西哥地区土著居民就从2500万锐减至75万,中美洲其他地区亦如此。这
A.充分揭示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本质 B.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便利了欧洲殖民者拓展殖民空间 D.导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24.(2020·湖北宜昌·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50一1800年,地中海沿岸,非洲、东非海岸已是旧大陆体系部分,其余则是化外之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水久要塞,作为经济军事携点。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亚麻布带到岸上洗,结非洲果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瘟疫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18世纪50-80年代,天花又两次侵入南非部分地区。在非洲地大事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至1880年之前的400余年,的1100万黑奴活着到达美洲1492年,人类穿越大西洋,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欧亚美洲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同时至1650年,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这类疾病需一定模的人群互动来传格)和虫媒致命性疾病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损失50%-90%。
——摘编自[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一鸟做世界历史》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活越未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嫌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加深;在经济领域导数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关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联系;在知识文化等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生题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
试卷第4页,共7页
试卷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