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巧手小工匠—《三角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设计理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呈现情境图,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汇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引入对三角形的学习。
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同学们先拿出已经做好的图形框架,小组合作研究三角形的特性。通过实验发现:长方形框架、正方形框架、五边形框架都容易变形,不稳定。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塔吊架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出示一组图形: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长颈鹿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长颈鹿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生:高的别墅是长颈鹿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师:老师画下了房子的形状,看里面的哪条线段是你心目中的高?生:最长的那条。
师:另外的线段为什么不是?生:不垂直,或没有经过顶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