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8:18:56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1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丨卷
一、
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1
结论
A
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
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
B
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剑、
戟、箭等兵器
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为激烈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
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书书写的素简
2.下图反映了西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文献记载的图书数量变化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70000.
60000
说明:西汉末期的数据为刘向、
数50000
00
刘歆父子整理的结果,西晋初期的数
30000
据为当时国家藏书量,宋元嘉八年
20000
(431年)的数据为《四部目录》整
10000-
0
理的结果。
西汉末年
西晋初年
宋元嘉八年(431年)
A.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D.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开展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3.《旧唐书》记载、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贾耽、赵憬、陆贽、卢迈同平章政事,
百察有所关白、更相让而不言。始诏令旬日(十日)秉笔”,但后来是“每日更秉笔”。
这表明当时三省制(
A.有效制约了皇权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有互相推诿之弊
D.细化了宰相权责
4.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
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土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
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施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市民文化的兴盛
5.宋朝以后修谱的社会功能呈现出与前代大不相同的特征。“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
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朝以下,谱牒仅作为封
建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强调“观吾谱者,尊祖敬族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造成这种
变化的时代因素不包括():
A.科举制度日趋完善
B.政府推广家训经验
C.商品经济活跃发展八D.士族阶层不断衰落
6.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汉书》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旧唐书》
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元史》虽立有《外夷传》,
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而不记境内各民族。
这一变化说明()”
A朝贡范围的拓展
B.华夷思想的淡化
C.行省制度的推行
D.对边疆控制加强
7.明末短篇话本小说《型世言》设计的人物形象很有特色:第一回,借人物形象阐扬
“忠”“义”“节”的思想观;第二、三、四回是“孝”;第五回重点是“义”;第六
回是节烈。据此可知,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
A.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B.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审美以及品位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8.咸丰十年(1860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曾前往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
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条
建议,洪仁玕赞成其建议,但因太平天国此时已摇摇欲坠,无法实行。容闳离开太平天
国后,又向以扑灭太平天国为事业的湘军主帅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的建议,曾国藩接受
了其建议,并将其一部分主张转化为实践,这说明()
A.民族矛盾刺激下内战双方对时代主题有某种共识
B.以容闳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具有两面性、软弱性
C.太平天国与清朝要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目标一致
D.曾国藩将主张转化为实践表明其比太平天国先进
9.“朱老总”是公认的中国红军之父,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1909年初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
武堂,1911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树起了“汉”字大旗:
1915年得蔡锷将军密信,带兵在蒙自通电全国,宜布讨袁。在这一段经历中,“朱老总”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答 案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春秋战国、秦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湘西里耶秦简能够看到秦朝文字古隶书,可以看出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故选D项;材料没有明确安阳出土玉器的品级,不能说明这些玉器为商王专有的,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故排除A项;材料中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用途不详,不能据此得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结论,故排除B项;根据齐国都邑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刀、剑、戟、箭等兵器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颇为激烈的结论,但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故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据图表信息,西汉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图书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是因为便于书写的纸张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大大提高了图书编写的效率,降低了图书编写的成本,故选A项;“西汉末期的数据为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结果,西晋初期的数据为当时国家藏书量”说明当时书籍资料的整理主要是个人或者国家文化活动的产物,排除D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东晋南朝时期社会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国家政治分裂动荡,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德宗为改变政事堂集体议事时宰相们谦让推诿之弊,规定每位宰相轮流秉笔十日,后改为每日轮流秉笔,旨在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专制,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中枢机构无法对皇权有效制约,只能是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排除A项;三省之间相互扯皮推诿,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轮流秉笔,并且从一人十天改为每人一天,并非是对宰相职权责任的明确,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于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正是与科举制度的施行有关,而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市民文化的兴盛等无关。故B正确,ACD错误。
5.【答案】B【解析】政府推广家训经验有利于凝聚家族意识,增强家族观念,不是造成宋代以来不重视谱系的因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的日趋完善,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世家大族的门第观念不断减弱,所以是造成题干中变化的时代因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活跃发展的结果是冲击传统的家族观念,使得社会阶层趋于平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士族阶层不断衰落是唐代以来的社会现实,这使得重视谱系的观念逐步淡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答案】D【解析】《元史》《外夷传》朝贡体系不包括边疆民族,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已纳入了直属统治之下,说明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加强,故选D项;《汉书》、《旧唐书》记述的是边疆民族状况,不是与中原王朝的朝项关系,与《元史》无法比较,不能得出朝贡范围拓展的判断,排除A项;朝贡体系就是华夷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元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不仅仅是行省制度,如宣政院管理吐蕃,排除C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忠”“义”“节”并结合儒家思想的史实可知,这些都是理学所提倡的价值观,明末通过通俗易懂的短篇话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传播这些思想,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故选A项;这些观点不仅仅是对平民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迎合平民阶层的审美及品味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通过小说的方式向社会渗透,并无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信息,排除C项;话本小说的创作者是文人,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洪仁玕赞成其建议”“国藩接受了其建议,并将其一部分主张转化为实践”可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改造中国当时的落后性是时代的选择,所以曾、洪二人都赞成容闳的建议,故选A项;容闳在当时直面提出系统地学习西方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排除B项;太平天国学习西方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朝要员学习西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二者截然相反,排除C项;曾国藩学习西方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相比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更具有落后性,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1911年……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树起了‘汉’字大旗”可知,1911年10月正值辛亥革命时期,说明朱德参与了辛亥革命;据材料“1915年得蔡锷将军……宣布讨袁”可知,1915年,蔡锷、唐廷枢等人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朱德参与其中,故选C项;北伐战争(1926—1928年)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的统一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活动,排除A项;直奉战争是1922和1924年发生的两次直系与奉系军阀战争,“中原大战”是1930年发生的一次军阀混战,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丁国在甲午战争前在华银行数量最少,甲午战争后到一战期间迅速增长,战后成为在华银行最多的国家,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开始侵华,一战期间列强欧洲忙于欧战,放松对华侵略,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因此丁国是日本,故选D项;甲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在华银行数量最多,甲午战后到一战期间数量最少,此后又有所增长,据所学可知,甲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在华银行数量最多,说明该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最早,且占有的权益最多,一战期间英国忙于一战,放松侵华,因此数量下降,但是甲午战争后,英国对华德资本输出增加而非减弱,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在中国攫取大量特权,因此法国侵华时间较早,乙为法国,排除B项;一战后美国实力增强,加紧侵略中国,一战后银行数量增速较快,因此丙为美国,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可知,中共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之中,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列强对中国主要采取扶植代理人的侵略方式,因此,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并未受到列强的直接干预和打击,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与红军的迅速发展无关,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性质,人民民主革命政权广泛创建与题中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1929—1932年,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说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正确性,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的标志是1936年长征的胜利,这与题中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捷电”“国际上”“全世界”“满意答复”“可以击退”“重庆军”等可以判断这是一次胜利的战役并且国际意义重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次重大战事是长沙会战,长沙会战的胜利稳定了湖南局势,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故选C项;淞沪会战的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A项;武汉会战的结果是日本获胜,占领了武汉三镇,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B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与题干“重庆军”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可知毛泽东希望民主人士参观土地改革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而民主人士属于政协成员,因此毛主席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故选D项;1953年才开始普选人大代表,排除A项;1956年才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建立,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60年至1965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不健康的快速增长,1959年出现经济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得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正轨,材料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下降正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故选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着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1960年至1965年农业和工业上并没有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年至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于1964年决策,1965年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1978年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施改革开放,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党中央将临战准备状态转换为和平建设轨道上来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是在1984年,1985年已经开展,启动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人民军队核心的组织架构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只是调整了战备状态,减少了军队的数量,排除B项;1985年世界仍旧处于两极格局中,当时并未发生重大转变,两极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排除C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而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故选B项;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一脉相承,排除D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而非国际形势,排除C项。
17.【答案】(10分)
(1)特点:国家统一;郡县体制;因俗而治。(2分,1点1分,任意写出2点即可)
(2)举措:平定准噶格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伊犁将军。(2分,1点1分,任意写出2点即可)
意义:维护祖国统一;推动新疆社会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开拓和巩固国家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同和发展。(3分,1点1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
(3)具体措施:提出“一国两制”;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推动两岸达成“九二共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举行“胡连会”“习马会”(3分,1点1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
18.【答案】(12分)
(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渡;丰厚利润的诱使;赋役政策的推动。(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2)阐释: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3)说明: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19.【答案】(20分)
特点:规模大(或范围广);海陆并举;积极主动;以和平交往为主。(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努力: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2)危害:导致中外双方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国际形势;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无法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无法有效利用国际规则;阻碍中外之间交流的深化等。(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心态:民族优越感(天朝上国)或疑惧外国人的心理(2分)
意义: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2分)
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4分,1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1分)
论题: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1分)
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解决当时问题,孔子主张“仁、礼”的学说,并开办私学,儒家思想至此产生。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儒学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进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合阴阳五行、道、法等学派思想,提出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儒学由此被统治者确定为封建正统思想。但随着魏晋佛道的兴盛,儒学正统受到挑战,直到南宋,朱熹在结合佛道,以及北宋五子思想基础上,将儒学发展为足以抗衡佛老的完整思想体系,并且在明清两代被尊为儒学正统学。
儒家思想自产生开始,便在继承中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分)
(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