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及设计说明:
谈到求近似值,学生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用“四舍五入法”,但在生活中有时会遇见一些实际问题是用“四舍五入法”行不通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到“进一法”和“去尾法”,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小数除法和计算器的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来展开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提出了两个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辩论来发现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这样,通过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商的近似值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既巩固了小数除法,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小强的妈妈去了一趟超市买回了2.5千克的香油,现在遇到了两个问题想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
二、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一):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1)大家一起把题目完整地说一遍,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应怎样列式?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3)大家试着计算一下需要几个?学生独立计算,
(4)展示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5)组织同学辩论,说说理由。
抓住几个问题:为什么把商保留整数?这一题能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吗?
(6)小结: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不适合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这里,装满6瓶后不管余下来多少都需要准备一个瓶子。也就是在商的个位上加1。像这样取近似值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进一法”。
(7)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
2、出示问题(二):小强的妈妈想把这些油放在一个盒子里,并用丝带包装好。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如果有25米长的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1)让学生轻轻读题目,并试着做一做。
(2)大家把刚才的做法来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3)展开讨论:
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你为什么舍去了?这道题为什么不能像刚才第一题这样进一呢?
(4)教师小结:在这道题目中,除到整数商之后,只要有余数,不管余下来是几,都不够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这道题也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而应当把后面的尾数都舍去。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
三、组织比较
刚才两道题目解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让学生明确:算出的两道题目的结果都是小数,都没有明确提出取近似值的要求,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取商的近似值。由于瓶子和礼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整数商。
这两题取近似值时,都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舍还是入。像第一题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在商的个位上加一,是用进一法取近似值,而第二题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舍去,是用去尾法取近似值。
四、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在取商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比较适合?
1、蛋糕房做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装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
3、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词典18.5元,他可以买回几本词典?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比较突出的地方:
一、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以往所学相比,列式、计算没有新的知识点,只是对计算结果的处理是本课的“出新”之处,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全课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思维挑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呈现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组织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调整想法,理解联系实际取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第一个问题引中有放,第二个问题放中有引。两个问题解答之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形成对求商的近似值比较全面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亲自探索,再与同学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二、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该“进一法”和“去尾法”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1、学生过于受旧知的迁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如在解答问题(一)和问题(二)时,计算出的答案是6.25和16.666……很多同学会不加思索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现在的学生多半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
3、对于具体问题不善于具体分析,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以上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要不但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